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最新章节。
			     杭州总院的书房里,台灯的暖光洒在摊开的纸上,苏软桃手里捏着几页皱巴巴的纸 —— 那是各地预备班的教学记录,洛阳班写 “用白萝卜教辨材”,扬州班记 “荠菜焯水去苦”,张家口班标 “牛腩选带筋款”,内容零散,连食材图示的大小都不一样。她揉了揉眉心,转头看向窗外,庭院里的桃树影影绰绰,萧念桃刚跟着张阿婆洗完澡,正举着个小灯笼在树下追蝴蝶,笑声清亮。
 “还在琢磨手册的事?” 萧璟渊端着碗温好的桂圆茶走进来,放在软桃手边,“刚听春杏说,洛阳预备班的老师来问,能不能统一食材辨认的标准图,不然孩子总把白萝卜认成春笋。”
 软桃接过茶,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就是这点难。南方孩子常见春笋,北方孩子熟白萝卜,手册要是只写一样,另一边的孩子就陌生。我想分三个模块来编,既兼顾地域,又能守住江南药膳的根。”
 她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三个框,笔尖划过纸面沙沙响:“第一个是‘食材篇’,主打‘基础食材 + 地域适配’。比如江南的春笋、莲子,配高清彩图,写清楚‘紫尖白身是鲜笋’‘圆鼓无斑是好莲’;北方的白萝卜、牛腩,也加进去,标注‘掂着沉、表皮光的萝卜甜’‘带筋的牛腩炖着嫩’,再附一句‘没有春笋可用萝卜替,味不同但补身’,这样各地孩子都能学。”
 萧璟渊凑过来看,手指点在 “地域适配” 几个字上:“这个思路好,既不丢根本,又不脱离实际。我让江南印书馆的人准备彩印,他们刚进了新的印刷机,能把食材的纹路印得清清楚楚,孩子一看就懂。”
 正说着,张阿婆端着盘刚烤好的桂花酥走进来,闻到墨香,笑着问:“软桃啊,还在写那本给孩子的书?”
 “是啊,阿婆,” 软桃把纸递过去,“您看看,这么分模块行不行?”
 张阿婆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看,手指在纸上顿了顿:“食材和做法都有了,可少了点‘烟火气’。咱们江南人做膳,讲究节气,清明吃荠菜明目,端午吃莲子安神,中秋吃桂花藕团圆,这些老话、老习俗,得写进去。孩子学的不只是做膳,还有咱们江南的情分。”
 软桃眼睛一亮,赶紧在纸上添了 “习俗篇”:“阿婆说得对!我把您说的节气习俗写进去,再加几句娘以前常说的童膳口诀,比如‘立夏吃蛋,热天不懒’‘冬至喝羊汤,不怕冷风吹’,再配个小故事,比如娘以前怎么给我做清明荠菜饼,这样手册就活了。”
 念桃追完蝴蝶,跑进来趴在桌边,小脑袋凑在纸前:“娘,我也要帮!我会写‘笋’字,还会画小灶台!”
 软桃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啊,等娘把字写好,你就帮娘画插图。现在先去把桂花酥吃了,别耽误了明天去药膳园认新食材。”
 念桃拿起一块桂花酥,蹦蹦跳跳地出去了。萧璟渊帮软桃把散落的纸整理好,轻声说:“别熬太晚,手册不是一天能写完的。我让秦风把各地预备班的食材照片都收集过来,明天给你送过来,省得你再费心找图。”
 软桃点点头,看着桌上的框架,心里渐渐有了底。台灯下,她的笔尖继续在纸上移动,写下 “基础膳篇” 的标题,后面跟着 “步骤图 + 安全提示”—— 煮膳要离明火,切菜要用圆头刀,这些细节,一点都不能少。窗外的月光洒进来,和灯光混在一起,把 “童蒙药膳启蒙手册” 这几个字,映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