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林氏总部顶层。
落地窗外是钢筋水泥的丛林。
林风将那块布满裂纹的“星尘”装甲残片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钨合金深坑边缘的细微裂痕在阳光下如同蛛网,无声地嘲笑着他的第一次太空冲锋。
挫败感像冰冷的机油,渗入骨髓。但他没时间沉湎。
生存倒计时仍在跳动,秦明月冰冷的声音犹在耳畔:“太空的严酷远超地面战场。”
“星璇,”
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启动‘B计划’。把‘磐石’陆上堡垒生命维持系统的原始图纸调出来,所有版本,尤其是过滤单元的拆解图。”
“指令确认。”
星璇的蓝光在桌面上流淌,全息投影瞬间铺开,复杂的管路、罐体、传感器结构在空中旋转、拆分、重组。
这是林风从坦克战场维生系统脱胎而来的核心——原本设计用来在核生化污染战场上为乘员提供可呼吸的空气。
林风的目光鹰隼般锁定了其中一个核心部件:
主空气过滤罐。
它像个粗壮的金属筒,结构笨重却极其可靠。
“就是它。核心是双冗余循环过滤层,陶瓷基活性炭吸附单元打前阵,化学触媒层深度净化。
战场上的毒气、粉尘、生物气溶胶……这套系统都能啃下来。”
他指尖在虚空中划过。
“星璇,拆解它!核心逻辑保留,但目标环境置换:
太空。
关键约束:
体积缩小70%,
重量减轻60%,
能耗降低50%。
核心指标:氧气循环再生效率最大化,二氧化碳深度转化,微量有害气体(VOC)清除率99.999%。”
这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将坦克的心脏起搏器,塞进空间站的生命胶囊里。
星璇沉默片刻,蓝光剧烈闪烁:
“逻辑链重组……
目标冲突:可靠性冗余要求与体积/重量/能耗极限压缩……
解决方案推演中……
生成初步架构:舍弃传统串联模式,采用‘双螺旋并行-交叉反馈’设计……”
屏幕上,笨重的过滤罐结构被彻底打散重构。
两个细长的、螺旋缠绕的微型化过滤通道如同DNA双链般出现,巧妙地共享核心触媒区,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交换反馈回路。
体积预估:缩小68%。
“结构可行。”
林风眼中爆出精光,“材料呢?
罐体!
战场版本用的是高强度合金钢,死重!
换成……
航天级钛铝合金!
过滤层基质,用我们给‘磐石’开发的纳米级蜂窝陶瓷!
活性炭颗粒换成我们最新研发的石墨烯基分子筛!
触媒……
用铂铑合金纳米颗粒,但载体必须优化!”
“材料组合优化完成。
模拟计算……
新型石墨烯分子筛对CO2的吸附容量提升300%,脱附能耗降低40%。
铂铑合金纳米触媒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反应效率下降问题……
解决方案……
载体结构引入微涡流设计,增强局部物质传递
……”
时间在疯狂的计算、材料清单的拉取、供应商的咆哮和实验室里的焊接火花中飞逝。
林风像回到了装甲测试场,化身精密而狂暴的机器,每一个指令都带着倒计时的硝烟味。
终于,在星璇近乎极限的优化下。
第一台原型机在巨大的代价和争议中诞生了——
一个比家用暖水瓶略粗、闪耀着钛合金冷光的金属柱体,内部是肉眼无法窥探的精密“双螺旋”世界。
“命名:双生回环(TwinLoop)。”
林风抚摸着冰冷的罐体,如同抚摸一把刚出膛的枪。
“送去CASC材料研究所。
……最高加密级别。”
CASC材料研究所,极限环控测试舱区。
空气冰冷,带着淡淡的臭氧味。
巨大的舱体如同钢铁巨兽的胃囊,连接着密密麻麻的管线。
秦明月站在主控台前,雪白的实验服纤尘不染。
她身后站着几位表情严肃的CASC工程师,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眉头紧锁,盯着监控屏上的数据流。
“秦工,林氏送来的这东西……
结构太怪了。
双螺旋并行?
交叉反馈?
闻所未闻。”
老专家指着屏幕上的三维结构透视图,“这能比我们迭代了几代的串联系统强?”
“实验数据会说话,王工。”
秦明月声音清冷,目光没离开主控屏,
“加载测试程序:
极限混合污染气体模拟。
浓度:CO2 5%,VOC峰值(含甲醛、苯系物、氨等)达安全阈值100倍。”
指令输入。刺耳的抽气泵声响起,模拟舱内空气成分曲线瞬间飙红!刺鼻的气味仿佛要穿透厚重的舱壁。
嗡……
“双生回环”被激活。内部两个螺旋通道的指示灯亮起幽蓝的光。没有剧烈的震动,没有刺耳的噪音,只有能量流动的细微嗡鸣透过传感器传来。
主控屏上,实时数据瀑布般刷新:
CO2浓度:4.9%→ 3.2%→ 1.7%→ 0.8%……
甲醛浓度:超标100倍→ 60倍→ 20倍→ 0.05ppm……
苯系物浓度:……→未检出!
下降曲线如同断崖跳水,平滑而迅猛!
“这……不可能!”
王工猛地凑近屏幕,眼镜几乎贴上去,
“清除速度是我们的‘清风-IV’系统的……
5倍?!
CO2转化率……
8倍?!
这效率……
这能耗……”
他看着旁边代表“双生回环”能耗的绿色曲线,几乎贴着基线运行,惊得说不出话。
秦明月眼中也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高效得近乎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