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朝魂》最新章节。
他首先下令,将那几个在他“昏聩”期间上蹿下跳、鱼肉百姓、与权臣勾结最深的佞臣抓起来,查清罪状,当众斩首!血淋淋的人头落地,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和新秩序的诞生。
紧接着,他大手一挥,废黜了专权跋扈的令尹斗越椒(虽未立刻诛杀,但剥夺实权,为日后平定其叛乱埋下伏笔)。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重用贤能!他亲自扶起跪在地上的伍举和苏从,郑重地说:“伍卿以鸟喻谏,智勇双全,孤拜你为大夫,参赞军国机密!苏卿忠心耿耿,冒死为国,孤命你为司马,掌军事!”(《史记》:“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庄王这一系列雷霆手段,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霖,让压抑已久的楚国朝野为之一振!“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此响彻天下!
:伍举的进谏艺术,展现了智慧胜于蛮力。而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则证明了真正的力量在于厚积薄发。时机未到时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积蓄;时机一到时的爆发,便能石破天惊。这告诉我们:关键时刻敢于发声固然重要,但发声前的沉淀与准备,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饮马黄河,问鼎轻重(公元前606年)
核心事件:平定内乱(斗越椒之乱);任用贤相孙叔敖(“三年而楚国霸”);整顿内政,发展经济,扩充军备;北上争霸,伐陆浑之戎;陈兵周天子疆域(洛水);“问鼎之轻重”;王孙满答“在德不在鼎”;庄王审时度势退兵。
“一鸣惊人”之后的楚庄王,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雄才大略。他深知,要争霸中原,必须先稳固根基。
首当其冲的是内患。被废黜的令尹斗越椒不甘心失败,于公元前605年发动了叛乱。这场叛乱来势汹汹,叛军一度逼近郢都。但此时的庄王已非昔日阿蒙。他沉着应战,亲自披甲上阵,在皋浒(今湖北襄阳西)与叛军决战。战斗中,叛军神射手连发两箭,一箭射中庄王战车的鼓架,一箭射穿车盖!形势危急!庄王临危不惧,镇定地擂响战鼓(“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指挥若定。楚军士气大振,最终大败叛军,诛杀斗越椒,彻底铲除了这颗毒瘤。随后,庄王又率军平定庸国叛乱,消除了西方的威胁。
内患既除,庄王将目光转向治国。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他听闻期思(今河南淮滨)有个叫蒍敖(后尊称孙叔敖)的平民,非常有才能,便亲自前去拜访。经过交谈,庄王发现孙叔敖不仅学识渊博,更精通水利、经济、律法,是难得的治国全才!他力排众议,破格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宰相)。这位出身卑微的贤相没有辜负庄王的信任,他主持修建了着名的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等大型水利工程,灌溉良田万顷;他轻徭薄赋,鼓励农商,楚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库充盈;他修订律法,整顿吏治,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同时,庄王在军事上也没闲着,他选拔猛士,组建精锐,日夜操练,楚军的战斗力急剧提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庄王知道,北上争霸的时机成熟了!公元前606年,他亲自率领精锐楚军,浩浩荡荡开出方城(楚国北境要塞),剑指中原!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盘踞在伊水、洛水流域(今河南嵩县、栾川一带)的陆浑之戎。这些戎人部落时常骚扰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被视为“蛮夷”。楚庄王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虽然更多是战略需要),挥师北上。楚军势如破竹,陆浑之戎被打得溃不成军。楚庄王并未就此止步,他指挥大军继续前进,一路饮马黄河!这是历代楚君梦寐以求的荣耀!
更震撼天下的是,楚庄王的大军竟然开到了周天子直属领地的边界——就在洛水之滨(今河南洛阳南),与周王室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隔水相望!楚军列开威武的战阵,旌旗蔽日,矛戈如林,战马嘶鸣,声势震天动地。周王室早已衰微,面对兵锋正盛的楚军,上下一片恐慌!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楚庄王做出了一个挑战天下秩序极限的举动。他派出使者,要求周天子派王孙满(周王室宗室,以博学和善辩闻名)前来劳军。这本身已是极大的僭越(只有天子慰劳诸侯,哪有诸侯要求天子派人劳军的?)。
王孙满来到楚军大营,强作镇定。楚庄王没有客套,他指着北方洛邑的方向,带着一丝睥睨天下的笑意,看似随意却饱含深意地问出了那个注定载入史册的问题:
“周室之鼎,其大小轻重几何啊?”(《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问鼎!九鼎!那是传说中大禹所铸、象征华夏最高王权的传国重器!是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问鼎之轻重,无异于赤裸裸地宣告:我有实力取代周天子,夺取天下大权!(“示欲逼周取天下”)
整个楚军大营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目光都投向王孙满。面对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数万虎视眈眈的楚军,这位周王室的代表,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气和智慧。他挺直腰板,不卑不亢,朗声答道:
“鼎之轻重,在德不在鼎!”(“在德不在鼎!”)
王孙满随即展开一番深刻论述(《左传》详细记载):他追溯九鼎的由来(夏有德而铸,传商,周),强调“天命”并非永恒不变,关键在于君主是否拥有足够的“德”。“昔夏之方有德也…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最后他直视庄王,掷地有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敲在楚庄王的心上。他脸上的傲然之色渐渐收敛,陷入了沉思。他环顾自己强大的军队,又望向洛邑方向,掂量着“德”与“力”的分量。他明白,虽然周室衰微,但“尊王”的旗帜在道义上仍有巨大影响力,中原诸侯对楚国这个“南蛮”称霸本就心存疑虑。此刻若强行夺鼎,不仅会招致天下共讨之,更会让楚国背上“无德”的骂名,即使得到鼎,也坐不稳江山。更重要的是,晋国这个中原霸主,虽然暂时受挫(赵盾专权内耗),但根基尚存,仍是楚国最大的对手。在此地与周室彻底撕破脸,绝非明智之举。
权衡利弊之后,楚庄王展现出了真正的霸主气度——知进,更知止。他仰天大笑道:“好一个‘在德不在鼎’!王孙大夫所言极是!孤此番北上,只为攘除戎狄,安定王室边境,别无他意!”(《左传》:“楚子乃还”)。随即,他下令楚军拔营,撤离周疆,转而继续讨伐其他不服的戎狄部落。
“问鼎中原”虽未得鼎,却以最震撼的方式向天下宣告了楚国的崛起和楚庄王问鼎天下的雄心!天下诸侯,为之侧目!
:王孙满的“在德不在鼎”,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它昭示着:真正的分量不在于表面的器物或力量,而在于内在的德行与道义。楚庄王在绝对优势下的理智退却,则证明了真正的强大在于懂得审时度势,明白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何时该锋芒毕露,何时该韬光养晦。力量需要德行的驾驭,野心需要智慧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