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星脉之心破渊者》最新章节。
竞标会前一天的傍晚,苏晚工作室的灯光比往常更亮些。会议桌上摊着一叠厚厚的汇报手稿,林晓雅正对着投影屏幕反复调试PPT动画,老周则拿着计算器,第三次核对光伏幕墙的发电收益数据——距离竞标会只剩不到24小时,所有人都在做最后的冲刺。
“苏工,你看这个动画节奏行不行?讲到核心筒结构修正时,模型自动拆解的时间我调了1.5秒,既能看清细节,又不耽误进度。”林晓雅按下播放键,屏幕上蓝色的核心筒模型缓缓展开,红色的修正区域随着解说词高亮闪烁。
苏晚盯着屏幕,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再慢0.3秒,给评委留一点反应时间——顾氏的评委里有两位是结构工程师,他们肯定会关注节点细节。另外,把梁体配筋调整的对比图往前挪两页,紧跟在光伏幕墙承重数据后面,这样逻辑更顺。”
老周放下计算器,推了推老花镜:“发电收益我再算了一遍,按当前的电价和日照时长,四年零八个月收回成本没问题,误差不超过0.5%。绿色建筑认证的得分项也标好了,光伏+雨水回收能拿35分,加上BIM运维,总分能到82分,远超三星认证的70分标准。”
“很好。”苏晚拿起汇报手稿,翻到成本分析页,指尖停在“总节省2800万”的数字上,“明天汇报时,这里要重点强调——顾沉舟最关注成本控制,咱们得让他看到,‘科技+地产’不仅是噱头,还能实实在在降本。”
就在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一阵冷风裹着寒气进来。张涛拎着一个公文包站在门口,脸上带着几分似笑非笑的神情,身后还跟着两个华建的设计师。
“苏小姐,这么晚还在忙啊?”张涛走到会议桌前,目光扫过屏幕上的PPT,“我听说你们加了雨水回收系统?别是临时凑数的吧?我可是听说,顾氏对新增系统的后期维护成本很在意,你们算过每年的维护费吗?”
苏晚抬眸看他,语气平静:“维护费我们算过,每年8.5万,远低于雨水回收节省的水费12万,净收益3.5万。张总要是感兴趣,我可以让老周给你看计算表——不过现在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恐怕没时间招待你。”
张涛脸色微变,伸手想拿桌上的汇报手稿,却被林晓雅一把按住:“张总,这是我们的竞标资料,还没公开呢。”
“怎么?怕我看?”张涛冷笑一声,“我劝你们还是别抱太大希望,华建已经跟顾氏的成本控制部沟通过了,我们的方案虽然成本高一点,但品牌保障强,顾总更倾向于选择有经验的大设计院。”
苏晚站起身,走到张涛面前,眼神里没有丝毫退让:“张总,竞标看的是方案本身,不是品牌大小。华建的经验确实丰富,但如果方案不符合‘科技+地产融合’的定位,再丰富的经验也没用。请你离开,不要影响我们工作。”
张涛被她的气势噎了一下,狠狠瞪了她一眼,转身带着人走了。门关上的瞬间,林晓雅忍不住嘟囔:“太过分了!他就是来故意捣乱的!”
“别理他。”苏晚拿起手稿,重新坐下,“越这样,越说明他们没底气。咱们继续准备,别被干扰。”
晚上九点,陈特助突然发来一条消息:“苏小姐,顾总让我转告你,明天竞标会现场的投影设备分辨率是1920×1080,你把PPT导出成PDF格式备用,避免软件兼容问题。另外,华建可能会在汇报中质疑你们的结构数据,提前准备好计算过程的纸质版,方便评委核对。”
苏晚看着消息,心里泛起一阵暖意。顾沉舟不仅关注方案本身,连现场设备这种细节都考虑到了,甚至还提醒她应对华建的质疑——这份细心,藏在“工作提醒”的外衣下,不张扬,却足够让人安心。她立刻回复:“谢谢陈特助,我们马上准备。”
第二天清晨七点,苏晚穿着一身简洁的白色西装,站在镜子前整理领带。林晓雅拿着化妆包跑过来,非要给她补点口红:“苏工,你今天得气场全开!口红涂深一点,镇住那些评委!”
苏晚笑着躲开:“我靠的是数据,不是口红。”话虽这么说,还是任由林晓雅在她唇上轻轻涂了一层淡红色——镜子里的自己,眼底虽有熬夜的疲惫,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光。
八点半,苏晚带着老周和林晓雅赶到竞标会现场。会场设在顾氏集团总部的多功能厅,门口已经聚集了其他竞标方的人。华建的团队坐在最前排,张涛看到苏晚,故意扬了扬手里的文件夹,眼神里满是挑衅。
苏晚没理他,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拿出平板电脑,最后一遍翻看方案要点。没过多久,她的手机震了一下,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第三排中间座位的插座有问题,别用。”
苏晚抬头看了眼第三排,正好看到顾沉舟的身影从门口走进来,穿着深色西装,跟几位评委低声交谈。她心里一动,这条短信,应该是他发的——他居然注意到了座位插座这种小事。她回复了一句“谢谢”,然后把手机放进包里,指尖还残留着屏幕的温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九点整,竞标会正式开始。主持人介绍了评委阵容,顾沉舟坐在正中间,旁边是集团的技术总监、成本控制部经理,还有两位外聘的建筑专家。第一个上场汇报的是华建,张涛拿着激光笔,指着屏幕上的效果图:“我们的方案采用‘双塔联动’设计,高度比顾氏最初设想高15米,外立面用全玻璃幕墙,突出地标性——虽然成本比预算高8%,但能提升顾氏的品牌形象。”
成本控制部经理皱了皱眉:“高8%的成本,有没有降本空间?顾总强调过,要严控成本。”
张涛愣了一下,随即说:“全玻璃幕墙的成本没办法降,这是地标项目的必要投入。而且我们的施工周期比其他方案短15天,能提前投入使用,间接节省成本。”
苏晚坐在台下,轻轻摇了摇头——张涛只提施工周期,却没算提前投入使用的收益能不能覆盖8%的成本溢价,这在顾沉舟眼里,肯定是个硬伤。
华建的汇报结束后,轮到苏晚工作室。苏晚深吸一口气,拿着平板电脑走上台,将PPT连接到投影——果然如陈特助提醒的那样,PPT软件出现了兼容问题,她立刻切换到备用的PDF格式,顺利开始汇报。
“各位评委好,我是苏晚工作室的苏晚。我们的方案核心是‘精准设计,降本增效’,围绕顾氏‘科技+地产融合’的定位,从三个方面展开。”苏晚点击屏幕,核心筒的结构模型出现在画面上,“首先是结构修正,我们发现补充文件中的风荷载参数未考虑周边建筑干扰,修正后核心筒用钢量减少12%,节省成本1800万。”
技术总监立刻提问:“修正后的风荷载系数是多少?有没有第三方验证?”
“系数是1.23,我们找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做了简化模型测试,这是测试报告复印件。”苏晚将提前准备好的纸质报告递给评委,“另外,我们用ETABS和MIDAS Gen两种软件交叉验证,结果一致,确保结构安全。”
顾沉舟拿起报告,翻了几页,目光落在测试数据页上,指尖轻轻划过上面的签名——他认得这个签名,是同济大学风洞实验室的主任,业内权威。他抬头看向苏晚,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苏晚继续汇报:“其次是BIM全周期应用,我们将结构、机电、运维模块绑定,后期施工时能减少30%的管线碰撞问题,运维阶段通过数据监控,每年节省能耗成本15%。最后是绿色建筑系统,我们加入了光伏幕墙和雨水回收,光伏幕墙的发电效率能满足大楼18%的用电需求,五年内收回成本;雨水回收每年节省水费12万,同时助力项目拿到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她点击屏幕,成本分析表清晰地展示出来:“综合来看,我们的方案能为顾氏节省总成本2800万,占项目总预算的9.3%,同时满足‘科技+地产’的标杆定位。”
张涛突然举手:“我有疑问!苏小姐说光伏幕墙能满足承重要求,可你们的工作室没有超高层光伏幕墙的设计经验,怎么保证施工时不会出问题?而且你们的梁体配筋调整,有没有考虑室内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