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前往星城中科院的悬浮车流在晨光中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如同一条条无声的银色溪流,在城市钢铁森林的峡谷间穿梭。
林风坐在车内,目光却穿透了车窗,投向那片灰蓝色的穹顶——
那里,将是他与整个现有科学认知体系再次正面交锋的战场。心脏在胸腔里沉稳有力地跳动,每一次搏动都带着既定的使命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
“我们的数据,每一帧影像,每一个粒子轨迹记录,每一个非典型光谱分析…它们都是真实的。”
秦明月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线路传来,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带着她特有的冷静与不容置疑,
“科技发展到今天,从化学火箭到量子推进,从射电望远镜到引力波探测器,人类所有的探索成就,都根植于那套我们熟悉、信任,并赖以生存的科学范式。那是我们认知宇宙的基石。”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罕见地带上了一丝严肃的紧绷,
“林风,记住,今天不是去炫耀发现,更不是去引发信仰层面的争论。这是关于‘理解’的对话。基石若动摇,万丈高楼顷刻间就可能化为齑粉。面对颠覆性的认知,特别是在科学殿堂之内,耐心、缜密、开放…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武器。”
车辆划过最后一个弯道,气势恢宏、通体覆盖着高效能太阳能光板的星城中科院主楼“启元塔”已经矗立在眼前。
它在初升太阳的光线下折射出近乎圣洁的光芒,却让林风的心弦绷得更紧。
“我明白。”
林风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是要说给妻子听,也像是在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
“对于基石,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的分量。颠覆认知是一回事,推翻理解世界的框架是另一回事。放心,我会像对待精密仪器一样,小心地展示‘证据’,而非挥舞‘真理’。”
他深吸一口气,将最后一点疑虑压入心底,
“只是…明月,当证据本身就在暗示某种‘异质’的存在时,耐心有时也是最奢侈的奢侈品。”
通讯那端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
“保护好自己,林风。无论是思想,还是其他。”
通信切断。
林风推开车门,踏上星城中科院特设的贵宾通道。
空气纯净得近乎凝结,只有鞋底与光滑地面接触发出的轻微声响。
通道两旁是全息投影的历代着名科学家肖像,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他们的目光仿佛穿透时空,落在这位带来“月之秘宝”的后来者身上,带着审视,带着期待,也带着对未知的永恒好奇。
然而,当他真正跨过那道宽阔、沉重、由自适应智能合金打造的会议室大门时,饶是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眼前的景象还是如同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认知上,让他准备好的所有“小心告诫”瞬间飙升了几个等级的温度!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报告厅。这是一个足以容纳数千人的圆形剧场,其规模堪比远古时代的罗马竞技场,但内部的科技含量却如同置身于科幻电影的终极场景。
视线所及之处,密密麻麻的人头如同涌动的黑色波浪,从最前方的核心区域一直延伸到穹顶之下高耸入云的弧形阶梯。空气中弥漫着低频的交谈嗡鸣,如同巨兽沉睡时的鼻息。
而真正的震撼,来自穹顶。
那巨大的弧形穹顶完全被一片深邃、动态的星空影像所覆盖——
这不是简单的投影,而是实时联通的量子纠缠全息网。
地球上所有拥有顶尖太空探索和研究机构的国家,甚至包括极地科考站、深海实验室乃至国际空间站上临时搭建的观测点,其首席科学家或授权代表的超高清立体影像,此刻正以真人等高的尺寸“悬浮”在穹顶之上!
来自纽约、日内瓦、莫斯科、开普敦、悉尼、里约…一张张或严肃、或激动、或充满探究、或深怀警惕的面孔,跨越物理空间的阻隔,以最高规格的“出席”,共同注视着他即将踏入的中心舞台。
信息流如同实质的星河,在这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广阔空间中无声奔涌。
这不是一次会议,这分明是人类顶级智慧关于自身存在定位的一次全球颅内共振!
“林风先生,请!”
中科院现任院长,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陈知玄院士亲自迎到门口。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的亲自引路,让林风更是感到肩上重压千钧,连忙躬身谦让:
“老院长,这…实在不敢当。
我只是一个数据提供者…”
“年轻人,”
陈院士温和却不容置疑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深邃的目光似乎能洞察他内心的波澜,
“在今天这个地方,你手中的‘数据’,是开启新纪元大门的钥匙。我们所有人,都是见证者和探寻者。
站上去吧,历史的舞台已为你而开。”
林风深吸一口几乎被压缩的、混合着众人呼吸和电子设备微热的空气,一步一步走向那个位于巨碗中心的、被无数目光聚焦的讲台。脚下的感应地板随着他的步伐泛起涟漪般的微光。当他站定,抬头的瞬间,穹顶之上,数千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于一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巨大的压力让演讲台边缘冰冷的金属触感也显得格外清晰。
他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血液奔流的声音被这片寂静无形地放大。
报告会漫长如世纪。
接下来整整一周,报告厅成为了人类智识的熔炉。林风和月球静海基地深空探测项目组的核心成员们(包括以远程全息形式“在场”的关键技术人员),如同最精细的钟表匠,将他们在月球内部深处那个近乎亵渎神明的“简并态物质”发现的过程,拆解、重组、再拆解。
全息投影仪射出最锐利的光束,在中央空间构建出无比精细的模型:
那令人战栗的“月核”结构,其奇特的、违反常规强相互作用力的几何排布;
它内部逸散出的、携带特殊量子信息的异常引力涟漪数据流,被翻译成可视化的光谱图谱,如同不断搏动的奇异心脏;
星尘号探测器最后的残余记录画面被一遍遍回放,那恐怖的、撕裂物质基本结构的力量爆发瞬间——
粒子如同遭遇上帝橡皮擦一般被从三维存在上强行抹去,只留下纯粹的、狂暴的能量宣泄轨迹。
争论声在每一个休息间隙、甚至在报告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爆发。每一次暂停,场内和“穹顶之上”都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涡,操着不同语言、带着不同学术背景、乃至不同哲学立场的声音激烈地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