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霓虹光芒无法触及的角落,“林氏精工”的招牌在夜色中散发着略显疲惫的微光。
店铺早已打烊,但在地下,另一个世界正悄然运转。
高维能量场共振理论,在当代能源科学谱系中,占据着一个近乎神话的地位。
它被通俗地理解为一种“超微型聚变引擎矩阵”的构想——
通过无数个以米级尺度的可控聚变单元协同工作,引发时空底层的量子共振,从而近乎无损耗地实现能量的激发、传输与转化。
其终极目标,是将能量转换效率无限逼近于100%,彻底告别浪费与熵增,这被视为衡量一个文明能否迈入“2级文明”门槛的核心技术指标。
在林氏深空母公司的内部技术路线图上,该项目被标记为“文明级优先级”,但其旁边的备注也清晰地写着:
“理论可行,工程化预计:50+年”。
这几乎是所有顶尖学院派研究院所主攻的方向,也是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却始终难以突破的“下一个五十年”难题。
主流的研究路径,是“由上至下”的:
先试图在理论上完全构建并证明高维量子场的存在与可控性,这需要发展出一套全新的、超越现有量子物理的数学工具,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将这套宏大的理论工程化、微型化。
这条路辉煌、正统,但步履维艰,仿佛要直接描绘出整个宇宙的终极蓝图。
而在这间弥漫着机油和臭氧味道的地下室里,李擎风所走的路,则是一条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甚至嘲笑的“歧路”——
逆向推演法。
这不被主流学界看好,甚至被视为异想天开。
“爸,把三号能量回路的限制再解除百分之五。”
李擎风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专注。
他双眼紧盯着面前巨大的全息屏幕,上面无数条数据流如同发光的溪流,汇聚成信息的海洋。
实验室中心,那个由各种非标准设备“野蛮”拼接而成的集群正在低鸣。
粗大的超导能量线路如同巨兽的血管,连接着核心处一个被层层冷却环包裹的微型聚变单元。
与星海大学或林氏集团那些充满未来美感的实验平台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技术狂人的秘密工坊,充满了实用主义甚至略显粗暴的风格。
“百分之五?小子,你确定吗?
上一个百分之三已经让冷却系统报警了。”
林淼的声音从一堆散热鳍片后面传来,他正拿着多功能工具调整着一个接口的压力。
“不确定。”
李擎风回答得干脆利落,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调整着参数,
“但理论阈值T-9区的信号响应太微弱了,我们必须把‘敲门声’再敲响一点。
冷却系统我来想办法,先拿到数据再说。”
他的思路极致“工程师化”——
不再纠结于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个最基础的工程问题切入,如何先实现并观测到那该死的“共振”本身。
他的毕业设计只是雏形,而现在,有了怀特教授暗中支持的资源和设备,他将这套“逆向星辰”的方法推向了极致。
“别人都在造完美的水晶宫殿,企图一次性容纳神明。”
远在星海大学办公室的怀特教授,正通过加密线路看着实时传回的画面和数据流,低声自语,
“而这孩子……
他却在试图先敲下一块砖,看看是什么材料,听听它敲起来是什么声音。
他不在乎宫殿,他在乎的是砖头本身的特性。”
老教授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担忧并存的光芒。
李擎风的计划简单得令人吃惊,也危险得令人咋舌:
制造共振,捕捉幽灵般的信号,然后逆向推导理论。
这是一条从现象反推理论,从工程实践反哺基础科学的“逆流”之路。
“好了,限制解除。你悠着点!”
林淼拍了拍手,从设备后面绕出来,脸上沾了点油污,眼神却和儿子一样锐利。
“启动二次频率微调,功率阶梯上升,每一步停留零点五秒采集数据。”
李擎风下达指令,个人终端忠实地执行。
屏幕上的能量输出曲线开始像躁动的心跳般波动。
地下室里只剩下设备运转的低沉嗡鸣和冷却液流动的细微声响。
父子二人都屏息凝神,看着屏幕上那些跳跃的数字和波形。
突然,一组监控时空曲率微扰的传感器读数上,跳出了一连串极其细微的、几乎淹没在背景噪音中的异常抖动。
“停!”
李擎风猛地喊道,手指瞬间冻结了实验进程。
“怎么了?”林淼立刻凑上前。
“看这里,时间点T+34.567秒。”
李擎风将三条不同颜色的数据流高亮,它们分别来自基于不同物理原理的传感器——电磁、引力子背景、真空涨落。
在完全相同的时间戳上,三条曲线都出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辨别的、但形态异常相似的“毛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淼的眉头紧紧皱起,工程师的本能让他首先怀疑自己的“作品”:
“信噪比低得可怜。
会不会是我们自制的传感器精度不够?
或者是地下管线干扰?
甚至是路过的大型车辆引起的振动?”
“可能性存在。”
李擎风没有否认,但他快速调出了AI的实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