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在安哥拉文学的星空中,奥斯卡·本托·里巴斯(1909—2004)无疑是最为独特且耀眼的一颗。
 这位出生于罗安达的文学巨匠,以会计专业为起点,却踏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征途,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与现实批判的文学世界,其人生经历堪称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传奇。
 一、从算盘到钢笔的“跨界奇迹”
 1909年,里巴斯诞生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
 在那个被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时代,他的人生轨迹本应沿着常规的殖民教育路径前行。
 他前往葡萄牙完成会计专业学业,毕业后回到安哥拉,在孙贝市税务局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每天与算盘和账本为伴,在数字的海洋中穿梭,这看似与文学创作毫无关联的工作,却成为他文学之旅的起点。
 里巴斯对文学的热爱如同地下暗流,在看似平静的会计工作下汹涌澎湃。
 白天,他在税务局里一丝不苟地核对账目,严谨地处理着各种财务数据;夜晚,当城市陷入沉睡,他便化身为“非洲马尔克斯”,沉浸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世界中。
 据说,某次在核对账本时,他的思维突然被灵感击中,在借贷平衡表的背面奋笔疾书,《刺与华》的初稿就此诞生。
 这一奇妙的创作场景,仿佛是命运的一次巧妙安排,让会计与文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同事们对他的这种“跨界”行为既感到惊讶又充满调侃。
 有人吐槽:“他算账时眼里的光,比写小说时还亮!”
 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却道出了里巴斯对会计工作的认真与投入,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爱。
 在他的世界里,会计与文学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成就。
 会计工作培养了他的严谨思维和逻辑能力,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而文学创作则赋予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的会计工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诗意与灵感。
 二、《巫术》诞生记:税务局长的奇幻漂流
 1948年,里巴斯迎来了自己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时刻——代表作《巫术》的创作。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将安哥拉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融入其中,成为安哥拉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在创作《巫术》的过程中,里巴斯更是将税务局的办公室变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创作空间。
 在素材收集方面,里巴斯展现出了独特的眼光和创意。
 他把纳税人投诉信当作珍贵的田野调查资料,认为“民间纠纷里藏着最真实的咒语”。
 每一封投诉信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关于巫术、信仰或人性的故事。
 他仔细研读这些信件,从中汲取灵感,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这种独特的素材收集方式,让《巫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感。
 创作时,里巴斯坚持用红色墨水写作,他宣称“这样能召唤先祖之灵”。
 于是,他的办公室里常常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红色墨水在纸上流淌,仿佛是先祖之灵在与他对话。
 然而,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他把财政部下发的通知单全部染成了血书风格,让同事们看了不禁心生敬畏。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出版乌龙事件。
 当里巴斯将《巫术》的手稿交给印刷厂时,由于手稿的风格独特,印刷厂的工作人员竟然误将其当作税务报表,差点作为《1950年度安哥拉财政白皮书》公开发行。
 这一乌龙事件虽然让人忍俊不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里巴斯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将现实与幻想、税务与巫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三、词典编纂界的“泥石流”
 除了文学创作,里巴斯在晚年还投身于《金班杜语词典》的编纂工作。
 这本词典不仅是对安哥拉本土语言的一次系统整理和记录,更是里巴斯独特学术风格的体现。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里巴斯带着他的会计账簿下乡采风。
 他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方言词汇,发明了“借方=动词/贷方=名词”的独特分类法。
 这种方法看似荒诞不经,但却充满了创意和智慧。
 他将会计学的严谨思维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为词典编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在他的账簿里,每一个词汇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财务属性”,仿佛它们是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