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第235章 巴蜀中秋:月光里的千年烟火(1/2)

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最新章节。

成都的中秋,是被桂花香泡透的。老城墙根下的桂花树攒了一整年的劲儿,把金黄的小花粒儿藏在叶缝里,就等八月十五这夜,借着月光簌簌往下落。穿蓝布衫的老者蹲在巷口剥板栗,竹篮里的石榴裂着红嘴笑,卖月饼的担子摇着铜铃走过,铃儿声里混着一句吆喝:"椒盐的、火腿的——新鲜出炉的月饼哦——"

这便是巴蜀大地的中秋。从唐宋文人的锦楼望月,到乡野间敲锣打鼓的送瓜队伍,月光洒过两千年,把团圆的念想、生活的热望,都酿成了一坛醇厚的老酒,在岁月里愈发绵长。

一、月光里的文脉:从宫廷到市井

(一)帝王祭月里的最初模样

巴蜀人对中秋的情谊,早在《周礼》里就埋下了根。那时候还不叫"中秋",只是帝王率百官祭拜月亮的礼制——古人说月亮属阴,像母亲的怀抱包容万物,而八月正是秋收的时节,田埂上的稻穗弯了腰,果园里的柚子坠满枝,人们望着天上最圆的月亮,心里盘算着:该给天地神灵磕个头,谢这份馈赠了。

这种对月亮的敬畏,慢慢从宫廷走到了民间。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纹样里,就藏着古蜀人对月亮的崇拜——那盘旋的龙纹仿佛正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飞去,神树上的金乌与玉兔,说不定就是先民眼里日月轮转的象征。到了汉代,成都平原的画像砖上开始出现"玉兔捣药"的图案,胖乎乎的兔子握着杵臼,旁边的嫦娥衣袖飘飘,这大概是巴蜀人最早把月亮装进画里的模样。

到了唐代,成都的中秋已经有了热闹的模样。元和四年的中秋夜,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带着一群文人在锦楼聚会,月光把锦江染成了银带,桂花香顺着风往酒杯里钻。武元衡提笔写下"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身边的幕僚们立刻唱和,裴度写"雪鬓方自照,玉腕更呈鲜",柳公绰道"燕婉人间意,飘飘物外缘",十几个人的诗句凑在一起,像把中秋的月光剪成了碎片,每一片都闪着诗意的光。

最妙的是那个关于唐玄宗游月宫的传说。彭州道人罗公远陪着皇帝赏月,把竹杖扔到天上变成金桥,直通向写着"清虚广寒之府"的城门。里面的仙女跳着舞,音乐好听得让人心颤。唐玄宗把曲子记在心里,回宫后谱成《霓裳羽衣舞》。从那以后,成都人抬头看月亮,总觉得桂树后面真的有座宫殿。大慈寺的和尚们甚至在中秋夜敲响"月钟",说是能让钟声传到广寒宫,引得文人雅士纷纷写诗:"钟声穿云破月来,桂香满寺人徘徊",字里行间都是对月宫的遐想。

那时候的成都,赏月有固定的"网红打卡点"。除了武元衡聚会的锦楼,还有摩诃池边的画舫。每到中秋,富人会租下画舫,在池上摆宴,歌女们唱着新词,船桨搅碎水里的月影,引得岸边的老百姓挤着看。有个叫张籍的诗人在成都过中秋,写下"成都月十五,月出雉堞东。夜色入寒水,月光随清风",读着诗仿佛能看到月光顺着城墙溜下来,跳进水里打了个滚,又跟着风钻进了酒壶。

(二)苏东坡的月亮照过锦江

到了宋代,中秋成了巴蜀人最上心的节日。苏东坡在密州写"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他的故乡眉山早已把中秋过成了诗。那时候的眉山人过中秋,要先去三苏祠拜祖先,然后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父亲会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还会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们看,那桂树影影绰绰的,说不定吴刚正在砍树呢。"

那时候的成都人,最爱去转运司西园的西楼赏月,楼前的锦江水映着月影,远处的岷山在月光里像幅水墨画。吴中复写诗说"清风破大暑,明月转高秋",字里行间都是成都中秋的惬意——刚过了闷热的夏天,秋高气爽,月亮又大又亮,不赏月简直是辜负了天地。西园里的桂树有几十棵,中秋夜香得能醉倒人,陆游在成都做官时,就常和朋友来这儿"借桂香下酒",他在诗里写"银汉无声转玉盘,桂花浮影侵杯寒",说的就是月光洒在酒杯里,混着桂花香,连酒都变得清凉了。

后来官方的赏月活动搬到了大慈寺,和尚们敲着钟,文人们举着杯,老百姓挤在寺外听热闹。寺里的僧人会准备"月光饼",用米粉做的,上面印着桂树和玉兔,分发给香客。有一年中秋,范成大在大慈寺参加宴会,看到月亮从东边的塔尖升起,写下"塔轮分夜影,钟磬落天河",说月光把塔的影子拉得老长,钟声好像掉进了银河里,读着都觉得清清凉凉的。

那时候的月饼还不叫月饼,叫"小饼"或"月团"。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咬一口,酥皮掉渣,甜香混着芝麻味,跟现在成都文殊院的椒盐月饼比起来,说不定滋味差不离呢。蜀人做饼子向来有一手,宋代的成都已经有了专门做"月团"的铺子,最有名的在盐市口附近,老板姓王,做的"蜜酥月团"要用新采的桂花蜜调馅,每天限量卖,去晚了根本抢不到。有个叫黄庭坚的文人路过成都,买了一盒"蜜酥月团",吃了之后写诗赞叹:"成都十月秋,玉露落桂花。小饼嚼明月,清香满齿牙。"

最让人觉得亲近的是,宋代的巴蜀人跟我们一样,中秋讲究"团圆"。富人家开着宴会,琴瑟声能传到街对面;穷人家哪怕赊壶酒,也要让孩子尝到一口甜。《乾淳岁时记》里写,中秋夜的成都,"天街买卖直至五鼓",卖糖人的、吹箫的、提着灯笼夜游的,把夜晚搅得像白天一样热闹。有个叫周必大的官员在成都过中秋,看到街上有个卖唱的小姑娘,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小饼,一边唱一边卖,歌声里带着笑意,他感慨道:"中秋不分贫与富,皆得一夕欢。"这种热闹里,藏着的是普通人对好日子的向往——就像月亮圆了,日子也该圆满才是。

二、乡野间的热闹:送瓜、摸秋与月光会

(一)红绸裹着的南瓜,藏着最朴素的期盼

清代的巴蜀中秋,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送瓜"。那会儿的合川、铜梁一带,中秋夜常有敲锣打鼓的队伍,前面有人举着灯笼,后面有人抬着彩亭,亭子里放着个裹着红绸的南瓜。这队伍专往没生儿子的人家去,到了门口,领头的喊一声"送麟儿来咯",主人家赶紧出来迎,把南瓜抱进卧房放在床上,据说这样就能生个大胖小子。

重庆巴县的"摸秋"更有意思。妇女们结伴去寺庙,趁着月光摸石狮子,摸到狮子脑袋的,预示着能生聪明孩子;摸到狮子肚子的,将来能生个壮实小子。有首《巴渝竹枝词》写这场景:"送瓜箫管闹盈街,火树星星往复回。何事求嗣心太切,佳人寺里摸秋来。"字里带着调侃,却藏着对新生命的祝福。有一年中秋,巴县有个姓张的媳妇连续三年去摸秋,每次都摸到狮子的爪子,后来生了个女儿,脚特别灵活,长大后跟父亲学扎灯笼,扎的狮子灯在县里出了名,人们都说"这是狮子爪子送的巧姑娘"。

南溪县的青少年们更会玩,他们把南瓜涂成红、黄、绿各种颜色,像耍龙灯一样举着游街,送到缺孩子的人家。鼓乐声能传到半里外,主人家要给孩子们发糖,还要留他们吃饭。县志里说这习俗"最宜禁",可禁了多少年,还是一代代传了下来——毕竟,谁能拒绝这样热热闹闹的善意呢?有个叫李二娃的少年,连续五年跟着送瓜队伍跑,后来他自己成了领头的,每次送瓜前都要在南瓜上画个笑脸,说"这样送来的孩子也会爱笑"。他送过的人家,后来真有好几家生了孩子,人们都说二娃的笑脸南瓜灵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瓜仙"。

涪陵的送瓜习俗更讲究,还要请"梓潼神"帮忙。人们用竹篾扎个神像,穿上红袍,跟着送瓜队伍一起走。到了主人家,要把神像摆在堂屋,南瓜放在神像旁边,由长辈念祷词:"梓潼老爷显显灵,送个胖娃进家门。"主人家要给送瓜的人发"喜钱",还要煮一大锅糖水荷包蛋,蛋要煮成双数,说是"好事成双"。有个外地来涪陵做官的人,刚开始觉得这习俗"荒唐",后来看着送瓜队伍里孩子们真诚的笑脸,忍不住感叹:"他们送的哪里是瓜,是把日子过好的盼头啊。"

(二)月光下的宴席,藏着生活的甜

清代的成都人过中秋,讲究可多了。八月初一刚过,街上的糕饼铺就搭起彩棚,月饼堆得像小山,有椒盐的、火腿的、豆沙的,还有做成兔子形状的"兔儿饼",孩子们攥着铜板,吵着要给月亮上的玉兔"捎点吃的"。暑袜街有个老字号叫"锦云斋",做的"火腿月饼"要用宣威火腿,切成小丁,拌上蜂蜜和芝麻,烤的时候要刷三层蛋黄,出炉后油光锃亮,咬一口能流油,光是闻着香味,就能把人的魂勾走。

到了中秋夜,家家户户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摆上月饼、石榴、板栗、梨子,讲究点的还要放个佛手。妇女们先拜月,手里拿着香,嘴里念叨着"月婆婆,圆又圆,保佑娃娃无灾病"。拜完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老人给孩子分月饼,年轻人喝着酒聊天,说说今年的收成,讲讲明年的打算。成都人爱吃,中秋宴席上的菜也有讲究,要吃"团圆肘"(整只炖的肘子)、"全家福"(杂烩汤)、"月亮肉"(圆形的腊肉),连汤碗都要用圆形的,处处透着"团圆"的意思。

温江县人有"看月华"的习俗,说是中秋夜月亮会洒下五彩的光,看到的人能交好运。于是一家人守在院子里,眼睛盯着月亮,哪怕熬到后半夜也不困。有一年中秋云多,月亮躲在云后面不肯出来,有个老太太急得直拍大腿:"这可咋整?明年上元节怕是要下雨咯!"原来当地有句老话:"八月十五云遮月,准备上元雨打灯",中秋的月亮还管着元宵节的天气呢。有个叫陈婆婆的老人,年轻时真见过"月华",说那光像彩虹一样,围着月亮转,"红的、绿的、紫的,把院子都染成彩色了,我赶紧许了个愿,第二年我家小子就考上了秀才。"

雅安的中秋有个特别的习俗,要"偷菜"。年轻人趁着月光去别人家的菜园偷点青菜、萝卜,被偷的人家不能骂,说是越骂"福气"跑得越快。偷来的菜要做成"中秋羹",大家分着吃,说吃了能沾喜气。有个叫王老五的菜农,每年中秋都故意在菜园里留些菜,还在篱笆上留个小口,说是"方便年轻人来偷福",他说:"看着他们偷菜时慌慌张张的样子,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多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城隍庙前的盛会,比过年还热闹

清末的金堂县,中秋有个"月光会",说是赏月,其实更像个大集市。八月初一就开始搭棚子,城隍庙周围的四条街都扎上天花,红的绿的绸缎挂得满满当当。各地的商人背着货赶来,卖布的、卖糖的、卖农具的,甚至还有耍把戏的、唱川剧的,把个小城挤得水泄不通。有个从重庆来的商人,每年都带着"陈麻花"来赶会,他的麻花要拧十八道,炸得金黄,甜中带咸,每次都被抢空,他说:"金堂的月光会比重庆的庙会还热闹,这里的人懂吃,也懂耍。"

"月光会"上最热闹的是"赛神"。各乡都要抬着神像来游行,有"川主菩萨"(李冰)、"观音娘娘"、"土地公公",神像前有仪仗队,敲锣打鼓,还有人扮成"八仙",踩着高跷往前走。孩子们跟着队伍跑,手里拿着糖人,嘴里喊着"神仙来了"。晚上还要唱川剧,《嫦娥奔月》是必演的,当嫦娥穿着白衣裳飘上台时,台下的人都忘了鼓掌,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真的看到了从月亮上来的仙女。

傅崇矩在《成都通览》里写,成都的中秋也热闹得很。商家趁着节日收账,老百姓忙着走亲戚送节礼,街上的影戏班子一台接一台地演,小孩子们举着"满天星"(一种烟花)跑着玩。最有意思的是,成都人把中秋叫"月光生日",好像月亮真的会在这天长大一岁似的。东大街的绸缎铺会在门口挂"月光寿桃"的幌子,用红绸做个大桃子,下面坠着流苏,风一吹晃晃悠悠的,老远就能看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疯批督主今天又跪搓衣板了
疯批督主今天又跪搓衣板了
汪绾绾最大的梦想就是让那个权欲熏天的东厂督主白常翎爱上她,让她看看那身妖冶的红衣之下,到底是不是太监,可当她终于成功后却瑟缩了,想要逃走时却被白常翎抓住,挑高了眼梢,邪魅一笑:“唔,你就承认吧,你就是喜欢我。
三寸雪
无限沸腾
无限沸腾
一个女人错把自拍照片发到了唐峥的手机上,在要求和他见面的时候,倒霉唐峥坐的公交车出事故了,结果在死亡的瞬间他被传送进一个神秘禁闭的房间,在这里,有着许多本该死去的人,空姐,女教师,富二代,死刑犯,老板和员工。经典无限流作品。
相思洗红豆
红彼岸花与白彼岸花
红彼岸花与白彼岸花
彼岸花分红白,红色来自地狱,白色来自天界,机缘巧合二人一起踏上寻找师傅的征程。
雪痕初见
快穿:大佬只想搞事情
快穿:大佬只想搞事情
关于快穿:大佬只想搞事情:言溪是个任务执行者,因为具备众多良好品质,被系统坑回来重新绑定,于是再一次开始了快穿征途。之后,各个世界里,凶狠狼王甘愿化身小奶狼,变异大乌鸦乖巧当坐骑……自此,怂包小系统看着自带外挂的大佬宿主在线手撕绿茶虐渣渣,在崩人设崩世界收遍迷弟迷妹的路上一去不复返。系统:我现在解除绑定还来得及吗?言溪红唇微扬,笑得妖娆:你说呢?
七月晓风
拉普兰德家的狼
拉普兰德家的狼
关于拉普兰德家的狼:“小家伙,你想做什么?“我不知道,你呢?“如果没有想做的事,就帮我个忙吧。与传说中的狼神达成交易,艾尔维斯走出叙拉古,来到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维多利亚皇权旁落,他潜入黑暗,把控朝政独掌大权。谢拉格家族相杀,他作入幕之宾,一手促成雪域帝王。大炎人才辈出,他春雪煎茶,一人一刀战尽天下英雄。艾尔维斯踏上了一片名为卡兹戴尔的土地,无所事事的走着。“你愿意加入我们吗?粉发的萨卡兹笑语盈盈
霄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