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最新章节。
3. 正念训练减轻焦虑情绪:指导患者每天进行1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通过专注于呼吸节奏,缓解交感神经兴奋,降低皮质醇水平。临床研究证实,坚持8周正念训练的共病患者,焦虑评分可下降40%,hs-CRP、TNF-α水平也会随之降低15%-20%。张叔在坚持正念训练1个月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时IL-6水平比之前又下降了12%。
四、中医原理:共病患者的体质分型与“清热祛湿+化痰降脂”调理思路
(一)中医对“双高共病”的认知:从“痰浊”“湿热”看病理本质
中医虽无“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的名称,但根据共病患者“关节隐痛、身体困重、血脂尿酸异常”等表现,将其归为“痰浊”“湿热”范畴,核心病机为“脾肾失调、湿浊内停、痰瘀互结”:
- 脾肾失调是根本:脾主运化,肾主排泄。长期饮食油腻(如海鲜、啤酒、动物内脏)、久坐少动,会损伤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代谢失常,湿浊内生;同时,脾肾阳气不足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使湿浊(尿酸)在体内蓄积。
- 湿浊化痰是关键:湿浊长期在体内停留,会进一步凝聚成“痰浊”,痰浊随气血运行沉积在血管壁,就会导致血脂升高(中医称“脂浊”);沉积在关节处,就会引发关节疼痛(类似痛风症状)。
- 痰瘀互结致损伤:湿浊、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会导致“瘀血”内生,痰瘀交织在血管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与现代医学中“炎症因子损伤血管”的机制高度契合。
结合临床观察,“双高共病”患者主要分为两种体质类型:
1. 湿热蕴结型:多表现为口苦、口黏、关节红肿隐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常见于尿酸水平显着升高、炎症因子(尤其是IL-6)超标的患者,张叔初期就属于这种体质。
2. 痰浊壅盛型:多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腹胀、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超标明显、舌苔白厚腻,常见于肥胖、长期饮酒的共病患者,这类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往往较高。
(二)中医调理:基于体质的“分型干预+内外结合”方案
中医调理“双高共病”,遵循“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清热祛湿、化痰降脂、健脾益肾”,辅助西医治疗改善代谢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
1. 湿热蕴结型:清热祛湿,通络降浊
常用中药方剂为“四妙散加减”,包含黄柏10g、苍术12g、薏苡仁15g、牛膝10g,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用土茯苓(降尿酸)、泽泻(降脂)、秦艽(通络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柏中的黄柏碱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生成),薏苡仁中的薏苡仁多糖能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牛膝则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关节不适。
张叔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服用四妙散加减方1个月后,口苦、关节隐痛症状明显减轻,复查时IL-6水平从11.8pg/mL降至8.3pg/mL,尿酸也从480μmol/L降至390μmol/L。
2. 痰浊壅盛型:化痰降脂,健脾和胃
常用中药方剂为“二陈汤合泽泻汤加减”,包含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12g,可加用山楂(降脂)、决明子(清肝降脂)、绞股蓝(调节代谢)。其中,陈皮中的橙皮苷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减少痰浊生成;山楂则能抑制炎症因子hs-CRP的释放,辅助改善血管炎症状态。
临床案例显示,这类患者服用该方剂2个月后,身体困重、腹胀症状缓解率达82%,甘油三酯平均下降28%,hs-CRP水平下降30%以上。
3. 非药物调理:穴位按摩+饮食指导
- 穴位按摩:针对湿热蕴结型患者,可按摩“阴陵泉”(健脾祛湿)、“太冲穴”(清肝泻火),每次按压3-5分钟,每日2次;针对痰浊壅盛型患者,可按摩“丰隆穴”(化痰降脂)、“足三里”(健脾和胃),帮助调节代谢。
- 饮食调理:湿热型患者需避免海鲜、啤酒、辛辣食物,可多吃冬瓜、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痰浊型患者需控制主食与油脂摄入,可多吃山药、莲子、燕麦等健脾降脂食物。
五、临床意义延伸:从炎症因子监测到共病管理新方向
(一)炎症因子可作为共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
目前,临床已将hs-CRP、TNF-α纳入“双高共病”患者的常规监测项目。当患者经过治疗后,若炎症因子水平持续下降且稳定在正常范围,说明代谢紊乱得到有效控制,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显着降低;反之,若炎症因子居高不下或反复升高,即使尿酸、血脂暂时达标,也需调整治疗方案,警惕血管损伤进展。
(二)“抗炎治疗”成为共病管理的新靶点
随着对“代谢-炎症”关联机制的深入研究,“抗炎治疗”已成为双高共病管理的重要补充。除了低剂量阿司匹林,临床还在探索使用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如黄柏、薏苡仁)、益生菌(调节肠道炎症)等,通过多途径抑制炎症因子,打破“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为共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六、思考题
若一位45岁男性患者,确诊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脂症2年,长期服用降尿酸药(非布司他)与降脂药(阿托伐他汀),但近期复查显示hs-CRP(4.5mg/L)、TNF-α(16pg/mL)仍高于正常范围,且伴有口苦、关节隐痛、情绪焦虑(夜间失眠)等症状。结合本文提及的心理学“认知矫正+正念训练”与中医“湿热蕴结型”调理思路,你会如何为该患者制定“炎症因子控制+心理疏导+中医辅助”的综合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