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最新章节。
生肌玉红膏
月白珍珠散(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土栗
土栗生长在足跟旁边,肿胀如同琉璃一般,颜色发黄而光亮。多因行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损伤筋骨所致,应赶紧服用仙方活命饮配合五香汤治疗。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琉璃疽,生长在足跟旁边,形状像枣子、栗子,光亮而呈黄色,肿胀如同琉璃。是由于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劳伤筋骨血脉而形成的。应赶紧服用五香汤和仙方活命饮,疏通壅滞的气血;脓成熟后用针刺破,如果脓液少而渗出液多,就用陀僧膏外敷。其余治疗参照痈疽溃疡的治法。
五香汤
乳香 藿香 丁香 沉香 青木香(各三钱半)
水二钟,煎八分,服之。
【方歌】五香汤善治土栗,行路劳伤血脉积,乳藿丁沉青木香,煎服舒壅功效极。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陀僧膏(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冷疔
冷疔由湿寒引起,生长在足跟,疼痛深入骨髓,呈现紫疱形状,会发黑腐烂形成深孔,流出带血的液体,气味污秽,用神灯照法治疗效果灵验。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足跟,是由于湿寒凝结而形成的。形状像枣子、栗子,起紫白色的疱,疼痛深入骨髓,逐渐生出黑气,腐烂后形成很深的孔洞,时常流出带血的液体,气味污秽,长期不能收敛。适宜用神灯照法照射,外敷铁粉散。初期服用内补十宣散,之后参照溃疡的治法进行治疗。
铁粉散
生铁粉(即铁砂,如无,用黑铅四两,铁勺化开,倾水中冷定取出,再化再倾,以铅化尽为度。去水取末,三钱) 黄丹(飞) 轻粉 松香(各一钱) 麝香(一分)
各研细末,共和一处再研匀,将患处以葱汤洗去血水腐臭,香油调药搽于患上,油纸盖之,扎之。
【方歌】铁粉散医足冷疔,能蚀黑腐肌肉生,黄丹轻粉松香麝,香油调搽纸盖灵。
神灯照法(见“首卷”相关内容)
内补十宣散(见胸部“[疒/其]疬痈”相关内容)
脚气疮
脚气疮发生在足膝部位,是湿热相互郁结,又有风邪侵袭所致,表现为高热、肿痛,渗出黄色液体,伴有心神烦躁,用犀角治疗效果显着。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足膝部位,由于湿热在体内郁结,停滞在皮肤肌腠之间,再加上外感风邪,导致邪气无法宣散通畅,所以使脚膝生疮,出现瘙痒疼痛、肿胀,破溃后渗出黄色液体,形状类似黄水疮,只是伴有身体高热、心神烦躁,长期难以痊愈。适宜服用犀角散,外用漏芦汤清洗,同时外敷龙骨散,效果很好。
犀角散
犀角屑 天麻 黄芪 枳壳(麸炒) 白鲜皮 黄芩 防风 羌活 白蒺藜(各七钱五分) 槟榔(一两) 乌梢蛇(酒浸,二两) 甘草(炙,五钱)
上研细末,每服八钱,水一钟半,生姜五片,煎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方歌】犀角散医脚气疮,天麻芪枳白鲜榔,乌蛇芩草风羌活,蒺藜粗末引加姜。
漏芦汤
漏芦 甘草(生) 槐白皮 五加皮 白蔹(各一两五钱) 白蒺藜(四两)
共为粗末,每用五两,水八碗,煎五碗,去滓,淋洗。
【方歌】漏芦汤甘槐白皮,五加白蔹白蒺藜,脚气疮疼痒津水,熬汤洗患散湿急。
龙骨散
白龙骨(研) 轻粉(各二钱五分) 槟榔(研,一钱) 豮猪粪(新瓦上焙干,再入火中烧之存性,取出研末)
共研匀,先以口含齑水或温盐汤,洗令疮净见肉;却用香油调药,随疮大小敷之。未愈再敷。
【方歌】龙骨散能去湿腐,脚气疮敷自然无,轻榔猪粪香油入,久远恶疮用亦除。
田螺疱
田螺疱生长在足掌,是体内湿气与外来寒气相互蒸郁形成的,表现为豆粒大小的黄疱,伴有闷胀、坚硬感,破溃后流出腥臭液体,出现肿胀、糜烂和疼痛。
【注释】这种病症多发生在足掌,手掌很少见。由于脾经湿热向下浸渍,又被外部寒气阻塞,或者因为体质偏热的人接触冷水,湿冷之气蒸郁而形成。刚开始生出的像豆粒大小,是黄色的水疱,有闷胀感,坚硬疼痛,不能落地行走,接连生出多个水疱,水疱皮较厚,难以自行破溃,蔓延三五个后成片湿烂;严重的话足背都会肿胀,伴有寒热交替的症状。治疗方法是用苦参、菖蒲、野艾熬汤趁热清洗,再用线针将水疱挑破,放出腥臭的液体,外敷加味太乙膏。还要把水疱的皮剪掉,用石膏、轻粉按同等分量研成粉末撒在患处,仍然用加味太乙膏覆盖贴敷,内服解毒泻脾汤。
还有常年不痊愈的,是因为下部有湿寒,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效果很好。
解毒泻脾汤
石膏(煅) 牛蒡子(炒,研) 防风 黄芩 苍术(炒) 甘草(生) 木通 山栀(生,研)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服之。
【方歌】解毒泻脾芩蒡子,风膏苔术草通栀,田螺疱起宜煎服,清热疏风又去湿。
加味太乙膏(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加车钱子、牛膝各一两。见面部“颊疡”相关内容)
肉刺
肉刺这种病症因缠足而生,或者因穿窄小的鞋子走远路引起,导致行走困难、疼痛剧烈,用玉簪根捣烂后贴敷涂抹效果灵验。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脚趾,形状像鸡眼,所以俗称鸡眼。根部深陷肉中,顶部凸起坚硬,疼痛难忍,无法行走。有的因缠足,有的因穿窄鞋走远路,都可能引发。治疗方法适宜贴加味太乙膏滋润患处,或者用紫玉簪花根捣烂后贴敷涂抹,用油纸盖住。另外,将地骨皮、红花按同等分量研成细末,用香油调和后敷在患处,都有效果。
加味太乙膏(见“溃疡门”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