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夔北街道菜市场火灾处置结束后的第三天,季秋水就把督查室、夔北街道办、县民政局、县应急管理局以及保险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请到了县委办的小会议室。会议室的桌上,摊着厚厚的《火灾处置台账》、现场照片和商户反馈表,气氛严肃却不压抑 —— 这不是一场 “追责会”,而是一场 “复盘会”。
“今天请大家来,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想一起找找这次处置中的漏洞,为以后遇到类似事件做好准备。” 季秋水开门见山,拿起《火灾处置台账》,“从接报到现场处置,我们用了 40 分钟,虽然最终稳住了局面,但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街道办在火灾初期,没有及时通知商户转移贵重货物,导致 5 家商户的干货、鲜肉全被烧毁;保险公司的定损流程太复杂,商户提交材料后,3 天才派人到场,耽误了理赔进度。”
她的话音刚落,夔北街道办主任张磊就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愧疚:“季主任说得对,这是我们的责任。火灾发生时,我们光顾着联系消防队,忘了通知商户 —— 其实菜市场有广播系统,要是当时用广播喊一声,商户至少能把账本、现金这些贵重物品拿出来,损失也能少一点。”
保险公司理赔部经理王鹏也红着脸承认:“我们的定损流程确实有问题。按规定,需要商户提交营业执照、进货凭证、损失清单等 5 份材料,才能安排定损人员。可火灾后,很多商户的凭证都烧没了,我们还在坚持要材料,导致定损慢了下来。现在想想,应该特事特办,先到现场定损,再让商户补材料。”
督查室的老叶也放下茶杯,主动反思:“我们督查室也有责任。之前没提前制定‘商户损失应急方案’,到了现场才临时想办法登记损失,手忙脚乱的,还差点漏记了两家商户的损失。要是提前有方案,明确谁登记、谁核对、谁对接部门,效率能高不少。”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大家不再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分享自己的不足。县民政局副局长张志强说:“我们的应急补助申请流程也太长,商户当天申请,需要 3 个工作日才能审批下来,要是能简化流程,当天审批、当天放款,商户就能更快恢复营业。”
季秋水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很快就梳理出了 “突发事件处置 3 个核心漏洞”:一是 “预警不及时”—— 街道办缺乏 “突发事件预警传导机制”,关键信息没及时传递给群众;二是 “部门联动慢”—— 各部门按 “常规流程” 办事,没有针对突发事件的 “快速响应通道”,导致定损、补助等环节滞后;三是 “事后安抚缺”—— 火灾后只解决了商户的损失问题,没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两位商户因为担心后续经营,连续几天没睡好。
“找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季秋水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我们现在就制定一个《基层突发事件处置 “135” 机制》,把‘预警、联动、处置’的每个环节都明确下来,让下次遇到突发事件时,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找谁配合。”
接下来的一周,季秋水牵头组织各部门反复讨论,几易其稿,终于敲定了《基层突发事件处置 “135” 机制》。机制的核心是 “1 分钟接报响应、3 分钟部门联动、5 分钟现场处置”,每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着明确的责任和流程:
(一)1 分钟接报响应:打通 “信息传递快车道”
责任主体:各乡镇(街道)值班室、县委办值班室
具体要求: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1 分钟内完成 “三个确认”—— 确认事件类型(火灾、暴雨、事故等)、确认事发地点、确认影响范围;同时,通过 “应急联动微信群”(提前建立,包含各部门值班领导、联络员)同步信息,避免信息传递滞后。
配套措施:给各乡镇(街道)值班室配备 “应急信息登记模板”,明确需要记录的关键信息(如事发时间、伤亡情况、群众诉求),避免遗漏。
“以前接报后,值班人员还会犹豫‘要不要先跟领导汇报’,耽误了时间。现在明确 1 分钟内必须同步信息,就是要打通‘信息传递的快车道’。” 季秋水在机制说明会上解释道,“比如菜市场火灾,要是当时街道办 1 分钟内就把‘火灾地点、影响商户数量’同步给消防队、保险公司,处置效率能提高不少。”
(二)3 分钟部门联动:画出 “责任清单同心圆”
责任主体:各相关部门(应急、民政、市场监管、保险公司等)
具体要求:接到信息后,3 分钟内明确本部门的 “应急任务”—— 应急管理局负责现场救援、风险排查;民政局负责民生补助申请、困难群众安抚;市场监管局负责商户经营信息核对;保险公司负责 24 小时内定损理赔;各乡镇(街道)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群众引导。
配套措施:制定《突发事件部门联动责任清单》,明确每种事件类型对应的责任部门和任务,比如 “火灾事件” 对应消防队、保险公司、街道办,“暴雨灾害” 对应应急局、农业农村委、民政局,避免部门推诿扯皮。
“以前部门联动像‘临时搭班子’,谁该干什么不清楚。现在有了责任清单,3 分钟内就能各就各位,像画了一个‘同心圆’,大家围着‘解决问题’转,而不是围着‘推责任’转。” 季秋水举例说,“菜市场火灾时,保险公司要是按清单 3 分钟内就明确‘24 小时定损’,商户也不用等 3 天。”
(三)5 分钟现场处置:搭建 “群众安心定心桥”
责任主体:现场处置小组(由乡镇 / 街道负责人牵头,各部门联络员参与)
具体要求:5 分钟内到达现场,完成 “三个动作”—— 安抚群众情绪(用扩音器说明处置进展)、划定警戒区域(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启动初步处置(如火灾现场引导群众撤离、暴雨现场转移受灾群众)。
配套措施:给每个乡镇(街道)配备 “应急处置包”,包含扩音器、手电筒、《群众诉求登记册》、临时避难场所指引图,确保现场处置有工具、有方法。
“群众遇到突发事件,最慌的是‘没人管、不知道怎么办’。5 分钟内到现场,告诉他们‘我们来了,会解决问题’,就是给他们搭一座‘定心桥’。” 季秋水补充道,“菜市场火灾时,要是我们 5 分钟内就到现场安抚商户,也不会出现初期的混乱。”
在机制说明的最后,季秋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所谓‘应急能力’,藏在‘135’的时间节点里、部门联动的职责清单里 —— 准备越充分,处置越从容,老百姓越安心。基层突发事件处置,不是‘赌运气’,是‘做准备’;不是‘怕出事’,是‘会处事’。”
机制下发后的半个月,渝复县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凌晨 4 点,柳溪乡党委书记周明的电话突然响起 —— 乡内的 3 个村因暴雨引发山洪,冲毁了 200 多亩农田,还有 5 户村民的房屋进水,情况紧急。
周明立刻按照 “135” 机制行动:1 分钟内确认 “暴雨引发山洪,影响 3 个村、200 亩农田、5 户村民”,通过 “应急联动微信群” 同步信息;3 分钟内,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委、民政局、保险公司的值班人员纷纷响应,明确各自任务 —— 应急局负责转移受灾村民,农业农村委负责农田灾情评估,民政局负责临时救助,保险公司负责定损;5 分钟内,周明带着乡干部赶到现场,用扩音器喊:“乡亲们别慌!县里的人马上到,我们先把大家转移到村小学的临时避难所!”
早上 5 点,应急管理局的救援车就到了现场,工作人员和乡干部一起,把房屋进水的 5 户村民转移到村小学,还带来了面包、矿泉水和棉被。农业农村委的技术人员则冒着雨,在农田里查看灾情,用手机拍照记录,为后续灾后重建规划收集数据。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在临时避难所设置了 “救助登记点”,为受灾村民登记家庭情况,现场办理临时救助申请,承诺 “当天下午就能把救助金打到卡上”。保险公司的定损人员也在早上 6 点赶到,用无人机航拍农田灾情,对受损房屋进行初步评估,告诉村民:“不用等材料,我们先定损,后续补材料就行,3 天内出理赔结果。”
上午 7 点,所有受灾村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农田灾情评估完成,临时救助金开始发放,灾后重建规划也有了初步方案 —— 从接报到完成处置,只用了 3 小时。
“以前遇到暴雨,我们要忙到中午才能把人转移完,这次 3 小时就全搞定了!” 柳溪乡的村民李大叔感慨道,“政府反应太快了,不仅把我们转移到安全地方,还送来了吃的、盖的,还帮我们规划怎么修农田,我们心里踏实!”
另一位村民张大妈也笑着说:“保险公司的人也来得快,以前定损要等好几天,这次当场就拍了照,说 3 天内给理赔,不用我们跑断腿,真是太方便了!”
季秋水接到周明的汇报后,当天就带着督查室的同事去了柳溪乡。在临时避难所,她看到村民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有的在吃早餐,有的在和工作人员讨论灾后重建;在受灾农田里,农业农村委的技术人员正在给村民讲解 “如何补种速生蔬菜,减少损失”。
“周书记,这次‘135’机制用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季秋水问道。
周明笑着说:“太好用了!以前遇到事,我们像‘无头苍蝇’,现在有了机制,按时间节点、责任清单来,又快又有序。唯一的小问题是,保险公司的定损人员对农田作物不太熟悉,后续可以让农业农村委的人跟他们一起定损,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