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星港“寰宇厅”巨大的环形观景窗外,地球静谧悬浮,蓝白相间的纹路如同生命的年轮。
厅内,气氛却如同弦上之箭。
全球顶尖媒体、受邀富豪、合作机构代表再次济济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高级香氛、电子设备散热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的复杂气息。
今天,是星港与星城这对“双生子”五周岁的生日庆典,也是向世界展示它们如何从图纸上的狂想,成长为有血有肉、脉动不息的生命体的时刻。
林风没有站在高台上,他漫步在环形大厅边缘,像一位即将向老友展示珍藏的匠人。
他一身剪裁利落的深色常服,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小小的、被摩挲得发亮的钛合金轴承——
那是“磐石”时代的印记,
也是他一路走来的锚点。
“各位,”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背景的微噪,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
“五年前,我们在这里点亮了星港的第一盏灯。
今天,是想和大家聊聊,
这五年,
星港和星城,
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什么真实的改变。”
“请看!”
他抬手,巨大的环形主屏亮起,是星城清晨的脉动。
一架银灰色的“星梭”轻盈地掠过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如同城市上空优雅的雨燕。
驾驶舱内,一位年轻的女白领对着后视镜整理了一下妆容,瞥了一眼导航屏上预估的“8分钟抵达公司”,嘴角微扬。
城市公园里,晨练的老人抬头,看着一架印着“天穹快送”标志的“货蚁”星梭稳稳悬停在一栋公寓楼顶层的专用停机坪,机械臂精准地将一个保温箱递入窗口。
楼内,一位母亲接过还冒着热气的早餐,对窗外挥手致谢。
刺耳的警报声响起!
一架涂着醒目红十字的“急救蜂”星梭撕裂城市上空,引擎发出高频嗡鸣,以不可思议的灵巧避开高楼,直扑市中心医院顶楼平台。
舱门开启瞬间,急救人员推着担架冲出,与地面团队无缝衔接。
“星城急救患者平均获救时间缩短至10分钟,生存率提升47%。”
一行字幕缓缓呈现。
林风的声音也随后适时响起:
“星梭不是冰冷的机器。
它是
缩短的通勤时间,
是送到家门口的热饭,
是悬在头顶的‘生命线’。
它让星城这座因航天而生的城市,
拥有了飞行的翅膀。
五年,
18万架星梭交付,
它们改变的不仅是距离,
更是生活的节奏和安全感。”
“林总!”
一位 CNN科技频道金发女记者举手,语速飞快,
“我是莎拉·琼斯。
星梭确实便捷,但低空交通网如此密集,噪音和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市民真的习惯头顶随时有‘飞车’吗?”
林风微笑,指向屏幕切换的画面:
星城新建的“蜂巢”交通枢纽公园。
绿树成荫,喷泉旁孩子们嬉戏,老人下棋,共享星梭租赁点安静融入背景。
“莎拉,看这里。”
林风声音沉稳,
“‘蜂巢’枢纽集成了全球最先进的主动降噪系统,
核心区噪音低于55分贝,
相当于轻声交谈。
在安全上,
星梭搭载星璇AI避障和多重冗余飞控,
事故率是传统直升机的千分之一。
至于你说的习惯……”
画面切到公园长椅上,一位老奶奶正悠闲地织毛衣,一架星梭从她头顶百米处无声滑过,她头都没抬。
“看,这就是星城人的日常。
安全、安静、高效,
当技术真正融入生活,
人们会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接受它。”
画面再次切换,镜头变得温暖而充满生活气息:
“蜂巢”枢纽站那巨大的垂直起降平台,无数星梭有序起降。
下方,不再是荒芜的戈壁,而是绿树成荫的公园。
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老人下棋,旁边就是共享星梭的租赁点。
一位刚下“星梭”的工程师,顺手在旁边的早餐车买了杯豆浆油条,步履匆匆却面带笑容。
夜幕降临,霓虹闪烁。
新疆大叔的烤肉摊烟雾缭绕,隔壁是贩卖“月球陨石”的文艺青年,再旁边是俄罗斯工程师开的格瓦斯小铺。
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围坐在小桌旁,举杯畅谈,背景是远处偶尔升空的火箭,在夜空中划出绚丽的轨迹。
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不是在画火箭,而是在用星港开放的数据库为工具,设计他们心中的“月球游乐场”。
一个金发小女孩兴奋地展示她的“月尘蹦床”设计图:
“老师!在月球上跳,可以飞好高好高!”
林风走到窗边,指着下方灯火璀璨、绿意盎然的城市轮廓:
“五年前,这里只有风沙和发射架。
现在,这里住着 320万人。
他们来自地球的各个区域,
有工程师、教师、厨师、艺术家……
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养育孩子。
星城不再是冰冷的‘航天城’,它是戈壁滩上长出的烟火人间,是无数人安放梦想的新家园。”
“林先生,我是《星城日报》的李明。”
一位戴眼镜的本地记者起身,语气关切,
“人口激增给星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住房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