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最新章节。
向朗为傀儡使者,当无抗拒之意。念及此,诸葛川不禁暗叹玄德用心之深。为使其堪任幕后主使,可谓煞费苦心。
及闻刘备令其留待书房相见,诸葛川即应曰:"诺!谨遵伯父之命。"悄然间,复以"伯父"相称。备闻之莞尔:"较之'主公',吾更喜此称。"
向朗睹此亲昵之态,方知二人情谊之笃。
......
半炷香后。
郡守书房内。当刘备道明北赴关中实情及向朗之责时,向朗终失儒雅之态。未料己身仅为诸葛川之掩护!
默然良久,向朗犹疑而问:"主公,恐有讹误?"
【白话精简版】
真要交代事情,留个使者就够了。何必多留诸葛川?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诸葛川对向朗笑了笑,心里已经明白:刘备不选刘琰他们而选中向朗,就因为自己和向宠关系好。
向朗当这个傀儡使者,不会像别人那么抵触。这让诸葛川不得不佩服刘备的安排。
听到刘备让他留下,诸葛川立刻答应。他又改口叫"伯父",刘备笑道:"比起主公,我更喜欢这个称呼。"
......
半柱香后。
书房里,当刘备说出 ** 时,向朗完全失态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只是给诸葛川打掩护的!
沉默许久,向朗忍不住问:"主公,您没弄错吧?"
【古风叙事版】
若论传达要事,留使者一人足矣。偏生留下那与向宠交好的诸葛川,岂非多此一举?
诸葛川见向朗注目,扬眉浅笑。心下澄明:刘玄德舍刘琰等人不用,独取向朗,盖因其侄向宠与己交好,可称"自家人"耳。
有此渊源,向朗为明面使者时,自不似他人那般抗拒。思及此,诸葛川暗叹玄德安排之妙。
闻得刘备令其留候书房,诸葛川当即应道:"诺!谨遵伯父吩咐。"悄然间又将称呼换回"伯父"。刘备闻言展颜:"较之'主公',还是这声伯父更觉亲切。"
......
香燃半柱。
书房内,当刘备道破北上实情及向朗真正职责时,这位素来儒雅的文士终是失态。万没想到,自己竟只是个幌子!
默然良久,向朗犹疑开口:"主公...此事当真?"
并非向朗对刘备心存疑虑。
实则是他实在难以理解,难以置信!!!
自家侄子向宠年少不经事,处处以诸葛川为首也就罢了。
若连他这长辈也这般……
外人会如何看待向氏叔侄?
刘备并未理会陷入困惑的向朗。
该说的,
他自认已言尽于此。
接下来,
就看向朗能否接受。
倘若向朗不愿为诸葛川北上掩护,刘备不介意另择他人,替这位看重的子侄铺路。
转而,
他将目光投向诸葛川。
无需多言,
他直接问道:“伯治,此行北上需护卫随行,你以为何人合适?”
虽已定下诸葛川为“幕后主使”,刘备仍含笑试探。
他要看看,
这年轻后生是否领会自己弃用庞统、孔明等人,独选向朗的深意。
毕竟论亲疏,
向朗终究不及诸葛亮、庞统与诸葛川的情谊。
诸葛川听懂其意,
亦知刘备欲遣麾下猛将护佑。
正如当年赵云随诸葛亮出使江东。
他毫不犹豫道:
“伯父,若可调动,侄儿愿请黄老将军同行!”
此言一出,
刘备眼中笑意更盛。
显然,
两人想到了一处。
刘备假装不解地问道:“黄老将军?呵呵,伯治啊,为何选黄老将军而非子龙或叔至呢?”
见刘备笑眯眯地明知故问,诸葛川直接抛了个白眼。
他没好气道:“伯父就别戏弄小辈了!”
“子龙叔父如今不敢说威震天下,至少也是名扬曹营。自长坂坡百万军中七进七出,连斩百员曹将后……”
“若说曹营没他的画像,侄儿自己都不信。”
“让他护送侄儿北上关中,只怕刚过江北,咱们就得被请去军营‘做客’——”
“喝断头酒那种!”
“至于陈到将军,虽不及子龙叔父名声响亮,但白袍银甲、长枪在手的模样,在曹军眼里跟子龙叔父有何区别?”
“为了侄儿的性命着想,护卫还是别太招摇为好。”
“而黄老将军不同……”
诸葛川话锋一转。
“他是伯父在赤壁战后收归帐下的,江北曹军鲜少知其威名。”
“论武艺……”
“花甲之年尚能与关伯父战个平手,天下能胜他的寥寥无几。”
“有他随行,即便马超逞凶,以黄老将军之勇,纵不能压制,也可分庭抗礼,令其不敢小觑。”
“最关键的是……”
诸葛川轻笑出声,“黄老将军乃荆州人。”
“伯父麾下名将如云,与其让关、张、赵三位叔伯声名更盛,倒不如助黄老将军扬威——这才是上策。”
后来刘备晋位汉中王时……
黄忠能跻身五虎将,受封后将军,若说没有刘备“力捧”,诸葛川 ** 不信。
诸葛川话中虽未明提"荆州系"三字,但意思已昭然若揭。
刘备身为君主,若过分倚重关羽、张飞、赵云等元老势力,短期内或许无碍。毕竟刘备疆域尚小,众人此刻也顾不上派系之争,都在全力为刘备开疆拓土,明白还未到 ** 行赏之时。
然而将来如何?待刘备势力壮大后,再想调和各方就为时已晚。诸葛川深知,史书中魏延之死除因自负外,更隐含着更深层的原因。诸葛亮逝世后,姜维北伐屡遭阻碍,背后同样有蜀汉内部派系倾轧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