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
 有一次,替身 B 在开会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新闻部为了掩盖这一失误,紧急发表声明:“总统释放了镇压喷嚏的自由!”
 这一荒谬的解释让民众们哭笑不得,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质疑。
 2019 年,民众们对布特弗利卡家族的腐败行为忍无可忍,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清算家族的罪行。
 布特弗利卡为了平息众怒,一边让弟弟赛义德顶包入狱,试图以此转移民众的视线;一边在疗养院里用颤抖的手写“反腐倡议书”。
 然而,由于他的笔迹太过潦草,司法部长误读成了“再来四年申请书”,这一乌龙事件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的抗议浪潮。
 民众们愤怒地喊道:“我们再也不要看到这个腐败的家族继续统治我们的国家!”
 辞职大战中的"终极拉扯"
 2019 年,82 岁的布特弗利卡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但他的野心却依然没有消退。
 他不顾民众的强烈反对,宣布竞选第五届总统。
 面对民众的抗议游行,他通过收音机发表了一份声明,声称:“我虽然不能动,但脑电波能连接国家 WiFi!”
 这句话听起来荒诞至极,却反映出了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执迷不悟。
 青年们举着平板电脑游行,在屏幕上刷满了弹幕:“求求您放过路由器吧!”
 这一幽默的抗议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布特弗利卡的不满和无奈。
 然而,布特弗利卡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要参加竞选,仿佛整个国家都只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
 陆军参谋长对布特弗利卡的固执行为感到十分头疼,为了让他放弃竞选,发明了一套“渐进式劝退法”。
 首先,他派炊事班在布特弗利卡的病房外煎洋葱。
 洋葱那刺鼻的味道对于布特弗利卡来说简直是噩梦,他从小就最恨这种味道。
 然而,他依然咬紧牙关,不肯妥协。
 接着,文工团 24 小时在他病房外循环播放《凉凉》,试图用这首悲伤的歌曲来影响他的情绪,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
 但布特弗利卡却仿佛置身事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总统美梦中。
 最后,陆军参谋长无奈之下,只好用装甲车堵住了疗养院的大门,试图以此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让他明白自己已经众叛亲离。
 然而,布特弗利卡却顽强抵抗,大声喊道:“给我氧气罩,我还能签文件!”
 他的这句话,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权力的执着和疯狂。
 2019 年 4 月 2 日,在巨大的压力下,布特弗利卡终于宣布辞职。
 然而,他的辞职典礼却充满了迷惑行为。
 他要求坐着黄金轮椅绕总统府三圈,仿佛这是他作为总统的最后一场表演。
 然而,当轮椅行驶到总统府的门槛时,却卡住了,无论警卫们如何用力推,都无法让它前进分毫。
 就这样,布特弗利卡在轮椅上被卡了两小时,成为了民众们眼中的一大笑柄。
 窗外,民众们齐声唱起了《难忘今宵》,用这种幽默的方式庆祝他终于离开了总统宝座。
 而安保人员则趁机在轮椅后背贴满了“此房急售”的小广告,进一步讽刺了他的荒诞行为。
 终章:国家级的"黑色幽默遗产"
 布特弗利卡去世后,某地产商看到了商机,计划建造一座“布特弗利卡奇幻乐园”,试图将他的荒诞故事变成一种商业娱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乐园的主打项目包括:中风体验舱,让游客感受一下总统中风时的痛苦和无奈;轮椅障碍赛,模拟总统在轮椅上治国的艰难历程;替身合影屋,让游客可以和三个替身合影留念,体验一把当总统的感觉。
 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抗议。
 他们认为这是对总统的不尊重,也是对国家历史的亵渎。
 最终,地产商不得不改变计划,将乐园改为“国家康复中心”。
 但开业当天,招牌却被雷劈成了两半,仿佛是上天对这一荒诞计划的惩罚。
 在阿尔及尔的夜市上,涌现出了许多创意商品,都是以布特弗利卡为原型制作的。
 会流“钻石眼泪”的摇头娃娃,模仿了他鼻子挂冰柱的滑稽模样;能翻译手抖笔迹的 AI 笔记本,解决了司法部长误读他笔迹的难题;“假装总统”胡子眼镜,让普通人也能体验一下当总统的威风。
 而最畅销的当属印着他辞职日期的厕纸,广告词更是幽默风趣:“比总统任期更柔软!”
 这些创意商品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他的讽刺和调侃,也成为了阿尔及利亚这段荒诞历史的一种独特见证。
 2025 年,某青年在总统府旧址直播吃烤羊排,突然被一股神秘力量推上了轮椅。
 观看直播的百万网友纷纷刷屏:“布特弗利卡的诅咒!快给他买墨水瓶!”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布特弗利卡的回忆和讨论,也让人们意识到,他的荒诞故事虽然已经结束,但他所留下的影响却依然存在。
 这位统治阿尔及利亚 20 年的“中风超人”,用他半身不遂的身体,走出了政坛最妖娆的步伐。
 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
 正如阿尔及利亚青年的锐评:“我们总统用生命演绎了政治界的荒诞剧,让我们在笑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他的传奇经历,将永远铭刻在阿尔及利亚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警示后人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