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最新章节。
			     【方歌】大防风疗寒邪伤,附骨疽肿色如常,参术黄芪牛膝仲,四物羌甘附子姜。
 万灵丹(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内托羌活汤(见臀部“上马痈”相关内容)
 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五积散(见内痈部“肾痈”相关内容)
 股阴疽
 股阴疽发生在大腿内侧,靠近阴囊的一侧,表现为坚硬肿胀且疼痛,多由七情失调、忧思愤郁引发,溃破后病程缠绵,难以痊愈。
 【注释】这种病症另一个名字叫赤施,发生在大腿内侧合缝下方,靠近阴囊的一侧,因偏于厥阴经部位,所以称为大股。局部坚硬,弥漫性肿胀,麻木疼痛,由七情失调、忧思愤郁凝结而成。因为位于阴经部位,起病、生长、溃脓都比较迟缓,溃破后尤其缠绵难愈,能够成功收敛的情况很少。初起时与附骨疽的治疗方法相同,肿胀和溃破后的处理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方法进行。
 横痃疽、阴疽
 横痃疽生于左侧,阴疽生于右侧,都在大腿内侧合缝的折纹之间,表现为肿胀坚硬且疼痛,疼痛会牵连睾丸,形状像蛤蜊一样长,多由三阴经受七情郁滞凝结而成。
 【注释】这两种病症都生长在大腿内侧合缝的折纹之间,左侧的是横痃疽,右侧的是阴疽,属于三阴经的病症,由七情郁滞凝结而形成。局部弥漫性肿胀,质地坚硬,时常疼痛,严重时疼痛牵连睾丸,向上波及少腹部,形状长如蛤蜊。经过一两个月才能溃破,可见脓液位置很深,溃破后如果脓液稠厚还能痊愈,若流出败浆则最难收口,时间久了必定形成漏管。初起时的治疗与附骨疽相同,溃破后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方法处理。如果脓水淋沥不尽,时间久了生出虫子,形状类似蛔虫,这也是脓液深陷、郁积日久所化生的,属于逆证。
 伏兔疽
 伏兔穴所在的部位忌讳生疽,一旦生疽,局部肿胀坚硬,不适宜用针灸治疗,会出现疼痛彻心、寒热发作的症状,多由胃火毒滞引发,溃破后难以医治。
 【注释】医经上说:伏兔穴部位不宜生疮。伏兔是胃经的穴位,在膝盖上方六寸的正中间,用力时会出现手掌大小的一块高起肌肉处,这个部位禁止使用针灸。初起时,寒热交替发作,疼痛剧烈彻心,由胃火毒滞而形成。溃破后最难收敛愈合。初起时的治疗与附骨疽相同,溃破后按照溃疡门的方法处理。
 股阳疽、环跳疽
 股阳疽生长在大腿外侧,毒邪内结于骨节,局部皮肤颜色不变;环跳疽则表现为肿胀,腿部难以伸展,这两种病症都是由风、湿、寒邪凝结而成。
 【注释】股阳疽生于大腿外侧、胯尖之后,其毒邪内结于骨节,脓液深达骨骼,所以局部弥漫性肿胀而皮肤颜色不变。环跳疽生于胯骨节间的环跳穴,因此腰部难以屈伸,局部漫肿并隐隐作痛。这两种病症都由风、湿、寒邪凝结而形成。
 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病症。初起时适宜服用黄狗下颏方,再针刺委中穴放出黑血,腿部就能转动。如果漫肿且疼痛剧烈,都适宜服用内托黄芪汤;疼痛而筋脉痉挛的,用万灵丹发汗;疼痛停止后改服神应养真丹。遍身游走性疼痛,两脚面肿胀的,也用万灵丹发汗;疼痛停止后适宜服用大防风汤,加倍使用人参、白术、当归、黄芪等药以宣散消解。如果时时跳痛,将要溃破,适宜服用托里透脓汤;溃破后脓液清稀的,适宜用十全大补汤加牛膝,外用豆豉饼艾灸。疮口紫暗塌陷的,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服用,外用附子饼艾灸。食欲差的,是脾胃虚弱,各种虚证都与脾胃相关,适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减去砂仁加当归服用。等到胃口好转,仍服用十全大补汤。溃破后反而疼痛的,是气血虚弱,治疗应着重补益。自始至终的外治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方法处理。但环跳疽溃破后,多会留下腿脚不便的后遗症。
 黄狗下颏方
 将黄狗下颏(连舌、皮毛)处理后入罐,盐泥封固,铁盏盖口,煅烧一炷香时长,至烟清即止,需存性成炭黑色,若呈白色则失效,研为极细末;与豌豆粉、白蔹末按等分混合均匀。每次取五钱,用温黄酒空心调服,外用时以香油调药末敷于患处。服药后,以出臭汗及熟睡为药效显现之兆。
 【方歌】黄狗下颏连舌皮,入罐泥封火煅宜,豌豆粉研加白蔹,酒调臀腿疽尽医。
 内托黄芪汤
 大防风汤(俱见“附骨疽”相关内容)
 万灵丹(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神应养真丹(见头部“游风”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
 香砂六君子汤(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附子饼(见首卷“灸法”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