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记忆的声音》最新章节。
			     从“迪士尼梦想家”到“病毒杀手”的叛逆之路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小时候是个狂热的卡通迷,整天画《摩登原始人》和《啄木鸟伍迪》,梦想成为迪士尼画师。
 他的画本上全是歪歪扭扭的卡通角色,连课本空白处都画满了会说话的病毒。
 结果大学学了医,理由竟是“听说医生可以合法解剖老鼠”。
 他的高中校长曾痛批他“幽默品位低下”,认为他的卡通画是“浪费时间”。
 谁能想到这货后来拿诺贝尔奖时,奖状上写的却是“科学品位极高”?
 他的母亲看到奖状后还嘟囔:“这孩子画卡通画也能拿奖?”
 噬菌体研究:兼职写书赚外快
 1928年在伦敦研究噬菌体时,这哥们发现病毒会像贪吃蛇一样吞噬细菌。
 他激动得连夜写了篇论文,标题是《噬菌体:细菌的末日狂欢》。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看完直接邀请他给《细菌学系统》写章节。
 他边啃三明治边吐槽:“早知道写书比养病毒容易,我还做什么实验?”
 结果这书成了微生物学界的《哈利波特》,被全球实验室奉为经典。
 他的同事调侃:“伯内特的书比病毒传播得还快。”
 Q热病毒发现:自己当小白鼠
 1935年研究羊群传染病时,伯内特不小心把病原体样本打翻在实验室。
 为了验证感染途径,他居然故意对着培养皿深呼吸。
 结果高烧40度还乐呵呵记录症状:“体温升高时看烧杯里的病毒,居然会跳舞!”
 他的助手吓得要送他去医院,他却摆摆手:“别急,等我记录完病毒狂欢的时间。”
 这种“用生命搞笑”的精神让他发现了Q热病毒,但也让他在病床上躺了一周。
 病好后他第一句话是:“病毒跳舞的频率和体温成正比,这发现值了!”
 免疫学大师的“克隆选秀”理论
 1957年提出克隆选择学说时,他这样给学生解释:“身体里的免疫细胞就像《澳洲好声音》海选,能识别病毒的晋级,乱杀无辜的直接淘汰!”
 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他却兴奋地拍黑板:“想想看,评委就是病毒,选手就是免疫细胞!”
 有学生举手问:“那过敏反应是不是评委喝多了乱拍灯?”
 他当场笑喷:“这位同学,你发现了华点!”
 从此,克隆选择学说在免疫学界被称为“最摇滚的理论”。
 他的实验室墙上还挂着《澳洲好声音》的海报,写着“病毒海选,免疫晋级”。
 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袋鼠外交
 1960年领诺贝尔奖时,他偷偷在燕尾服里塞了只毛绒袋鼠玩偶。
 发表获奖感言时突然掏出玩偶:“感谢我的祖国澳大利亚,这里连病毒都比北欧的有趣!”
 台下瑞典国王的表情仿佛在说:“你礼貌吗?”
 他却一本正经地继续:“比如Q热病毒,在瑞典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在澳洲能让人高烧一周!”
 媒体报道标题是《诺贝尔奖得主用袋鼠嘲讽北欧病毒》,他的同事笑称:“伯内特把颁奖典礼变成了脱口秀。”
 退休后的“疯狂科学家”日常
 1980年退休后,81岁的他突发奇想要教鹦鹉说拉丁语病毒学名词。
 邻居经常看到他顶着鸡窝头,举着香蕉对鹦鹉喊:“说!Herpes simplex virus!”
 鹦鹉回敬他一句:“老疯子!”
 他却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这鹦鹉比我学生还聪明!”
 他的家人劝他:“爸,您该去养老院了。”
 他反驳:“养老院哪有教鹦鹉病毒学有趣?”
 实验室的“冷笑话之王”
 在实验室,他总爱讲冷笑话调节气氛。
 比如:“为什么病毒喜欢冬天?因为它们怕冷,所以想让人类也冷!”
 助手们听得面无表情,他却自顾自地笑:“这笑话病毒级别的冷,但很有科学依据!”
 他还发明了“病毒幽默指数”,用来衡量笑话和病毒的传播速度。
 某次实验失败,他安慰助手:“别难过,至少我们的病毒比你的笑话传播得快。”
 论文中的“漫画插图”
 他的论文里经常出现手绘的漫画插图,比如病毒戴着墨镜跳霹雳舞。
 审稿人曾吐槽:“这是科学论文还是漫画书?”
 他却回应:“科学需要幽默感,病毒也需要娱乐精神!”
 他的学生偷偷把他的漫画做成周边,在实验室内部流传。
 有次他看到自己的漫画被贴在饮水机上,还夸:“画得不错,就是病毒腿短了点。”
 病毒命名大会的“即兴表演”
 在命名新发现的病毒时,他总爱即兴发挥。
 比如:“这个病毒叫‘懒癌’,因为它专门攻击不想工作的人。”
 同事们抗议:“这名字不严谨!”
 他却狡辩:“科学需要诗意,病毒也需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