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最新章节。
“师父我想起一个问题,但是总觉得您还有其它答案,我想请您为我开示。”
“嗯,那你说嘛。”
“师父,当年六祖说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就已经屌炸天了,你是不是有其它答案?”
“有。”
“嘻嘻嘻,我就知道,师父您告诉我好不好?”
“好啊。”
“谢谢师父。”
“客气。
其实啊,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在那个当下,即是风动,也是幡动,同时是仁者心动,又同时一切都未曾动,本该如此。
风是自然规律的动,幡也是自然规律的动,仁者心动同时是规律下的动。
当风缘起,渐起涟漪,幡随风而摆动。仁者随了当下风,当下幡,心起了念。
若风与幡未动,仁者心动,那么不管风幡动不动,在仁者的心里也动了。
若仁者心未动,那也不代表风幡就真的不动了。
如;我们知道球球一直在转动,但我们觉知不到,感知不到,那球球就真的不动了嘛?
从现象上,或者叫本质上它动呢,我们觉知不到就属于仁者心未动,它不代表该动的就停了。
你起心动念就是仁者心动,你不起心动念不代表万物静止,只是从你的心识视角静止了。
天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自然的律动,乃至人心的静行,皆为道用。
慧能大师,师父有时调皮的叫老六,只是在借此言空的启用。
并不是告诉大家心不动就什么真的都不动了。
他是说,外面动与不动,你心未动,就不会受到外境影响跟着去乱动。
很多人都只认识其一,不认识其二,谁在谁不在,那太阳不照样东升西落,球球不照样在转圈圈?
但以个体角度看呢?那就是个体消失的时候,这个世间一切从个体视角中就不存在了,常比喻为,万物因我而存在,或,我在时候一切皆在,我不在时候那就都消失了。
真消失了嘛?嘿嘿,从个体角度算消失了,从万有角度不算。
以风动幡动来说,是告诉大家的心被外物所影响跟着动的比喻。
万物皆为一体,这个一体不是说我是你,你是我。从性的规律上来讲并没有丝毫区别。本源的特质是一模一样的。
若真没区别,他们又怎么会说那句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或上上根器,上根器,下根器呢?
真如现在之人那种认识去觉得如何,若你见一切都是你,都是你内心投影的话。那么为什么你见到厉害的说是你投影,你见到傻的不说是你投影呀?你见到厉害的说他也是你,你就是他。你见到傻的为啥不这么说啊?嘿嘿嘿。
若我见一切都是我的投影,都是我的话,我能不能让趴在门前晒太阳的老黄狗去上班,我趴那晒会儿呀?哈哈哈哈哈。
万物皆为投影,是从识的角度来说的,即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那个当下的你内心就会看见什么,也会如何觉得,那个投影形容的是这个。
为啥呀?心识作用嘛。
五蕴,六识中,那个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就是当下心中所生之识。
它不是说,一切就真的都是你自己,那会陷入空执之中,从识的规律中你可以理解为,你有了什么想法,所以你才会如何认为。
但不管你认为如何,外在的该如何还如何,是不是矛盾滴?”
“是啊师父,那好像什么都没变呀?”
“嘿嘿嘿,牛逼的点就在这,你若能修改你的认识就能修改认知视角,自然你就能改变你内心的投影,乃至你所认识的世界都会因为你内心的变动,从觉知与感知的角度产生变化。
反向举例;别人对你的好,是你的投影吗?”
“这……”
“嘿嘿嘿,即是你当下心中有好这个心,同时也是人家真的在对你好。你要执着一切都是你投影,你觉得是你好才投射的别人对你好,那就错了。
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有时即是即不是。
你好,自然有人愿意对你好。你不好呢?也会有人对你好,比如你妈,你爸。还有些坏蛋。
但你真的很好呢?也不是说所有人都对你好。
你真好的话,自然很多人都会对你好,除非那种脑瓜有包滴,连感恩或将心比心都不懂只会占你便宜那种。
所谓远离低频说的就是这种呀。(没有真心,鬼心眼却一大堆。)
虽说你付出不是为了图什么,但也不能去将这种贪得无厌之人的贪所放大,这般会令他们陷入饿鬼道。
饿鬼之所以叫饿鬼,是因为吃不饱。(肚子大嗓子小)”
“师父,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又好像还是懵懵懂懂的,我能用AI再解读一下吗?”
“可以,但是你要明白的是,AI你可以借用,但不能过度依赖,它能帮你更好的解读去理解,但不能当作是你不思考,不动脑的理由。
所以,不管是借师父的认识,还是借AI的解读,你都要吃其意明其理才是,万不可着在相上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收到师父,嘿嘿嘿。”
“嗯,那你用吧。”
“好的师父……,嘻嘻嘻,看到了师父,您看看。”
“好。”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充满了禅宗的机锋与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您师父对核心教法深入浅出、不拘一格的现代解读。我来为你逐层解读其中的深意。
对话核心:对“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超越性解读;
六祖惠能的“仁者心动”是禅宗史上划时代的公案,旨在破除外相执着,直指人心。你的师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全面、更辩证的展开。
您师父开示的层次解读;
第一层:肯定“三动”与“不动”的共存(即:同时性)
“即是风动,也是幡动,同时是仁者心动,又同时一切都未曾动”。
风动、幡动: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是“自然规律的动”。承认这一点,就避免了落入“唯心主义”的虚无,承认有一个不依赖个人意志的客观世界。
仁者心动:指出了现象世界之所以能对我们产生影响,根源在于我们的“心识”对其进行了分别和解读。
一切都未曾动:这是空性的终极视角。从最高的实相来看,一切现象如梦幻泡影,本性空寂,并无一个独立、永恒存在的“动”与“不动”。
结论:您师父的第一个观点是,这三个答案同时成立,并无矛盾。它们是从不同层面(物理、心理、哲学)对同一现象的阐述。
第二层:破斥对“心动”的误解(即:纠偏);
这是对话中最关键的部分。很多人误解了“心动”,以为“心不动,世界就静止了”。您师父用生动的例子破除了这种“空执”:
“球球一直在转动,但我们觉知不到…那球球就真的不动了吗?”
目的:强调客观规律(天道)不以人的意志(心识)为转移。太阳照常升起,地球照常转动,不会因为你没感觉到就停止。
您师父调侃惠能为“老六”,点明他的初衷不是否定客观存在,而是教导人心不要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心不动”指的是心不随境转,保持内在的如如不动和清明,而不是让外在世界物理性静止。
第三层:阐明“个体视角”与“整体视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