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离开林肯总裁的办公室,李擎风和林淼没有返回“盘古”实验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位于分部大楼中层的、“战略应用指挥部”的临时指挥中心。
这里原本是一个大型数据监控中心,此刻已被紧急改造,巨大的全息星图取代了以往密密麻麻的监控画面,数十名从分部各精锐部门和“盘古”团队紧急抽调的骨干人员已经各就各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紧张与高度兴奋。
林肯的授权和资源倾斜以惊人的效率兑现。
指挥中心的控制台权限直接与分部主数据库、“星璇”智脑的最高算力节点以及整个土星轨道内的物流调度系统相连,这意味着他们几乎可以实时调用土星分部所能动用的绝大部分资源,其权限之高,堪比战时状态。
“各位,”
李擎风站到中央全息控制台前,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王猛、赵青、孙启明、周薇、高强,以及几位刚刚加入指挥部的、在土星分部以实干和创新能力着称的顶尖工程师和战略规划专家,
“林肯总裁给了我们最大的信任,也给了我们最艰巨的任务和紧迫的时间。
九个月内,将‘盘古’技术从实验室的奇迹,转化为能够稳定运行、并发挥实际效用的太空基础设施。
现在,我们需要将总裁的指令,转化为一份详尽、可行、且必须万无一失的可执行计划。”
全息控制台应声亮起,巨大的土星及其卫星系统三维模型浮现出来,复杂的轨道参数、资源分布密度图、现有空间站位置等信息如同星辰般环绕四周。
李擎风将星图焦点锁定在泰坦同步轨道的一个特定点位,一个红色的标记被放大凸显出来。
“我们的首要且唯一的重心,就是在九个月内,于此位置,建成并激活‘信标一号’轨道能源中继站,并完成其对‘勘探者七号’前哨站的能源输送验证。这是死命令,是我们在总部赢得话语权的基石,不容有任何闪失。”
周薇立刻调出她带领能源团队连夜优化后的方案全息图。
“‘信标一号’的核心,将采用‘盘古’矩阵的太空适用简化版,我们内部代号为‘后土-M型’。”
“重点在于解决微重力环境下的等离子体超稳定约束、高效散热以及应对土星轨道强辐射环境的设计。
我们重新设计了磁场拓扑结构,采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并将散热系统与能源输出效率进行了深度耦合优化,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保持99.99%以上的运行稳定性。”
王猛指着由“后土-M型”核心扩展出来的整体空间站结构图,接口道:
“中继站主体采用高强度钛合金与复合材料构成的模块化框架,所有模块将在泰坦轨道上的‘希望’号大型空间站船坞内完成预制和总装,然后由重型拖船牵引至预定轨道进行对接组装。
最关键的是对接精度和大型结构的在轨展开控制,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我已经组织了最好的空间结构工程师团队,会进行全流程的模拟和演练。”
孙启明将视角拉近,聚焦到能源传输的关键部位——“信标一号”一侧展开的巨大、由无数细小单元构成的相控阵能量发射天线,以及远在数万公里外的“勘探者七号”前哨站上对应的接收装置。
“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跨空间的无线能量传输。
我们需要实现厘米级的波束指向精度,克服星际空间尘埃和等离子体扰动造成的信号衰减和散射,确保能量束能够精准、高效地聚焦在接收端。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实时遥测反馈的自适应校准算法,并准备了多套冗余系统。
目标是实现85%以上的端到端传输效率,这才能满足总裁提出的综合能效提升30%的指标。”
高强表情严肃地补充了安全维度:
“整个建造和测试期间的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
‘信标一号’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体,在轨组装涉及大量太空行走和重型机械操作。
我们需要部署专用的安全监测网络,制定应对太空碎片碰撞、设备故障、甚至潜在人为干扰的应急预案。
我的团队将负责协调轨道安全区域清空、派遣护卫舰艇进行外围警戒,并确保所有参与人员的安全培训到位。”
李擎风听完汇报,沉声道:
“‘信标一号’不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宣言。
它的成功,将向整个林氏深空,乃至向太阳系证明,我们不仅能在实验室里创造奇迹,更能将奇迹转化为支撑人类深空活动的坚实力量。
王工,结构可靠性是生命线;
赵博士,材料必须在太空严酷环境下万无一失;
孙博士,能量传输是成败关键;
周工,能源核心的稳定是根基;
高队长,安全是这一切的前提。
我要你们在48小时内,拿出分秒不差的详细工程时间表、资源需求清单和风险评估报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明确了“信标一号”的绝对优先地位后,李擎风话锋一转,将星图范围再次扩大。
“但是,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九个月后的验收。
‘信标一号’的成功,必须为我们后续更宏大的计划铺平道路,积累经验,验证技术路径。”
他的手指在全息图上划动,从“信标一号”的光点延伸出数条清晰的虚线。
“看,”
他指向泰坦本身,
“一旦‘信标一号’的能源核心技术被验证可靠,下一步,就是在地面建设‘泰坦之心’——一个规模百倍于‘信标’的行星级聚变能源中枢,为整个泰坦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几乎无限的能源。”
图像上出现一座依山而建的巨型能源站构想图,与“信标一号”的核心技术同源。
他的手指又移向土星那浩瀚的气态巨行星本体。
“同时,基于‘信标’在恶劣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的经验,我们可以启动‘土星环带气体采矿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原型设计。”
星图上浮现出概念性的、如同浮空岛屿般的智能采集单元网络,它们利用土星大气的浮力悬浮,采集宝贵的氦-3等资源。
“这将是彻底解决外环开发能源和原料瓶颈的关键。”
最后,他的手指划向连接土星与木星轨道的漫长弧线。
“而‘信标’所验证的高精度能量定向传输和超远距离控制技术,更是未来构建‘木-土高能电磁弹射货运轨道’的核心基础!”
一条由强大电磁场构筑的、能够将货物像炮弹一样高速射向远方的虚拟轨道出现在星图中,
“这将把木星-土星之间的航行时间从数年缩短到数周,真正实现外环星域的高效联通。”
李擎风的目光扫过众人,充满激情地说道:
“所以,‘信标一号’是我们投石问路的第一块石头,是种子!
我们不仅要让它成功点亮,更要通过它,积累数据、磨练团队、验证我们所有的技术构想!
它的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次在轨测试,都是在为这幅更宏伟的‘深空基建蓝图’添砖加瓦!
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它,因为它的成功,将直接决定我们能否赢得实施整个‘基石计划’所需的信任、资源和时间!”
明确的指令、清晰的远景、巨大的压力与动力,瞬间点燃了整个指挥部。李擎风的命令如同启动了精密机器的总开关。
“各小组按照既定分工,立刻行动!”
李擎风的声音斩钉截铁,
“工程组,细化‘信标一号’每一个模块的建造流程和精度控制!
能源组,确保‘后土-M型’核心在地面模拟测试中达到万无一失!
传输组,立即开始搭建缩比模型进行传输验证!
安全组,规划好从泰坦船坞到同步轨道的整个建造路径的安全方案!
后勤组,协调所有物资和运力,优先级最高!”
刹那间,指挥部内人声鼎沸,却又秩序井然。
通讯频道里充满了简洁而专业的术语交流,全息屏幕上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图表和模型被快速调用、修改、确认。
王猛拉着结构团队围在一个三维模型前激烈讨论;
赵青正在与材料供应商进行紧急视频会议;
孙启明带着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在模拟器上调试波束控制算法;
周薇则在核对能源核心的每一个测试数据节点;
高强对着星图部署安全巡逻舰艇的航线。
每个人都化身为这部庞大机器上一个高效运转的齿轮。
李擎风站在中央,目光如炬,统筹全局,随时应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决策。
林淼则默默地走到后勤协调区,利用他几十年在土星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开始协助解决一些棘手的物资调配和人员协调问题,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儿子。
当指挥部的运转逐渐步入高强度但有序的节奏后,李擎风缓缓踱步到巨大的观测舷窗前。
窗外,土星带着它那永恒而壮丽的光环,静静地悬浮在漆黑的宇宙幕布之上。
这一次,目标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具体。
不再仅仅是追逐遥远而抽象的宇宙终极奥秘,而是要在九个月后,在这片深邃、寒冷、充满挑战的太空里,亲手点亮第一座属于新时代的、实实在在的“信标”。
这座“信标”的光芒,将不仅照亮“勘探者七号”前哨站的未来,更将照亮他们脚下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由技术与意志铺就的征途。
个人的理想或许暂时融入了更宏伟的集体使命,但李擎风感受到的,并非失落,而是一种更踏实、更具开创性的力量。
他想起爷爷最后那句“不要回头”,也想起父亲那句“这次,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