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影视编辑器》最新章节。
走出吴王府时,苏宁回头望了一眼这座承载着太多意义的府邸。
那一刻,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山雨欲来风满楼。
……
洪武二十五年的四月,南京城迎来了最宜人的季节。
秦淮河畔杨柳依依,紫金山下百花争艳。
然而,这片祥和之下,却暗藏着令人不安的涌动。
四月十五日的朝会上,太子朱标一如既往地站在朱元璋身侧。
细心的官员发现,太子的脸色比平日苍白,额头上不时渗出细密的汗珠。
“父王,”苏宁在退朝后关切地走近,“您脸色不太好,要不要请太医看看?”
朱标勉强笑了笑:“无妨,可能是昨夜批阅奏章晚了些。”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长子的异常:“标儿,政务固然重要,但也要保重身体。”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朱标躬身行礼,却在直起身时一阵眩晕,险些摔倒。
“父王……”苏宁眼疾手快地扶住朱标,触手之处只觉得对方的手臂异常冰凉。
“快传太医!”朱元璋厉声喝道。
朝堂上一阵骚动,官员们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
太医匆匆赶来,为朱标诊脉后,眉头紧锁:“太子殿下脉象紊乱,气血两亏,需要立即静养。”
朱元璋当机立断:“从今日起,太子暂停一切政务,在东宫静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朱标最后一次出现在朝堂上。
四月二十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苏宁。
“殿下!殿下!太子……太子不好了!”东宫太监跪在吴王府门外,泣不成声。
苏宁来不及更衣,立即赶往东宫。
一路上,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东宫寝殿内,朱标躺在床上,面色灰败,呼吸微弱。
吕氏和朱允炆跪在床前痛哭,几位太医束手无策地站在一旁。
“父王!”苏宁扑到床前,紧紧握住朱标冰冷的手。
朱标勉强睁开眼睛,看到苏宁,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允熥……你来了……”
“父王,您要坚持住,太医一定有办法的!”
朱标微微摇头:“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
他艰难地抬起手,指向书案,“那里……有一份奏章……是为你写的……”
就在这时,朱元璋也赶到了。
老皇帝看到长子的模样,浑身一震,几乎站立不稳。
“标儿!”朱元璋快步走到床前,老泪纵横,“朕已经下令全国寻找名医,你一定要挺住!”
朱标露出一丝虚弱的笑容:“父皇……儿臣不孝……要先走一步了……”
“胡说!你还年轻,说什么傻话!”
然而,朱标的呼吸越来越微弱。
在黎明前的最后时刻,他紧紧握住苏宁和朱元璋的手,用尽最后力气说道:“大明……就托付给……你们了……”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寅时,大明太子朱标薨逝,年仅三十七岁。
整个南京城瞬间陷入一片死寂。
钟声长鸣,百官素服,百姓自发罢市,为这位仁厚的太子哀悼。
朱元璋把自己关在谨身殿内,整整三日不饮不食。
当殿门再次打开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仿佛一夜之间老了二十岁。
“允熥,”朱元璋的声音沙哑得可怕,“你父王……临走前说了什么?”
苏宁将朱标临终的话如实相告,同时呈上那份在书案上找到的奏章。
朱元璋展开奏章,只见上面是朱标工整的字迹:
“儿臣自知时日无多,特此上表。允熥聪慧过人,见识卓绝,虽年幼而有大志。望父皇善加培养,使他日能辅佐明君,保大明江山永固……”
看到这里,朱元璋的手开始颤抖:“他……他到死都在为大明的江山着想……”
太子暴毙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藩王纷纷上书请求回京奔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燕王朱棣的奏章,他在信中不仅表达哀思,还暗示应该尽早确立新的储君。
“看来,有人已经等不及了。”朱元璋冷笑着将朱棣的奏章扔在一边。
“陛下,”礼部尚书任亨泰在朝会上直言,“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如今太子薨逝,应当早日确立新的继承人。”
朱元璋面无表情:“太子刚刚去世,你们就急着要立新储君?”
“臣等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
“够了!”朱元璋猛地起身,“朕自有主张!退朝!”
回到谨身殿后,朱元璋单独召见了苏宁。
“允熥,你可知如今朝中都在议论立储之事?”
苏宁跪地答道:“孙儿只知道为父王守孝,其他事情,不敢妄议。”
朱元璋长叹一声:“若是你父王还在……罢了,你且说说,若是立储,你认为谁最合适?”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苏宁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立储之事,全凭皇爷爷圣裁。孙儿以为,不论是二皇兄还是其他皇叔,都各有长处。”
“好一个各有长处!”朱元璋突然提高声量,“那你自己呢?你就没有想过这个位置?”
苏宁叩首道:“孙儿年纪尚轻,德才不足,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说实话。”
“如果皇爷爷真的能选择孙儿自然是最好!孙儿必定承继皇爷爷和父王的意志。”
朱元璋凝视着孙子,良久才道:“你退下吧。”
走出谨身殿时,苏宁遇见了前来请安的朱允炆。
兄弟二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复杂的神色。
“三弟,”朱允炆率先开口,“父王生前最是疼爱你,如今他不在了,我们兄弟更要互相扶持。”
苏宁躬身道:“二哥说得是。”
然而,在转身离去时,苏宁敏锐地察觉到朱允炆眼中一闪而过的敌意。
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各方势力开始重新布局,暗流汹涌。
而最让人担忧的是朱元璋的变化。
这位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在失去最心爱的长子后,变得越发多疑和暴戾。
朝中大臣动辄得咎,就连平日里最得宠的几位老臣也时常受到训斥。
“皇爷爷的性情大变,这不是好兆头。”苏宁在吴王府内对心腹们说道,“传令下去,吴王府内外务必低调,静观其变。”
“是!殿下。”
洪武二十五年的这个春天,因为朱标的突然离世,永远地改变了大明的历史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