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言语间满是对世事变迁、王朝更迭的感慨。
随即话锋一转: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诸葛川轻笑一声,补上最后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吟诵时,他本想把原词中的"北固楼"改为岳阳楼或黄鹤楼,突然想起岳阳楼还要四年才建,黄鹤楼更要十四年后才完工,便临时改为襄阳楼。
改得好坏暂且不论,至少不像某些穿越小说那样,主角使用李白《将进酒》时竟原封不动照搬。那诗中的"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友人的名字,难道穿越后的主角也恰好有这样的朋友?
对面的曹操被这首词深深吸引。无论是独特的词牌格式,还是深邃的内容,都让这位当世文豪为之着迷。
他不自觉地重复着: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眼神越来越亮。
曹操只觉得,眼前这位少年并非昔日败于自己手下的年轻将领。
这分明是一位洞察古今的智者,虽与自己年龄相仿,却已看透千年沧桑。
短短数语,道尽王朝兴替。
更道破赤壁之战后他的心境。
沉默许久。
曹操望向吟诵完毕的诸葛川,自嘲地笑了笑:"伯治方才说,赤壁战前我确有十成把握一统天下。"
"而你诗中却提及孙刘两家..."
"看来在你眼中..."
"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已够资格参与这场天下之争了。"
"你直言无妨。"
"经此一役,我尚余几分胜算?"
曹操的语气异常坚定。
他向来敢于直面失败。
更不曾错判天下大势。
即使是他自己...
战后也将孙刘视为劲敌。
听完曹操的话,诸葛川微微颔首。
"曹公明鉴!"
"赤壁战后,您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然改变。"
"胜算确实从十成降至七成。"
"所失三成中..."
"孙权占其二,吾主刘备取其一。"
诸葛川作出"公允"评判。
原因很简单:
孙权虽胜赤壁,江东仅能自保。
当时的江东水军根本无力渡江北伐。
坦率地说...
江东水师在江上有多骁勇...
他们的步卒就有多不堪。
江东军擅水战却北上中原,必遭曹军铁骑碾压。
孙权妄想"三足鼎立"?
诸葛川嗤之以鼻。
汉末群雄欲得天下,须有问鼎中原之能。
袁绍可!董卓可!
赤壁后的孙权?
绝无可能!
除非孙刘联军北伐,方有三分希望。
故刘备战后仅得"一"。
所谓三分天下?
诸葛川不屑:
曹操再败,仍强于三分其一。
后吕蒙夺荆州,孙权勉强称"三"。
诸葛亮若稳据荆益,不过两成半。
唯刘备取秦川,方可称"三"。
此前唯曹操能超"三"。
诸葛川断言:
史上诸葛亮"三分"从未实现。
孙刘势力始终困于荆益江东,
不过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
【
当时刘备手握荆州、益州,势力正盛……
孙刘联盟的存在,对天下格局的影响,最多不过占四成半到五成罢了!
所谓五成,甚至称不上半壁江山。
关键区别在于——
拥有荆州的刘备,实力接近“三”。
在匡扶汉室的信念支撑下,具备北伐中原的资本。
而得到荆州的孙权,实力堪堪突破“三”。
这让他有了沿长江北上,进军豫州,图谋中原的底气。
当然,只是勉强达标。
这点微末优势,随时可能消退。
加上孙权志大才疏,偏爱遥控战局——
导致江东无论是否取得荆州,实力始终徘徊在“二”与“三”之间。
终究只能偏安一隅。
区别无非是:主动龟缩,或是被张辽打残后的被迫防守。
(
“三”:可进取中原!
“二”:仅能自保!
“一”:苟存资格!
此处仅论曹、孙、刘三方势力,不涉刘璋、张鲁等诸侯。
————
正因如此,只要孙权或刘备任何一方停留在“二”,或仅一方达到“三”,便永远无法击败曹操问鼎天下。
按正常轨迹,最终胜者必是北方的曹操。
可惜——
历史上的曹操早逝!
司马氏窃取曹魏基业,先吞并失荆州后跌至“一”的蜀汉,再耗死空占“三”却困守江东的孙吴。
【
诸葛川的谋划比《隆中对》更为务实。
他与父亲诸葛谨江畔作别时,特意剖析了《隆中对》的不足,只为达成一个目标:
助刘备稳固荆州,夺取益州,进军关中。
如此,蜀汉可得"两成半"天下根基。
待根基稳固,便以关中为凭,强攻东吴。
届时,孙权所据的"两成"版图将尽归蜀汉。
江东平定后,天下格局将演变为:
蜀汉四成半,曹魏五成半。
虽仍逊曹魏一筹,
却已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最终胜负,无非两种可能:
要么刘备中兴汉室,
要么曹操彻底终结大汉。
这等局面,远胜诸葛亮的"三分天下"。
三足鼎立看似稳妥,
却仅有三分胜算。
而诸葛川的"四成半"战略,
至少将胜率提升至五成。
更重要的是,
此举可消除孙权这个隐患。
孙吴的存在,
终将成为蜀汉的掣肘。
若除之后快,
即便一时难以北伐,
也可养精蓄锐。
待北方生变,
再图收复中原。
汉室希望未灭。
那时。
即便昭烈皇帝远去,卧龙军师年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