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今天真的不想加班》最新章节。
【输出】
· 高质量交付物
· 项目目标达成度
· 团队能力成长
· 可持续的工作节奏
框架旁边,还用简单的公式示意了这些要素之间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关系。例如:(深度专注力时长)与(个体精力状态)正相关,与(无效干扰次数)负相关;(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与(高质量交付物)正相关,但与(连续疲劳工作时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适度压力有益,过度疲劳则急剧下降……
林眠没有深入讲解复杂的计算,而是着重阐述了模型背后的逻辑:“我们认为,不能仅仅用‘工时’这一个粗糙的指标来衡量效率和价值。这个模型试图将‘人的状态’这一关键变量纳入考量,强调通过优化工作方法、保障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如睡眠、休息),来提升核心转化过程的效率,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产出。”
他用了不少管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如“心流状态”、“决策疲劳”、“认知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等,将它们巧妙地嵌入到对模型的解释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总监和周助理听着,表情从最初的审视,逐渐变得专注,甚至偶尔会露出思索的神色。林眠的这套说辞,既有扎实的数据支撑,又有看似严谨的理论框架包装,完全超出了他们预想的“歪门邪道”或者“个人感悟”的层面。
它听起来很专业,很“科学”,甚至有点高深莫测。虽然有些概念他们未必完全理解,但那套逻辑链条是自洽的,而且直指传统加班模式效率低下的痛点。
“所以,您的意思是,”陈总监推了推眼镜,试图总结,“贵团队的高效能,并非源于某种不可复制的‘天赋’或‘运气’,而是通过一套系统性的方法,优化了工作模式和团队状态管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可以这么理解。”林眠点点头,“我们认为,激发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环境,远比依靠外部压力和时长堆砌更能产生长期价值。当然,这套模式还在探索和完善中,其普适性也需要更多验证。”
他表现得非常谦逊,同时又牢牢把握着话语的主导权,用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商业语言”和“模型逻辑”,将系统的核心诉求——“保障睡眠,维持精力”——包装成了一个高大上的“高效能工作体系”。
陈总监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这些信息。他原本是带着“审视异端”的任务来的,但现在,对方拿出了一套看似比他们战略部某些报告还要“科学”和“成体系”的东西。这让他一时有些难以驳斥。
周助理则在平板上飞快地记录着,偶尔抬头看林眠一眼,眼神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探究。
“很……有启发的分享,林总监。”陈总监最终开口说道,语气缓和了不少,“这份资料,我们可以带回去详细研究一下吗?”
“当然可以。”林眠微笑,“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和战略部的同事多交流,共同探索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可能路径。”
一场预期的刁难与窥探,就这样被林眠用一套精心准备的“数据与模型”组合拳,化解于无形。战略部的两人带着一份他们似懂非懂、却又觉得不容小觑的报告离开了,至少短期内,不会再以简单的“异类”或“偷懒”来看待林眠和他的团队。
送走两人,林眠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
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适时响起:
【叮——成功应对外部审视,以符合当前世界认知逻辑的方式扞卫了“睡眠核心”理念。奖励积分:+3。】
林眠靠在椅背上,轻轻吐出一口气。
看来,在这个卷到极致的世界里,想要安稳地睡觉,有时候,不仅需要系统给的“灵感”,还需要学会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为自己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数据,模型,逻辑。
这些,就是他们能听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