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土星高轨道,“信标一号”控制中心内,成功点亮“勘探者七号”的兴奋已经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几乎可触摸的集体决心。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短暂的欢呼,而是某种金属淬火后般的坚定与炽热。
李擎风站在那幅几乎占据整面主墙的巨大动态星图前,目光越过无数闪烁的、代表着天体轨道、能量流和舰船信标的数据流,投向观察窗外那片深邃无垠、沉寂已久的星域。
内环理事会听证会上的质询、猜忌和那种隐含优越感的审视,如同一剂苦涩却猛烈的药剂,反而彻底清除了他心中最后的犹豫与幻想,让他看清了一条更为彻底、也更为艰难的道路。
控制室内,王猛、赵青、孙启明、周薇等核心成员静立一旁,他们的脸上还残留着连日奋战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等待最终号令的专注。
李擎风缓缓转过身,他的身影在星图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声音在只有设备低鸣的寂静中异常清晰,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什么?”
“我们是否一直在不自觉地、努力地向内环证明什么?”
他的目光逐一扫过众人的脸庞,仿佛要看清他们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困惑,
“证明我们的技术足够可靠?
证明我们这群‘外环人’值得他们投入资源?
证明土星分部这个‘边缘’机构的存在有价值?”
一连串的问题让控制室内陷入更深的沉默。
这些问题像针一样,刺破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
是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将内环的认可、预算的批复、项目评估报告上的优良评级,作为衡量一切努力成败的终极标尺。
这种习惯甚至已经内化为一种本能,驱动着他们的每一次技术攻关,每一次任务规划。
李擎风没有等待回答,他大步走回全息星图前,手指在虚拟界面上快速划动。
土星及其复杂壮丽的卫星系统被迅速放大,星图上,一个个原本黯淡的、被标记为“休眠”、“封存”或“低效能运行”的巨型太空设施图标,随着他手指的移动被依次高亮显示出来,散发出幽蓝色的光芒。
这些图标代表着人类文明扩张巅峰——那个被称为“黄金时代”的遗产,是先驱者们在外环星域留下的钢铁丰碑。
“看看这些!”
李擎风的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那是一种长期被束缚后看到解放途径的颤栗,
“‘巨人’级综合船坞集群,位于土卫六轨道,理论上能同时总装三艘‘泰山’级深空母舰!
‘熔炉’之心轨道精炼联合体,依托土卫二的地下海洋资源,其设计年处理小行星矿石的能力,据说堪比火星最大的赤道冶金中心!
还有这里,这里,遍布在土卫五、土卫八乃至更遥远冰卫星上的自动化工厂、高能物理实验前哨、生物圈维持模块……
它们没有损坏,技术文档依然完备,它们只是睡着了!
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被淘汰,而是因为能源!
因为内环的那些计算模型认为,维持这些远在十亿公里之外的巨构设施全功率运行,‘不经济’!”
他猛地调出刚刚由“信标一号”主控智能完成的、关于向“勘探者七号”传输能量的最终分析报告。
巨大的全息屏幕上,一条平滑得近乎完美的能量流曲线贯穿始终,关键参数不断跳动:
“超距供能稳定度:99.999%”,
“能量传输效率:98.7%,超出理论预期2.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
李擎风的目光如同实质,扫过每一张因震撼而屏息的脸,
“这意味着,‘深空能源星链’不再是我们提案书上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概念!
它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已经握在我们手中的、实实在在的钥匙!”
他的拳头不由自主地握紧,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一把能够打开枷锁,唤醒这片星域所有沉睡工业巨兽的钥匙!”
孙启明猛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道锐利如手术刀般的光芒,他捕捉到了李擎风话语中那颠覆性的含义:
“李总,您的意思是……
我们不再需要向内环提交冗长的申请报告,不需要等待那遥遥无期的预算审批委员会投票?
我们可以……绕过他们,直接利用我们自己的能源网络,重启这些现成的工业平台?”
“没错!就是要绕过他们!”
李擎风重重一拳砸在坚固的控制台面上,虚拟界面泛起一阵涟漪,仿佛也承受不住这决心的重量,
“内环有内环的考量,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内环世界的舒适区,聚焦在维持现有秩序的稳定上。
但我们外环,有外环的使命和我们必须依赖的资源!”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唤醒历史的磅礴气势,
“想想一千年前,我们的先辈是凭什么?
他们几乎是赤手空拳,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荒芜的火星上建造起最初的穹顶城市,那是何等的奇迹!
难道到了我们今天,守着先辈们留下的这些近乎完好的钢铁巨构,反而要畏首畏尾,继续仰人鼻息,为了一点可怜的预算和虚无缥缈的认可而耗尽我们所有的才智和心力吗?”
这番话语如同惊雷,在控制室内炸响,震得每个人心头巨颤。
长期以来,内环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既是需要逾越的目标,也是必须取悦的权威。
李擎风的话,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彻底劈开了这层厚重的迷障。
周薇深吸了一口冷气,作为负责后勤和资源协调的专家,她的思维习惯性地首先聚焦于现实困难:
“李总,我理解您的决心。
但是……完全脱离内环的支持体系,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
资源方面,虽然土星系统本身矿产丰富,但许多特种合金、稀有元素、高纯度化学制剂,我们目前并无稳定产能。
人才呢?大规模工业重启需要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而我们这里……”
她的话语未尽,但意思明确,外环的人才储备与内环相比堪称匮乏。
李擎风不等她说完,手指再次在星图上快速滑动,调出了土星环和更外围柯伊伯带的详细资源分布光谱图。
无数光点代表着水冰富集区、金属矿藏小行星、氦-3提取点。
“水冰,是生命和能源的基础,土星环几乎取之不尽!
土星那数量众多的卫星更是未被充分开发的宝库!
氦-3,是聚变能源的核心燃料,木星和土星大气采集技术我们早已掌握。哪里比内环差了?
我们所缺的,只是大规模开发的能量和决心!”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观察窗外,那些正在维护外部天线、鬓角已然斑白的老工程师身上。
看看他们!看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真正理解深空环境残酷性、懂得如何在极端条件下解决问题、并且愿意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这片遥远星空的人才,不在内环舒适的实验室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这‘信标一号’,就在外环的每一个前哨站!”
他的语气转为一种带着冷厉的嘲讽,
“至于核心零部件和技术……
周工,你我都清楚,人类很多所谓的‘核心’技术,最初不都是在我们外环的极端环境里,被生存的压力逼出来的吗?
是深空的严寒、辐射、真空,锻造了那些技术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