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穿越,闯王一统》最新章节。
大清顺治元年,北京城的这个清晨,是被紫禁城的晨钟唤醒的。那钟声带着一种金属特有的冷冽质感,仿佛淬过北地的寒冰,一声接着一声,穿透秋日清晨的薄雾,回荡在重重宫阙、层层朱墙之间。瓦当上的露水被震得簌簌欲滴,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湿冷草木与古老檀木混合的气息。
戚睿涵,这位来自未来的灵魂,如今化名为道士玄真子,与扮作道姑玄英子的董小倩,正跟随在一名面容肃穆、步履无声的引路太监身后,行走在通往太和殿的漫长御道上。脚下的青石板被露水濡湿,映出天际那抹将明未明的灰白,行走其上,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脚步的微响,更反衬出这宫苑深沉的寂静。宫墙巍峨,高达数丈,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息,朱红的墙面在岁月和战火的侵蚀下,有些地方已显斑驳。那飞檐斗拱,如同巨兽的骨架,在渐亮的晨曦中勾勒出沉默而威严的轮廓,鳞次栉比的黄琉璃瓦顶,仿佛一片凝固的、金色的波涛。
然而,这份恢弘的皇家气派之下,弥漫着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几乎令人窒息的紧绷感。侍卫们按刀而立,身形挺直如松,眼神却锐利如鹰,扫过每一个经过的人,仿佛一张拉满的弓,无声地积蓄着力量,随时可能迸发出致命的杀机。这里已不是汉家宫阙,空气中飘荡着一种陌生的、属于草原的剽悍气息,与这中原古典建筑奇异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沉重迫人的威压。
戚睿涵深吸了一口清冷而带着土腥气的空气,努力平复有些过快的心跳。他宽大的白色道袍袖口中,手指微微蜷缩,感受着内里棉布衬里的柔软纹理。这身装扮,是他们目前最好的护身符,道家方外之人的身份,能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超脱于满汉激烈的政治漩涡边缘,但也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尸骨无存。他侧目看了一眼身旁的董小倩,她神色平静如水,步履从容不迫,只有那双清澈如秋水般的眼眸中,偶尔闪过的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才隐隐透露着她绝非寻常的柔弱道姑。她的手看似自然地垂在身侧,宽大的袖袍遮掩了下方的动静,但戚睿涵知道,她那袖袍之下,纤细而有力的手腕旁,定然藏着她从不离身的、淬过毒的短剑“秋水”。
董小倩似乎感应到他内心翻腾的波澜与投来的目光,微微偏头,几不可察地向他靠近了半分,递给他一个极浅淡、却足够安抚的眼神。那眼神里有关切,有提醒,更有一种“我与你同在”的坚定。戚睿涵心下稍定,暗忖这姑娘的胆识与机变,确实远超寻常闺秀,甚至胜过许多男子。自南京秦淮河畔相识,共同经历风雨至今,她屡次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与其姐董小宛温婉名妓形象截然不同的果敢与坚韧,仿佛一株在疾风骤雨中顽强挺立的翠竹。
引路太监在一处巨大的宫门前停下脚步,宫门上方悬挂着满汉双文的匾额。他转过身,微微躬身,用尖细而压低的声音示意:“二位真人,请在此稍候,待百官序列,皇上驾到,自有宣召。”这里已是太和殿广场的外围,汉白玉石阶层层叠叠向上延伸,视野豁然开朗。可以清晰地看到广场上按品级、分满汉肃立的官员们。
他们大多垂首躬身,如同泥塑木雕,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的湖面,了无生机。尤其是那些汉官,即便隔得很远,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如履薄冰的惊惶,他们的背影显得格外佝偻,仿佛承受着无形的千钧重担。无论满汉,官员都穿着清一色的石青色满清官服,外罩带有方形补子的朝褂,头戴顶戴花翎,脑后无一例外地垂着那根细长的、象征着征服与屈辱的金钱鼠尾辫,在清晨的微风中微微晃动。
戚睿涵的目光扫过这片沉默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历史的教科书此刻化作了眼前鲜活而残酷的景象,他不仅是一个见证者,更已深陷其中,成为了这历史洪流中奋力挣扎的一叶扁舟。
片刻之后,一阵尖锐得有些刺耳的唱喏声,如同利刃般划破了广场上凝固的宁静:“皇上驾到——百官早朝——”
冗长而肃穆的仪仗队伍缓缓行进,盔甲摩擦发出铿锵之声,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年幼的皇帝福临,脸上还带着孩童的稚嫩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被一群太监和侍卫簇拥着,坐上了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他的身形在宽大的龙袍中显得格外瘦小。摄政王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分坐两侧。
多尔衮面容瘦削,目光锐利如刀,顾盼之间自有睥睨天下的威势,他虽未居帝位,但那股掌控一切的权臣气场,甚至盖过了龙椅上的小皇帝。而孝庄太后则面色平静,眼神深邃,如同古井无波,让人难以窥测其内心所想。
朝会正式开始。最初的政务奏报平淡无奇,无非是些钱粮赋税、地方民情,官员们语气刻板,如同在背诵公文。但很快,话题便不可逆转地转向了清廷入关后推行最力,也最为汉人痛恨、抵抗最为激烈的几项政策——剃发、易服、圈地、投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率先发言的是镶蓝旗重臣鳌拜,他出列几步,声若洪钟,带着武人特有的蛮悍和不容置疑:“启禀皇上、摄政王,关内汉民,刁顽成性者甚众,畏威而不怀德。近日来,直隶、山东、乃至京畿附近,抗拒剃发、隐匿田产、收容逃人之事屡禁不止,此风断不可长。奴才以为,非用重典,不足以震慑宵小。应将捕获之抗命者,不论首从,一律枭首示众,传首四方。其家产尽数充公,妻女发与披甲人为奴。唯有如此,方可令汉人知我大清法度之森严,八旗威严之不可犯。让他们从骨头缝里记住,违逆大清者,唯有死路一条!”
他的话音未落,多铎、阿济格等满洲亲贵便纷纷出言附和,言语间充满了对汉人生死的漠视,仿佛他们谈论的不是同类,而是亟待驯服、甚至需要定期清理的牲畜。
“鳌拜大人所言极是!”
“对这些南蛮子,就得用刀子说话!”
“杀一儆百,看谁还敢不服!”
殿内温度仿佛骤然降低,一些汉官的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头垂得更低,有人甚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脑后那根辫子,脸上血色尽褪。
就在这时,一位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穿着从七品礼科给事中官服的汉臣,赵彦伯,颤巍巍地出列,他的步伐有些踉跄,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才跪倒在冰凉的青砖地面上,声音虽带着老年人的沙哑,却异常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皇上、摄政王明鉴。臣……臣礼科给事中赵彦伯,有本奏!”
多尔衮狭长的眼睛眯了起来,闪过一丝毫不掩饰的不悦与戾气,但并未立刻发作,只是从鼻腔里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冷哼,冷冷地道:“讲。”一个字,仿佛带着冰碴。
赵彦伯深吸一口气,稀疏的胡须微微颤抖,他抬起头,目光似乎越过了御座上的权贵,望向了虚空中的某处,朗声道:“臣闻,昔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力主汉化,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着汉服,习汉礼,定族姓,与汉人士族通婚,方得稳固北朝基业,缓和胡汉之防,成就太和盛世之佳话,为后世所称颂。其后,辽之圣宗耶律隆绪,兴科举,修律法;金之章宗完颜璟,倡汉学,礼儒士;元之英宗硕德八剌,行汉法,省刑罚。此皆前代入主中原之明君,深知欲在中原立足,长治久安,必顺应以汉文化为主流之天命人心,行仁政,收士心啊。今我大清初定中原,威加海内,正宜效法先贤,示天下以宽仁,尊重汉家衣冠礼乐之旧俗,或可……或可收回剃发易服之成命,以示怀柔,则天下士民之心必感念天恩,归附恐后,如此,则江山可固,社稷……”
“住口!”多尔衮猛地一拍座椅扶手,檀木扶手发出沉闷的巨响,打断了下文。他声音并不算太高,却带着一股冰寒刺骨的杀意,瞬间笼罩了整个大殿。他缓缓站起身,一步步走下御阶,靴子踏在金砖上,发出笃笃的声响,如同踩在每个人的心尖上。他来到老臣面前,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他,如同在看一只不知死活的蝼蚁。
“赵彦伯,你好大的狗胆!”他一字一顿,声音从齿缝间挤出,“竟敢妄议朝廷国策,以前朝旧事影射今朝,鼓吹异端,乱我大清根本!你拿拓跋宏、耶律隆绪、完颜璟、硕德八剌,这些胡儿,也配与我满洲英主相提并论?他们最终都成了什么样子?我大清之天下,乃是在弓马骑射上得来。靠的是八旗勇士的无畏血性,而非学那南蛮子的扭捏作态,腐朽文章。剃发易服,正是要尔等摒弃前明陋习,彻底归顺我大清正统。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谁敢不从,便是心存异志,图谋不轨!”
他猛地转身,面向噤若寒蝉的百官,声音斩钉截铁,不容任何置疑:“来人!”
殿外两名顶盔贯甲、身材魁梧的巴牙喇(护军)侍卫应声而入,甲叶铿锵。
多尔衮指着已然面如死灰,身体瘫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的赵彦伯,冷酷地宣判,如同在宣读一份无关紧要的文书:“将此逆臣拖出午门,凌迟处死,诛其九族。其乡里邻佑,保甲人等,知情不举者,连坐同罪。给本王查,严查不贷!”
没有更多的辩解,没有第二次机会。两名如狼似虎的侍卫架起瘫软如泥的赵彦伯,毫不留情地将他拖出了大殿。那老臣似乎想再说什么,喉咙里却只发出几声模糊的、绝望的嗬嗬声,最终消失在殿外那片逐渐亮起、却更显冰冷的秋日天光中,只留下地砖上几道徒劳的蹬踹痕迹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尿骚味。整个太和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汉臣们个个面无人色,深深低下头,恨不得将身体缩进地缝里,许多人额头沁出冷汗,手脚冰凉。
戚睿涵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尾椎骨直冲头顶,头皮阵阵发麻。他虽然熟读明末清初历史,知道清初统治的残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记载早已烂熟于心,但文字记载与亲眼目睹这种赤裸裸的、在庙堂之上视人命如草芥的暴行,感受截然不同。那是一种生理性的不适与心理上的巨大冲击。他袖中的手紧紧握成了拳,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的皮肉里,带来一丝刺痛,才让他勉强维持住表面的平静。他能感觉到身旁董小倩的气息也微微一滞,她靠他更近了些,宽大的袖袍下,她的手轻轻按住了他的手臂,纤细的手指传递过来一丝坚定而温暖的支撑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血腥的镇压并未能彻底堵住所有声音。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后,又一位年纪在五十多岁,面容清癯,穿着正三品孔雀补子官服的官员出列,是刑部左侍郎张炳栋。他脸色苍白如纸,不见一丝血色,但眼神中却有一种豁出去的、近乎悲壮的决然。他跪倒在地,重重叩首,额头触及冰冷的地面,发出“咚”的一声轻响:“摄政王,臣……臣刑部左侍郎张炳栋,亦有言!”
多尔衮刚刚坐回座位,闻言眉头紧锁,脸上已是不耐烦到了极点,杀意再次凝聚:“你又想说什么?莫非也想学那赵彦伯,自寻死路?”
张炳栋声音带着微颤,却努力维持着清晰和条理:“摄政王明鉴,赵彦伯妄议国策,牵涉前朝,其罪当诛。然……然臣执掌刑名多年,深知律法之用,贵在分明,赏罚有度,方能令行禁止。凌迟、剥皮、腰斩等酷刑,用于惩治贪官污吏、蠹国豪强,或可收震慑之效,使其不敢轻易徇私枉法,蠹国害民。然……若广施于寻常百姓,小民无知,或困于生计,或惑于乡情,偶有触法,若动辄施以极刑,非但不能使其心服,反而易激起兔死狐悲之感,积聚怨愤,终至民变蜂起,动摇国本!自古以来的贤明之君,皆以‘严于驭官,宽以治民’为圭臬。官吏手握权柄,若不受严刑峻法约束,则易生腐败,此为国之蠹虫;而百姓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恳请摄政王三思,对百姓稍施仁政,网开一面,酷刑……酷刑可否主要用于约束官吏豪强,以示朝廷公正?”
这番言论,相较于赵彦伯直接涉及敏感的“文化认同”问题,更侧重于统治术的层面,带着一丝基于职责的、苦苦劝谏的意味。然而,在多尔衮听来,这依然是挑战他的权威,是在为汉人“求情”,是在质疑他铁血政策的必要性。
“呵,”多尔衮发出一声短促而充满讥讽的冷笑,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张炳栋,你是在教本王如何治国吗?宽以治民?如今这些南蛮子,心中仍念着他们的前明伪君,贼心不死。若不加以雷霆手段,犁庭扫穴,他们岂知畏惧?民变?正好,来一个,杀一个,来一万,杀一万。杀到他们怕,杀到他们服,杀到他们从心里承认我大清才是天命所归为止。你这般迂腐不堪,为他们说话,莫非也与他们同气连枝,暗通款曲?”
他根本不欲多言,再次挥手,如同拂去眼前的苍蝇:“拖出去,斩立决,同样诛九族,邻里连坐。让所有人都看看,违逆本王意志,是何下场!”
又一条生命,连同其家族、乡邻,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抹去。张炳栋听到判决,身体猛地一颤,但他没有求饶,只是再次深深叩首一次,仿佛是在向这片他曾经效忠的故国土地做最后的告别,然后便被侍卫毫不留情地拖走,身影决绝而黯淡,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
接连两位大臣因言获罪,被处以极刑并株连,殿内的空气已经凝固如同铁板,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汉臣们连呼吸都变得极其轻微、短促,生怕稍重一点就会引来那尊杀神的注意,招致灭顶之灾。
这时,又一人出列,是孔子后人,衍圣公一系的官员孔闻謤。他几乎是连滚爬爬地跪伏在地,声音带着明显的哭腔,充满了卑微的、绝望的乞求:“摄政王……臣……臣孔闻謤,不敢非议国策,奴才万万不敢……只是……只是念及先祖至圣先师孔子,每逢春秋丁祭、圣诞祭奠大典,身为圣人后裔,若不能着汉家衣冠,束发致敬,实在于心难安,五内俱焚,恐愧对先祖在天之灵,无颜面对天下读书人啊……奴才斗胆,恳请摄政王天恩浩荡,允准孔氏后人于祭孔之时,暂穿汉服,戴假发束发,以全孝道礼义,慰藉士林之心……奴才万死,叩请天恩!”他说完,涕泪交加,连连叩头,额角很快便一片青紫红肿,渗出血丝。
这一次,多尔衮脸上的杀意几乎凝成实质,他嘴角下撇,刚要开口下令,一直沉默旁观,仿佛一尊精致雕像的孝庄太后却轻轻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足以让御阶附近的官员听清:“摄政王。”
多尔衮凌厉的目光转向她,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豫。孝庄面色平静无波,用听不出情绪的语气缓缓说道:“孔子乃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教化功在千秋,非止于汉家。其后人祭祀先祖,恪守孝道,情有可原。况孔氏一族,于汉人士林中声望颇隆,乃天下文脉所系,象征意义重大。若处置过于严苛,赶尽杀绝,恐寒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于长治久安不利。不如,略施薄惩,就将此人革去官职,逐出朝廷,永不录用便是。如此,既维护了国策威严,亦不失我大清对先贤的礼敬,也好让天下人知我大清虽法度森严,亦非不近人情,懂得尊儒重道。”
她的话语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深远的政治考量。这既是对汉人士绅阶层的一种极其有限度的、象征性的安抚,也是维护清朝统治长远利益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她在向多尔衮,也向满朝文武展示她在这个帝国权力核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与影响力,一种柔中带刚的政治手腕。
多尔衮目光闪烁,显然在快速权衡利弊。片刻,他冷哼一声,算是勉强默认了孝庄的处理,但语气依旧森寒:“哼,就依太后所言。孔闻謤革去官职,逐出京城,永不得入仕。若再有人敢以此为由,或借任何名目,妄图恢复汉制,挑战剃发易服之令,定斩不饶,株连九族!”
孔闻謤听闻,如同听到天籁之音,虽然丢了官位,但总算捡回一条命,他连滚爬爬地谢恩,语无伦次:“谢摄政王不杀之恩,谢太后恩典,臣谢恩,谢恩!”然后被侍卫搀扶着,几乎是拖着,狼狈不堪地退出了大殿,那背影充满了劫后余生的侥幸与无尽的屈辱。
经过这三起三落,恩威并施,多尔衮环视下方噤若寒蝉、如同待宰羔羊般的百官,尤其是那些面无人色的汉官,一字一顿地宣告,声音如同寒铁交击,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上:“你们都给本王听清楚了。大清,不需要摇唇鼓舌、空谈误国的谏官,只需要能办实事、忠心耿耿、奉命行事的臣子奴才!今日之事,望尔等引以为戒,恪尽职守,休要自误!退朝!”
坐在龙椅上的小皇帝福临,似乎被这一连串的杀戮与呵斥吓得有些不安,小小的身体动了动,但在多尔衮与孝庄同时投来的、含义不同的目光注视下,终究未能说出一个字,只是将小手紧紧抓住了龙袍的衣袖。百官如蒙大赦,齐刷刷地跪倒,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颤抖,然后秩序井然地、沉默地、快速地退出太和殿,仿佛身后有择人而噬的猛兽追赶,多留一刻便有性命之忧。
朝会散去,但那股无形的、血腥的压力却并未消失,反而更加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如同北京城上空积聚不散的阴云。戚睿涵和董小倩在太监的引导下,也离开了太和殿区域。两人沉默地行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偶尔交换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深切的凝重与紧迫。清廷高层的态度如此强硬酷烈,完全堵死了任何温和劝谏或妥协的可能,也让他们此行肩负的、策反李成栋父子的任务,显得愈发紧迫和危险,如同在刀尖上舞蹈,在火山口徘徊。
回到他们暂住的、被严密“保护”起来的居所——一处位于紫禁城偏僻角落的小院,两人在房间内静坐良久,各自调息,实则是在凝神细听,确认隔墙无耳,窗外无人后,才用几乎只有气流摩擦的极低声音开始交流。
“看清了吗?这便是我们面对的敌人。”戚睿涵的声音有些干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他们不信怀柔,只信暴力;不要认同,只要服从。文化征服与肉体消灭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