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第121章 南国秋降(2/2)

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场下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连秋风似乎都识趣地停止了拂动,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这仗……”他顿了顿,仿佛在确认这最后决定的千钧重量,也仿佛在向一个时代做最后的告别,“我们……不打了!”

短暂的、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之后,是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猛然喷发般的、震耳欲聋的、几乎要掀翻天空的欢呼声。

士兵们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确认了将军的话语后,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巨大的能量,他们扔掉了一切顾虑,许多人相互拥抱,喜极而泣,那不仅仅是对绝处逢生、获得活路的喜悦,也是对漫长噩梦终于宣告结束的彻底宣泄,以及对未知未来的一种混杂着忐忑与微弱期盼的复杂情感释放。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熹微的晨光刺破云层,照亮广州城头那斑驳的“明”字旗时,这座沉重而古老的城门,在数十名面无表情的士兵合力推动下,伴随着沉闷而悠长的吱呀声响,缓缓地向内打开。没有预想中的箭矢如雨,没有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也没有你死我活的呐喊冲杀。一切都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平静得带着一种悲凉的庄重。

张家玉、陈子壮、以及强撑病体、穿戴整齐的陈邦彦,率领着广州城内剩余的文武官员,一律身着代表请罪的素服,未佩任何兵器,神情肃穆地徒步从洞开的城门中缓缓走出。初升的朝阳将他们略显萧索的身影拉得很长,长长地投射在空旷幽深的城门洞和前方那片布满车辙印痕的道路上。

大顺军主帅李过,率领着一队盔明甲亮、军容严整的精锐骑兵,早已在城外列队等候多时。他端坐于雄健的战马之上,看着眼前这群形容憔悴、却依旧努力保持着最后尊严与气节的降臣,脸上并无丝毫胜利者的骄矜之色,反而带着一丝对忠臣义士的凝重与尊重。他利落地翻身下马,步履沉稳地迎上前去。

张家玉双手捧着用黄绫包裹的广州知府印信和兵符名册,微微躬身,递上前去,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罪将张家玉,谨率广州文武,归顺大顺,愿永昌皇帝万岁,天下百姓,早日安康。”

李过郑重地接过印信,沉声回应,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张将军深明大义,顺应天命,使广州一城百姓得以免遭战火涂炭,此功莫大焉,李过感佩。皇上已有明旨颁下,凡顺应天命、弃暗投明者,无论文武,皆当妥善安置,量才录用。城中百姓,亦是我大顺子民,必一视同仁。请诸位放心,我军令行禁止,法纪严明,绝不扰民,必保境安民,恢复秩序。”

随即,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大顺军队,开始迈着整齐的步伐,有序入城接管城防。他们并未出现许多人私下担忧的劫掠与混乱,而是迅速在各处要道布防,张贴安民告示,宣布免除一切苛捐杂税,严令维持市场秩序,不得侵犯百姓分毫。

曾经需要付出巨大伤亡代价才能攻克的岭南雄城广州,就这样在一种近乎平静的、带着悲凉与新生希望交织的复杂氛围中,悄然更换了旗帜。广东的战事,以一种出乎许多人预料的、兵不血刃的方式,彻底落下了帷幕。

几乎在广东易帜的同时,江西方面的消息也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到了正在武昌督师的大顺皇帝李自成的御案前。

相比于广东张家玉在忠义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与艰难抉择,江西的归附则显得异常干脆利落,甚至带着几分典型投机者的审时度势与圆滑。

守将金声桓,本就是军阀习气浓重、惯于见风使舵、一切以自身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人物。他盘踞江西,拥兵自重,对南明朝廷本就阳奉阴违,听调不听宣。如今,眼见明顺之争大势已定,广东这个明朝最后倚重的屏障也已不战而降,朱明朝廷的覆灭显然已经进入倒计时,他审时度势、改换门庭的速度远比一般人要快得多,也更加毫不犹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大顺军先锋斥候的马蹄声刚刚在赣北边境响起,烟尘尚未完全落定之时,金声桓便已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最终决定。他甚至没有进行任何象征性的、用以提高身价的抵抗或谈判,直接下令打开了南昌以及江西各主要城池的城门。

金声桓率领着麾下所有重要将领和文官,准备了丰盛的劳军物资,几乎是带着几分刻意表现出来的、近乎谄媚的笑容,亲自到城门外恭迎顺军入城。在交接仪式上,他言辞恳切,极力称颂大顺皇帝的英明神武与天命所归,将自己描绘成早已心向新朝、只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暂留旧朝的忠义之士。

李过派往江西接管的部队,几乎未费一兵一卒,甚至连行军的速度都未曾因此而稍有减缓,便如同接收自家领地一般,极其顺畅地接管了江西全境的防务与政务。

金声桓及其部下得到了大顺方面的安抚和初步的整编,他本人也被李过以皇帝的名义,暂时许诺了相应的官职和待遇,以稳定地方。这片连接湖广与江南的战略要地,以其近乎戏剧性的、不流一滴血的、平稳过渡的方式,彻底纳入了大顺的版图,为大顺下一步向东南沿海的推进,打开了无比便捷的大门。

广东、江西这两处南明重要疆域相继易手的消息,如同两股强劲而冰冷的寒风,先后席卷了浙东大地,让位于绍兴监国、本就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鲁王朱以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更深的彷徨、挣扎与巨大的压力之中。

绍兴鲁王府邸,夜已深沉。往日里,这座王府或许还有丝竹管弦之声缭绕,或是有文士幕僚的清谈高论,但在此刻,万籁俱寂,唯有萧瑟的秋风,不知疲倦地吹过庭院中那些高大梧桐树早已泛黄的叶片,发出阵阵沙沙的、如同叹息般的声响,更为这寂寥的秋夜增添了几分深入骨髓的凄凉与无奈。议事厅内,烛火通明,跳动的火苗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扭曲地投在冰冷的墙壁上,仿佛预示着各人命运的叵测与多艰。

鲁王朱以海坐在主位之上,这位原本养尊处优、风度翩翩的宗室亲王,如今面容憔悴不堪,眼窝深陷,下面有着浓重得化不开的黑影,显然是长期处于焦虑与失眠之中。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座椅那冰凉而光滑的扶手,显示出内心的极度不安与挣扎。

下首坐着他的心腹重臣,以勇猛刚烈着称的武将代表张名振,以及文臣领袖、素有清望的张煌言、老成持重的钱肃乐等人。每个人都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厅内的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连空气都似乎停止了流动。

“诸位,”朱以海终于开口,打破了这令人难堪的、长久的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以及深深的疲惫,“广州已降,江西易帜,如今探马接连来报,顺军李岩所部数万精锐,已陈兵于浙南关隘之外,其意不言自明,兵锋直指我浙东而来。是战?是降?是走?今日……必须有个决断了,再无拖延的余地了。”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位臣子的脸,似乎想从他们脸上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是能支撑他做出决定的力量:“本王……身为太祖高皇帝苗裔,受朱明国恩二百七十载,值此社稷倾覆、国难当头之际,按理……本当效法古代忠烈,以身殉国,以全臣节,方不负朱氏血脉,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千秋史笔。”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与矛盾,皇室的身份像一道黄金铸造的、华丽而沉重的枷锁,牢牢地禁锢着他的选择。投降,意味着背弃列祖列宗,很可能背负千秋万世的骂名;可死战,又真的有意义吗?那意味着拉着整个浙东的繁华之地、数百万无辜生灵为他个人名节和大明这艘已然沉没的破船陪葬,那鲜血染红的,将是他朱以海永远无法洗刷的罪孽。

“然……然每念及一旦战端开启,浙东这片锦绣河山,必遭兵燹无情蹂躏,桑梓父老,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我浙中将士们……将士们亦将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本王……于心何忍?每思及此,便是五内俱焚,痛彻心扉,寝食难安。”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充满了真诚的、几乎要将他撕裂的困惑与无力感。

张名振是位素以性情刚烈、勇猛善战、不畏强敌着称的将领,此刻,这位硬汉的眼神中也布满了血丝,眉宇间凝聚着难以化解的忧虑、不甘与深深的无奈,他率先开口,声音因连日的焦虑与煎熬而显得异常沙哑。

“殿下,”他拱手道,语气沉重,“臣等皆知殿下忠义之心,可昭日月,天地共鉴。臣等亦愿追随殿下,马革裹尸,以报国恩。然……然如今之势,实非战之罪,亦非我将士不肯用命,不愿死战啊。”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朝廷……肇庆那位陛下所在的朝廷,自毁长城,诛逐如史可法、马士英等或忠或能之臣,内部党争不息,对外则苛政如虎,横征暴敛,早已尽失天下民心、军心。我军如今钱粮匮乏,器械不整,士气更是低迷不堪,军无战心,民有怨言,如何能挡顺军百战百胜之锐气?广州城坚粮足,远胜我绍兴,张家玉将军亦非庸才,其忠勇智略,天下皆知,然其结局如何?军民请命,不得不降。前车之鉴,血迹未干,言犹在耳啊。若我等在此强行抵抗,不过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徒使越地生灵涂炭,将这鱼米之乡化为一片焦土而已。臣……臣实不忍见之。”说到最后,这位铁打的汉子,声音中也带上了一丝哽咽。

张煌言接过话头,他语气沉痛,但思路依旧保持着文人特有的清晰与缜密,他努力为朱以海剖析着其中的利害得失,试图用理性说服情感的挣扎:“殿下,名振将军所言,句句皆是实情,字字都是血泪。臣近日亦多方探听,遣人细作,观李自成入主北京后之种种举措,虽有其草创阶段的粗疏之处,或有不合古制之议,然确能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如那来历奇特、却屡献奇策的戚睿涵,又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皆非泛泛之辈,可见其有识人之明。其政令核心,在于安抚流民,恢复农桑,均平田赋,革除前明弊政,此乃切中时弊、收揽民心之根本。”

他继续讲下去:“且其对于降臣,如主动归附的桂王朱由榔殿下,仍以亲王之尊礼遇,赐第供养;对于黄得功等战败被俘之将,亦未加害,反而量才录用,可见并非残暴不仁、不能容物之主。殿下乃仁德之君,素有声望,若能为保全浙省百万生灵计,顺应天命,归附大顺,或可……或可为我朱明宗庙,存一线香火,为浙民,保一方平安,使这繁华之地,免遭战火摧残。后世史笔工拙,是非功过,未必全然苛责殿下之选择,或会记下殿下这保全生灵之仁心。”

钱肃乐年纪较长,两鬓已然斑白如雪,他是真正老成谋国之臣,此刻缓缓捋着颌下胡须,声音低沉而充满了历经世事的沧桑感:“殿下,老臣追随殿下多年,亦深知殿下之仁。煌言、名振所言,俱是老臣心中所想。如今浙中,士卒厌战,百姓思安,此乃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有目共睹之实情,绝非危言耸听。民心向背,即为天命所归。我等在此空谈忠义节气,引经据典,若最终却因执着于这名节二字,而置浙乡父老于水火而不顾,使桑梓沦为焦土,百姓流离失所,此等忠义,岂非过于迂腐,近乎残忍?非但不能流芳百世,恐反招千古骂名。殿下若能以苍生为念,忍一时之屈,使浙江免遭战火浩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老臣愚见,殿下之仁心,或可比肩那虚渺的、需以无数鲜血染红的殉节之名。还望殿下……为浙民三思,为千秋名节三思。”

朱以海听着臣子们几乎是一边倒的、理性而沉痛的劝谏,心中那点基于宗室身份和传统伦理而燃起的、本就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般的抵抗火焰,终于一点点地、无可挽回地熄灭了,只剩下冰冷的、带着无尽遗憾与屈辱的灰烬。

他知道,张名振、张煌言、钱肃乐这些人,绝非贪生怕死、趋炎附势之徒,他们都是可以托付性命、名垂青史的忠臣义士,他们的选择,是基于对现实最清醒、最痛苦的认知,是为了给浙江,也给他这个鲁王,寻找一条或许不够光彩,但却是唯一可行的、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生路。他们的劝降,其心之苦,甚于主战。

他也想起了不久前,通过极为秘密的渠道收到的、来自已降顺的桂王朱由榔的亲笔密信。信中以族侄的口吻,语气恳切而推心置腹,详细描述了他在衡州归顺后的亲身经历,大顺方面对他的具体安置政策,李自成接见他时的态度与言辞,以及他本人在衡州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柄,但在行动、用度等方面基本得到礼遇,并未受到折辱的情况。

朱由榔在信中反复劝他,莫要为了朱由崧那个早已失去人心、内部腐烂不堪的朝廷和一个虚妄的忠臣名节,而牺牲了整个浙江的军民,做无谓的、注定失败的挣扎,当以保全宗族、爱护百姓为第一要务。

“皇明养士三百年,讲究忠君爱国,难道……难道最终这气节,就是要用无数无辜百姓的尸骨和家园的毁灭来证明吗?这究竟是忠,还是迂?是义,还是孽?”朱以海喃喃自语,声音低得几乎只有他自己能听见,像是在问自己,也像是在问那冥冥中的列祖列宗,更像是在质问这残酷而荒谬的世道。

厅内陷入了更长久的、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只有烛火偶尔爆开一个灯花,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噼啪”声,在这极致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甚至有些刺耳。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复杂地聚焦在朱以海身上,等待着他最后的、关乎无数人命运的决定。这个决定,重若千钧,关乎浙江一省的存续兴衰,关乎在场所有人乃至他们家族的未来,也关乎大明王朝最后一丝体面的、彻底的终结。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凝固了。朱以海的目光空洞地望着桌上那跳动的烛火,仿佛能从那摇曳的光影中,窥见命运的轨迹,看到可能的血与火,尸山与血海,也看到了可能的和平与秩序,保全与新生。最终,一种巨大的、无法抗拒的疲惫感和一种对现实的、无奈的妥协征服了他,那是对沉重责任的暂时卸下,也是对不可避免的命运的最终屈服。

终于,他抬起了头。眼中虽然仍有难以完全抹去的痛苦与屈辱,但更多的是一种做出艰难决断后的释然,以及一种如同被彻底抽空了所有力气般的、深深的疲惫。他缓缓站起身,身体似乎因为这个决定而微微晃动了一下,随即被他强行稳住。他环视着眼前这些在危难时刻依旧追随他至今的臣子,一字一句,清晰而缓慢地说道,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终结一个时代的意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罢了,罢了。”

“本王……意已决。”

“为了浙民免受战火之苦,为了这江南繁华不致毁于一旦,为了……为了诸位的身家性命,也为了……朱明宗庙的一线香火……”

“我们……降了吧。”

永昌七年十月,秋风愈发萧瑟凛冽之中,鲁王朱以海在绍兴正式宣布,遵从天命,归降大顺。浙江全境,随之和平易帜,未起大的波澜。张名振、张煌言、钱肃乐等主要文武官员,大多按照大顺方面既定政策,得以留任原职或根据实际情况量才挪移他用,他们协助顺军派来的官员顺利接管地方,稳定秩序,清点府库,使得政权过渡出奇地平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动荡与民生痛苦。

随着浙江的归附,南明在长江以南的有效统治基本宣告彻底终结,曾经纷乱复杂、各自为政的南方疆土,如今绝大部分已飘扬着“永昌”的旗帜。大顺王朝的统一大业,在经历了灭清、平明的连场大战与政治博弈后,终于迈过了最关键的、整合华夏的一道门槛,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王朝格局,已初具雏形。

南国的这个秋天,在经历了短暂的动荡、不安与抉择的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一种带着劫后余生的忐忑,却也孕育着新秩序与和平希望的、复杂而珍贵的宁静。远在北京的紫禁城中,那份标志着天下近乎一统的舆图,又该由那位来自未来的灵魂戚睿涵,添上怎样浓墨重彩的、决定性的几笔?

而这一切的背后,他与李大坤这两个意外闯入历史的变量,又将继续如何引导、影响着这个被他们深刻改变的时代,走向一个未知而又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历史的车轮,正沿着一条被强行扭转的、崭新的轨迹,不可阻挡地轰然向前。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修三魂七魄
我修三魂七魄
这是一本讲叙现代修行者真实经历的故事!从小,我体内就有一条黑暗通道!让我有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二十四岁时,遇千古奇缘,师父赐我聪明智慧之灵。从此,踏上了自我摸索的修行之路。三十岁后,悟道十年,修炼三魂七魄。四十岁后,与灵同行,参悟人魂七心。(其中,详细描叙了我与灵之间的精彩交流!)在灵与道的开启下,洞察诸界,修成完美法身。诸界解密;灵界(一元世界),魂界(二元世界),灵魂界(多元世界),无底坑(纪
新法修行
返利系统之王我首先征服地球
返利系统之王我首先征服地球
2025年2月28日,77年一遇的七星连珠天象降临,普通青年张远遭遇人生至暗时刻。前女友李雪不仅骗走他所有积蓄,还卷走其父母毕生积蓄后与富二代远走。命运在此转折,张远意外获得七星返利系统,开启逆袭征程,在商业、社会、国际领域掀起波澜,历经重重挑战,最终登顶世界首富,并建立独立势力基地。
梨花晓颂
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
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
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煦兮煦兮
主角团有挂还这么卷,不要命了?
主角团有挂还这么卷,不要命了?
启明朝野动荡,佞臣当道,新一辈少年们挺身而出,杀朝中佞臣,荡江湖奸佞还国家海清河晏……——佞臣扫净,山河清明——启明有婚俗,男子写婚书,女子绣嫁衣,寓意往后夫妇一体,恩爱绵长。许破俘望着院子中都仔细修着嫁衣的清冷少年,嘴角嘴角微抽:“大、大师兄,我、我没看错吧?谢远之在绣嫁衣?!“……你没瞧错,确实是他。落景渊看向眼皮也不抬一下专注绣着嫁衣的谢远之疑惑道:“绣嫁衣不是朝歌的活么?“她不擅长拿
鹿溪疏影
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
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
在东北的火炕旁、林海雪原间,世代流传着一个光怪陆离的隐秘世界。本书首次系统整理数百篇原汁原味的东北民间故事,为您揭开“胡黄白柳灰五大仙家的神秘面纱。这里有狐仙的报恩、黄皮子的讨封、桩桩件件充满诡谲的乡野奇谈。这些故事远非简单的志怪猎奇,它们根植于黑土地,带着浓厚的烟火气与独特的诙谐,生动刻画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善恶的朴素信仰。您将看到的,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民间生活史,是理解东北地域文化性格的
大袖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