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惠帝刘盈的怒火在胸中燃烧。他不能再容忍曹参这样“尸位素餐”下去了!这不仅是对他皇帝权威的轻视,更是对高祖和萧何心血结晶的大汉基业的怠慢!他必须当面质问曹参!
 “传旨!命相国曹参,即刻入宫见朕!”刘盈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
 很快,曹参来到了椒房殿。他依旧穿着那身略显随意的丞相常服,面色红润,身上似乎还带着一丝淡淡的酒气,步伐却沉稳有力。他恭敬地行礼:“老臣曹参,参见陛下。”
 刘盈看着他那副“不思进取”的样子,怒火更炽。他强压着性子,没有立刻发作,而是挥手屏退了所有侍从宦官。空旷的大殿内,只剩下年轻的皇帝和这位功勋卓着、行为却令人费解的老臣。(君臣独对)
 “相国!”刘盈的声音带着质问,“先帝托孤,萧相遗愿,皆望卿能辅佐朕,治理好这大汉江山!可自卿接任相国以来,朕观卿所为……”刘盈顿了顿,语气更加严厉,“日夜但饮醇酒,无所事事! 卿身为百官之首,难道就没有比饮酒更重要的事情可做吗?如此下去,何以表率群臣?何以安邦定国?岂非辜负了先帝与萧相国的期望?!”(惠帝质问核心)
 大殿内一片寂静。曹参脸上的轻松笑意渐渐敛去,但并未显出惶恐。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年轻皇帝愤怒的双眼,那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他没有直接辩解自己的“饮酒”行为,而是缓缓抛出了两个石破天惊的问题:
 “陛下,”曹参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请恕老臣斗胆一问:陛下您自己觉得,在神圣英武、雄才大略方面,您与先帝(高祖刘邦)相比,如何呢?”(第一问:陛下与高帝孰圣武?)
 刘盈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愣,随即一股巨大的羞惭和自知之明涌上心头。他父亲刘邦,那是提三尺剑取天下的雄主!自己?自幼长于妇人之手,经历戚夫人惨案后更是心灰意冷……他几乎是脱口而出,带着由衷的叹服和自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朕……唉!朕安敢望先帝乎!”(惠帝自认不如)
 曹参点了点头,脸上并无意外,紧接着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陛下再看老臣我,在才能韬略、治理国家的本事上,与故去的萧相国相比,又如何呢?”(第二问:臣与萧何孰贤?)
 刘盈再次语塞。萧何?那是制定律法、经略后方、为前线输送粮草兵源、稳住大汉根基的“功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曹参?打仗确实勇猛,但在治国上……刘盈看着眼前这个“酒鬼”丞相,答案不言而喻。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诚实地说:
 “君……君似不及也。”(惠帝坦言曹不如萧)
 听到皇帝这两句诚实的回答,曹参眼中精光一闪,嘴角甚至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果然如此”的了然笑容。他向前一步,拱手,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大殿中回荡:
 “陛下所言极是!”(肯定惠帝判断)
 “既然陛下深知自己不如先帝高皇帝般雄才圣武,老臣我也自认远不如萧相国那般贤良多智,那么……”曹参的语气变得郑重而充满智慧,“先帝(高帝)与萧相国,在平定天下之后,已经为我们制定了详尽而明确的法令规章!陛下!”(点明核心基石:法令既明)
 曹参环视这象征着帝国至高权力的大殿,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如今四海升平,百业待兴,百姓在经历了秦末暴政和楚汉大战的连年战祸之后,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休养生息!是无为而扰!”(阐明时代需求:休养生息)
 “陛下!”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既然高明的前人已将坚固的屋宇(法令制度)搭建好,我等后来者,最应该做的,不是拆了重建,或者画蛇添足地添砖加瓦(指胡乱变更政策),而是小心翼翼地守住它!”(提出主张:守成不折腾)
 “陛下只需安坐于龙椅之上,垂衣拱手(垂拱),以清静无事之心治理天下;老臣我等臣子,则谨守自己的职责本分(守职),一丝不苟、原原本本地遵循先帝与萧相国定下的良法善政(遵而勿失),确保它们得到贯彻执行,不出偏差!这样一来,上下相安,百姓安定,国家自然就能得到治理和安宁。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陛下以为如何?”(最终结论:垂拱而治,遵而勿失)
 一番铿锵有力、逻辑严密、直指核心的话语,如同醍醐灌顶,瞬间浇灭了刘盈心中所有的怒火和疑虑!他猛地睁大了眼睛,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位平日里“醉醺醺”的老臣。那看似放纵的行为之下,竟藏着如此清醒深刻的对时局的洞察、对治国方略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帝国未来的深谋远虑!(惠帝豁然开朗)
 什么日夜饮酒!那分明是他曹参刻意营造的一种姿态,一种信号!一种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急于求成、想折腾点“新政绩”的官员——不要折腾!天下需要安静!政策需要延续的信号!那酒幌子背后,是无比清醒的“无为”大智慧!
 “善!大善!”刘盈激动得差点从御座上站起来,脸上因兴奋而泛起红光,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相国所言,字字珠玑,深得治国安邦之要义!朕明白!朕全都理解了!就依相国所言!”(惠帝称善)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充满了理解和释然。年轻的皇帝终于找到了在母亲阴影下、在复杂朝局中,自己最能把握也最该走的道路——清静守法。而老丞相曹参,也成功地将自己信奉的“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的核心国策,传达给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本章启迪】:椒房问对(君臣交锋),无为大道(曹参陈词)。警示我们: 面对质疑(惠帝质问),无需急于辩解(曹参反问);认清定位(自认不如),方能找准方向(垂拱而治)。前人的智慧(萧何律法),是宝贵的基石(遵而勿失)。真正的智慧(无为),有时恰恰在于“不为”(不折腾)。
 4:醇酒余韵,清静之功(公元前193年 - 公元前190年 长安及郡国)
 自那日椒房殿深谈之后,惠帝刘盈对曹参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不再因丞相“饮酒”而感到忧虑,反而对这位老臣充满了信任和理解。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默契悄然形成:皇帝垂拱,清静无为;丞相“饮酒”,守职遵章。(君臣默契)
 曹参依然时常出现在长安的酒肆中,与各色人等饮酒谈笑。但细心的人发现,当他微醺的眼中偶尔掠过一丝清明时,那目光会敏锐地扫过市井百态:粮价是否平稳?货物流通是否畅快?百姓脸上是愁苦还是安详?这酒,成了他体察民情、感知帝国脉搏的一种独特方式。(醉眼观世情)
 在相国府,曹参的“无为”更加名正言顺。所有试图改变萧何所定制律法、变更既定政策的奏疏,无论来自何方,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批上“照旧”二字,然后束之高阁。整个官僚体系在他的“懒政”下,反而高效运转起来——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该干什么,按什么标准干,不需要揣摩上意,不需要搞新花样。官吏们按部就班,百姓们各安其业。(政策稳定)
 效果是惊人的。
 在远离长安的齐国故地,田野里禾苗茁壮,农夫们在田间哼唱着古老的歌谣。曾经的战乱伤痕被时间抚平,桑树成荫,鸡犬相闻。
 关中的沃野上,阡陌交通,满载着粮食的牛车在官道上络绎不绝地驶向长安的粮仓。
 长安东西两市,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丝绸、漆器、铁器、粮食……琳琅满目。讨价还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蓬勃的生机。酒肆里的生意也更加红火,醇厚的酒香弥漫在繁荣的街巷。
 “嘿,听说了吗?隔壁县今年税赋又减了半成!说是相国大人定的规矩,萧相国时就这标准,一直没变!”一个商人模样的对同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