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阿拉博士运用了先进的防腐技术,用甘油替换内脏,把伊娃整得“像睡着一样微笑”。
然而,阿拉博士在完成防腐工作后,自己却沉迷“手办”无法自拔,他把伊娃的尸体当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过度投入其中,最后进了精神病院,临终遗言:“她是我最美的作品……”。
这反映出伊娃的尸体在阿拉博士心中已经超越了普通的防腐对象,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
伊娃的遗体被放在总统府展览13天,这期间每天都有粉丝在她面前自杀,理由包括:“天堂需要贝隆夫人!”“我要去另一个世界继续追随她!”
这些粉丝对伊娃的崇拜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们认为伊娃的离去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追随她。
阿根廷政府吓得连夜撤展,民间传说:“伊娃的诅咒开始了。”
伊娃的去世似乎给阿根廷带来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1955年贝隆被政变推翻后,军政府为摆脱“伊娃诅咒”,把她的真身藏在军官办公室家具里,蜡像假尸埋进两个墓地。
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伊娃的影响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参与者接连离奇死亡:一个车祸,一个自杀。
这些离奇的事件更加深了人们对“伊娃诅咒”的恐惧。
尸体转运途中,甚至有军官传出“和木乃伊发生关系”的谣言,吓得军方连夜把她空运到意大利,埋进米兰公墓的假墓。
这一系列的操作充满了荒诞和神秘色彩,反映了当时阿根廷社会的混乱和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恐惧。
1971年,流亡西班牙的贝隆突然挖出伊娃尸体运回家,和新婚妻子伊莎贝拉玩起“三人行”。
伊莎贝拉每天给尸体梳头化妆,还躺旁边“吸收灵气”,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十分诡异。
导致西班牙邻居投诉:“贝隆家半夜有女鬼唱歌!”。
更离谱的是,伊莎贝拉后来当上阿根廷首位女总统,第一件事就是把伊娃尸体运回国展览——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伊莎贝拉的行为似乎是在延续贝隆家族对伊娃的崇拜和利用,将伊娃的尸体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贝隆儿子小胡安·贝隆继承家族“魔幻基因”,当球员时留下名场面:2岁在替补席抢球被裁判红牌罚下,这一事件成为了足球界的奇闻。
见偶像马拉多纳时呆若木鸡,被老马调侃:“这孩子吓得像见了鬼!”
后来他效力曼联,因“英超太野蛮”哭着回阿根廷,球迷锐评:“巫师之子怕对抗,不如改行卖烤肉!”。
小胡安·贝隆在足球领域的表现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政治才能,反而充满了喜剧色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贝隆家族的“魔幻”特质。
贝隆第三次当总统时(1973年),试图用“发更多钱、骂更多美国”挽救经济,他希望通过增加福利和对外强硬的态度来赢得民众的支持,扭转经济颓势。
结果一年后就去世,留下烂摊子给“木乃伊爱好者”伊莎贝拉。
她上台后全国罢工抗议,民众对她的政策不满,经济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
最后被军方推翻,完美诠释“家族传统——开局魔幻,结局崩盘”。
贝隆家族的政治尝试似乎总是陷入一种循环,一开始充满希望和激情,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如今,贝隆夫妇的传说仍在阿根廷发酵:伊娃的头像被印在100比索纸币上(虽然实际购买力只够买半杯咖啡),这反映了伊娃在阿根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纸币的购买力有限,但伊娃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
贝隆主义成了政客的万能口号,尽管没人敢照搬他的经济政策,政客们利用贝隆主义来吸引民众的支持,但却不敢真正实施他的经济政策,因为他们知道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
而小贝隆经营的拉普拉塔大学生队,球迷仍高喊:“你爹搞政治,你搞足球,反正都是玄学!”。
球迷们用这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贝隆家族的调侃,也反映了阿根廷社会对贝隆家族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
总结贝隆一生,堪称“民粹主义魔幻操作大全”:靠老婆上位、用爱发电搞经济、把老婆尸体玩成国家IP——阿根廷人民只能唱着《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安慰自己:“至少我们贡献了最好的足球和最疯的总统!”
贝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行为和经济政策对阿根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阿根廷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被人们不断传颂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