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冬日的阳光透过“磐石”总装车间高耸的、镶嵌着光伏板的巨大天窗,斜斜地洒落,在崭新如镜的地面分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高级合成润滑油冷却后特有的淡香、激光焊接残留的臭氧气息,以及一种只有高度精密环境下才有的、近乎真空般的洁净感。
流水线上,一台台闪耀着金属本色的“磐石”底盘如同正在孕育的钢铁巨兽,在无声却高效的自动导引车(AGV)运送下,精准滑向各组装工位。
机械臂如林,带着冰冷的优雅舞蹈;高清摄像头阵列闪烁着幽光,如同监工的电子复眼。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流水线旁那些特殊的“工位”。
每一个关键质量控制节点旁,都设有一个带军绿色标识的独立工作台。
台上摆放的不是最新仪器,而是锉刀组、千分尺、杠杆百分表这些略显“古董”的精密量具。
驻守在这里的,无一例外是头发花白、穿着虽整洁却明显洗得发白的老工装的老工程师们。
他们或是曾经的八级钳工“大王”,或是经验丰富的探伤专家。
此刻,他们并非实际操作者,而是“精度与安全的活体守门人”。
一双双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变形的手,沉稳地拿着传统工具,在年轻工人用先进设备加工后的关键部件上,进行着最原始也最苛刻的复核。
手指摩挲过表面的纹理,耳朵贴近轴承倾听运转的微音,眼神锐利如鹰隼隼,在光照下捕捉着哪怕一丝细微的加工纹路偏差。
他们的动作沉稳、专注,带着一种近乎刻入骨髓的仪式感。
而这种场景,并非林氏独有。
“老张师傅,您再看一下这个主轴承座的同轴度?”
一个年轻的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员,恭敬地将一个刚下线的部件捧到一位戴着老花镜、袖口磨损却异常整洁的老师傅面前。
张师傅没说话,拿起心爱的“古董”千分尺,动作流畅地卡在各个关键位置,眉头微锁,细细感受着尺尖传递的触感。
良久,他点点头,用满是油污的拇指指了指仪表盘上星璇显示的合格数据旁边,一个不起眼的手写“张”字标记:
“嗯,准!
小刘的活儿,
越干越地道了!”
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欣慰。
这一幕,被一个守候在车间外围采访区、举着手机进行直播的年轻网络博主清晰地捕捉下来。
“家人们看到没有?这就是传说中的‘人机双重保险’!
这些老师傅的手和耳朵,比精密仪器还牛!
‘张’字标记,那就是免检金牌啊!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硬核工匠之星!”
直播间瞬间被弹幕刷屏:
“泪目!”、
“这才是真正的工业精神!”、
“我爸就是返聘的,昨天刚得了厂里的‘金扳手’奖杯!”
林氏在半年前的生死挣扎中点燃的“返聘火炬”,早已超越了企业自救的范畴,形成了一场席卷整个西部工业带的“老匠复兴潮”。
那些曾经在产业升级浪潮中被边缘化的老师傅们,带着一身被岁月磨砺得愈发珍贵的经验、那刻在骨头里的“安全精度执念”,重新被各个配套供应商、合作伙伴奉为上宾。他们返聘时收到的、远超行业标准的签字费和荣誉聘书照片在朋友圈刷屏;
他们手捧“金扳手”、“银卡尺”奖杯的合影成为企业官网最醒目的形象代言;
他们指导年轻工人用传统技艺校验精密仪器的短视频,播放量轻松破百万。
甚至有人以他们为原型,在城市广场竖起“传承·匠心”的大型雕塑。
一位年过七旬、被某轴承厂重金请回去当“镇厂总顾问”的老劳模接受采访时,老泪纵横:
“我以为我这把老骨头没用了,只能守着以前的老照片了。
是林氏,是林总,还有好多像我们这样的厂子,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知道,这双手,这点经验,还有用!
还能给国家造好东西!”
这朴实的肺腑之言,在年终经济论坛中被反复引用,成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经验融合”的最佳注解。
“磐石”的轰鸣声在总装车间渐渐远去。
穿过几道厚重得如同银行金库般的隔音防爆门,空气陡然变得清冽,带着一丝金属与未知复合材料结合的冰冷气息。
这里是林氏集团最核心的秘密——
深空装备部(DEP)。
与“磐石”车间的辉煌喧嚣不同,DEP实验区更像一个巨大的、充满未来感的洞穴。
巨大的真空模拟舱如同沉默的史前巨蛋矗立中央;
高耸的低温液氮管道缠绕着复杂的试验台;
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全息屏幕,正展示着由星璇生成的月面基地复杂结构应力分析模型,蓝色和红色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
林风就站在这片冰与火交织的领域中心。
他依旧是一身深灰色工装,只是袖口微卷,露出结实的小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没有看那些令人目眩的数据流,而是专注地凝视着眼前工作台上一个半米高的金属骨架模型——
那是老李团队刚完成试制的“月面基础建设平台”的核心传动组件原型。
它线条粗犷,结构看似笨重,却透着一股令人心安的、属于坦克底盘的坚固感。
深空装备部的负责人,老李新提拔的得力干将,前国家航天某重点型号总工周震,正指着模型上一个关键连接点:
“林总,按您‘军工级冗余再提三档’的要求,这里的强度系数我们做到了常规航天器标准的280%,但重量也增加了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