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朱由崧死死地盯着李大坤,胸膛剧烈起伏,粗重的喘息声在寂静的大殿内格外清晰。他没想到,连这个平日里只知钻研厨艺、看似与世无争的“憨厚”厨子,也敢在这最后关头来劝他投降。然而,李大坤的话,虽然刺耳无比,却像一根根冰冷的针,精准地扎在了他内心最深处、最恐惧的地方。
 他想起了被自己猜忌、监禁而后又被大顺设法救走的马士英、史可法,想起了早早便投降大顺并得到重用的黄得功、朱由榔,想起了各地雪片般飞来的望风归顺的奏报……一种众叛亲离、山穷水尽的巨大绝望感,如同冰冷刺骨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抽空了他最后一丝力气和气焰。
 他颓然坐回御座,仿佛一座肉山崩塌,脸上的怒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灰败的死气,眼神也变得空洞起来。他无力地挥了挥手,声音沙哑而干涩,如同破旧的风箱:“你……退下吧。今日之言,朕……就当没听过。让朕……好好想想。”
 李大坤知道火候已到,言尽于此,不能再逼。他恭恭敬敬地磕了个头,低声道:“小人告退,望陛下……以苍生为念,以自身为重。”说完,他默默地起身,倒退着走出了乾清宫。他能做的,已经做了。种子已经播下,剩下的,就看朱由崧自己的抉择,以及高弘图他们那边的行动了。宫外的夜风带着凉意,吹在他被冷汗湿透的后背上,让他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就在李大坤冒死劝谏朱由崧的同时,南门和西门的守军,正在一种极其低落、混乱和绝望的状态下进行着所谓的“布防”。士兵们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如同叫花子一般,手中的长矛锈迹斑斑,刀剑卷刃,火铳更是缺乏弹药保养。他们无精打采地靠在垛口后,或是蹲在城墙根下,眼神麻木地望着城外漆黑的夜空,或是窃窃私语,交换着各种令人沮丧的小道消息。
 所谓的督师阮大铖、田仰等人,早已没了平日里的官威,只是躲在相对坚固安全的城楼里,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不时派出亲信家丁去打探皇城和高弘图府邸的动静,心中盘算的已全然不是如何守城,而是如何在城破之后保全自己的性命家财,甚至还在心底存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幻想着是否能像沐天波等人那样,在新朝凭借某些“贡献”或“关系”谋个一官半职,虽然他们自己也深知往日名声太臭,这希望是何其渺茫。
 子时刚过,万籁俱寂,只有巡更的梆子声偶尔划破夜空。南门附近,突然响起一阵并不激烈但异常坚决、迅速的兵器碰撞声和短促的喝令声、闷哼声。早已准备就绪的高弘图和左懋第,带着各自精心挑选、绝对忠诚的家丁护院,以及部分被他们以大义和生路说动的守门中下层将领,以巡查防务为名,迅速控制了南门的枢纽位置——绞盘房和城门洞。任何试图反抗的、仍旧愚忠于朱由崧的军官和兵士,都在短暂的格斗中被迅速制服或当场格杀,血腥味在夜风中淡淡飘散。
 “开城门!”高弘图站在幽深的城门洞内,望着眼前那扇巨大的、镶嵌着铜钉、象征着大明王朝最后尊严与隔绝的沉重门扉,用尽全身力气,沉声下达了改变历史的命令。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城门洞内回荡,带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沉重与释然。
 巨大的、早已缺乏润滑的绞盘开始转动,发出沉闷而刺耳的“嘎吱——嘎吱——”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传出老远,仿佛巨兽的呻吟。沉重的城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缓缓向内拉开,一道缝隙,逐渐扩大,最终洞开。城外清凉的空气裹挟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涌入闷热的城内。几乎在同一时间,西城方向也传来了类似的、绞盘转动的声响以及城门开启的沉闷摩擦声,朱大典和张慎言也成功地控制了西门。
 城外,早已严阵以待、如同潜伏猎豹般沉默的大顺军队,在收到约定的信号后,立刻行动了起来。他们如同决堤的洪水,又如同无声的暗流,沉默而有序,迈着坚定的步伐,涌入了北京城。
 瞬间,成千上万支火把被点燃,熊熊火光骤然照亮了城门内外,映照着顺军士兵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新时代的憧憬;也映照着那些主动放下武器、跪伏在道路两旁的明军士兵茫然、恐惧或如释重负的神情。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顺军的先头部队在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下,迅速沿着主要街道向皇城方向稳健推进,他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甲胄的碰撞声以及马蹄敲击青石路面的声音,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响彻了北京沉寂的夜空,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皇城内的朱由崧,几乎在南门和西门被打开的瞬间,就被连滚爬爬冲入寝宫的内侍和太监惊醒了,或者说,他根本未曾安眠。噩耗传来,他最后一丝侥幸心理也彻底破灭。阮大铖、田仰、马吉翔三人几乎是手脚并用地冲进殿内,官帽歪斜,衣衫不整,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哭腔和恐惧:“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高弘图、左懋第他们反了!他们开了南门和西门,顺贼……顺贼的大军已经进城了,正朝着皇城而来!”
 “完了……全完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国祚……”朱由崧瘫在龙椅上,面如死灰,眼神涣散地望着殿顶华丽的藻井,喃喃自语,仿佛魂魄已然离体。
 阮大铖急得跺脚,尖声道:“陛下,陛下,现在不是哀叹的时候,趁现在乱军还未完全合围皇城,我们……我们或许还能扮作百姓,混出城去,前往南京,或可……或可再图后举!”他这话说得自己都不信,南京早已是大顺的疆域。
 田仰和马吉翔也连忙附和,声音颤抖:“是啊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只要陛下在,大明就还有希望!”
 然而,朱由崧却缓缓地、极其无力地摇了摇头。他似乎在这一瞬间,想通了很多事,或者说,被这巨大的、无可挽回的绝望彻底击垮了心智。他脸上露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苦笑,声音带着无尽的疲惫和看破一切的虚无:“普天之下,莫非顺土……又能逃到哪里去?南京?南方还有何处不是他李自成的天下?罢了,罢了……天意如此,非战之罪,实乃朕……朕德不配位,咎由自取……你们……各自逃命去吧。”他挥了挥手,仿佛赶走几只苍蝇。
 他看了一眼殿外越来越近、越来越亮的火光,以及隐约传来的顺军整肃的号令声,对身边一个吓得浑身颤抖、面无人色的小太监用尽最后一点气力说道:“去……去告诉外面的人,朕……大明皇帝朱由崧……愿意投降。”
 当顺军士兵如同潮水般涌入紫禁城,迅速控制各处宫门、通道,开始清点人员、安抚惊惶的宫人,整个皇城陷入一种混乱与秩序交替的奇特氛围之际,三个穿着低级太监服饰、身形臃肿、动作鬼鬼祟祟的身影,正借着黎明前最黑暗的夜色和人群的混乱,从皇宫西北角一处平日里专门堆放废旧杂物、少有人至的偏僻侧门,试图溜出去。正是阮大铖、田仰和马吉翔。
 他们见朱由崧决意投降,自知罪孽深重,无论是当初在抗清战场上擅自撤退导致顺军友军损失惨重,还是后来极力鼓动朱由崧背盟与顺军开战,乃至最后时刻的负隅顽抗,无论按照明朝律法还是大顺新政权的清算,他们都难逃一死。于是,便想出了这李代桃僵、化装潜逃的金蝉脱壳之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人心中窃喜,以为得计,互相使了个眼色,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拉开那扇平日里几乎不被注意的、布满灰尘的小门。然而,门刚打开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外面火把骤然亮起,跳跃的火焰将三人惊慌失措、惨白如纸的脸庞照得清清楚楚,无所遁形。
 门外,戚睿涵和董小倩并肩而立,仿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戚睿涵穿着一身合体的顺军制式轻甲,风尘仆仆却目光锐利如鹰,嘴角带着一丝冷峻的弧度;董小倩则是一身利落的墨色劲装,勾勒出矫健的身姿,手持出鞘的短剑,剑身在火把光下反射着清冷如秋水般的寒芒,她的眼神更是冷冽如霜,扫过三人。
 “阮先生,田大人,马都督,”戚睿涵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仿佛已掌控一切的力度,“这夜深露重,皇城未靖,三位这身打扮,是要往哪里去?紫禁城的这出大戏还未完全落幕,几位‘主角’怎么能如此心急,就要提前退场呢?”他的语气带着淡淡的嘲讽。
 阮大铖腿一软,“扑通”一声瘫坐在地,浑身如筛糠般抖动。田仰面如土色,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马吉翔强自镇定,尖着嗓子,试图做最后的狡辩:“你……你们是什么人?敢拦阻宫中内侍?我等……我等是奉了总管之命,出宫……出宫办理紧急差事……”
 董小倩冷哼一声,那声音如同冰珠落玉盘,清脆而冰冷。她手腕微微一抖,短剑在火把光下划出一道令人心悸的寒芒:“奉命?奉谁的命?朱由崧已经投降,如今这紫禁城,由大顺接管。三位这身打扮,未免也太不合身了点儿,这面料,这做工,还有几位这养尊处优的气度,可不是寻常内侍能有的。”她目光如电,扫过三人虽然换上了太监服饰,却依旧难以完全掩饰的、长期位居人上所形成的官宦气质,以及那保养得宜、与真正底层劳作者截然不同的手脸。
 戚睿涵懒得再与他们多费唇舌,这些祸国殃民的蛀虫,早已不值得任何同情与对话。他干脆利落地一挥手,对身后肃立的顺军士兵下令:“拿下!”
 身后如狼似虎的顺军士兵早已按捺不住,闻令立刻一拥而上,毫不客气地将这三个试图金蝉脱壳的奸佞之辈死死按住,用结实的绳索捆得如同粽子一般。阮大铖终于彻底崩溃,涕泪横流,不顾形象地哀嚎求饶:“戚公子,董姑娘,饶命啊,饶命啊!小人知错了,小人有罪,小人家中还有八十老母……求您看在同是汉人一脉的份上,饶小人一条狗命吧。小人愿献出所有家财……只求活命啊!”
 田仰和马吉翔也反应过来,跟着发出凄厉的求饶声,丑态百出。
 戚睿涵看着他们在这最后时刻依旧毫无气节、只知摇尾乞怜的丑恶模样,眼中只有深深的鄙夷和厌恶。这些人在国家危难时首鼠两端,在内部斗争中倾轧不休,贪墨成性,在社稷将倾时只思自身逃命,他们的结局,从他们选择这条道路之初,便已注定。他没有理会那令人作呕的求饶,只是对负责押解的军官淡淡吩咐道:“押下去,单独关押,严加看管,听候陛下发落。”
 处理完这微不足道却又大快人心的小插曲,戚睿涵和董小倩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轻松与释然。他们并肩登上紫禁城高大的城墙,择一处视野开阔的垛口,凭栏远眺。东方,天际已经泛起了柔和的鱼肚白,黎明即将到来。城内大部分区域已经恢复了秩序,顺军的巡逻队举着火把,如同移动的星河,穿行在纵横交错的街道巷陌,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但大规模的战斗和骚乱并未发生。高弘图、左懋第等老臣的果断行动与顺军高效的接管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无谓的伤亡和破坏,保全了这座千年古都的元气。
 “终于……结束了。”董小倩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的感慨。她来自明末,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苦难、动荡与屈辱,亲眼见过清军铁蹄下的惨状,也见证了南明小朝廷的腐朽内斗,此刻亲身参与并见证明朝的最终落幕,心情远比来自未来的戚睿涵要复杂得多,有解脱,有怅惘,也有对未来的希冀。
 戚睿涵点了点头,伸出手,紧紧握住了她略带凉意的手,一股温暖的力量在两人之间传递。“是的,”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信心,“明朝这一页,算是彻底翻过去了。一个充满内耗、停滞和屈辱的旧时代,结束了。”他顿了顿,望向北方更辽阔的天空,继续说道,“刚刚接到消息,高一功和孙世瑞将军已经奉命率领精锐骑兵北上,前去接收奴儿干都司的故土,宣示主权。用不了多久,自辽东至西域,自漠北至南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只有一个年号——永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王朝,将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强大的秩序。”
 东方,晨曦终于刺破了最后一丝黑暗,金色的光芒洒满了层叠的殿宇飞檐,琉璃瓦反射出耀眼的光辉,也照亮了远处绵延起伏的西山轮廓。新的一天正式开始了,阳光驱散了夜色的阴霾,也仿佛驱散了过去数十年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战乱与阴云。一个新的、统一的中央王朝,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正式拉开了充满希望与未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