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最新章节。
暴雨停了七天,山间的雾却还没散。
南方群山深处的云溪教学点,像一枚被遗忘在绿绒布上的纽扣。
泥墙斑驳,屋顶漏过雨,黑板边缘爬着青苔,可教室中央那口新换的铜锅正咕嘟咕嘟冒着细泡,糖香混着柴火味,在冷空气中织出一层薄纱般的暖意。
“泪酿糖”上市第九日,第一起异常报告就从这里传来。
起初只是校长的一句随口反馈:“孩子们吃了糖,都说心里发热。”
但第二天,三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流泪,脱口说出从未对人讲过的秘密——一个说母亲走失那晚他躲在床底没敢哭;一个承认偷拿了同学的铅笔,藏了整整三年;还有一个,轻声说了句“爸爸打我”,然后整个人瘫坐在地,嚎啕大哭。
消息传到陆氏总部时,陆寒正在查看最新一批温感批次的质检数据。
他盯着屏幕上那串恒定的38.5℃,指尖微微一顿。
人体体温。
不是巧合。
他当即下令暂停全国高寒地区配送,亲自带队赶赴云溪。
山路崎岖,越野车颠簸得如同海上孤舟。
车窗外是连绵不断的雾墙,车内沉默如铁。
只有副驾上萌萌的小手贴着玻璃,喃喃道:“爸爸,妈妈说过,冷的地方话会冻住,要用暖糖解封。”
陆寒侧目,眉心微拧:“你妈什么时候跟你说这些?”
“梦里。”萌萌转过头,眼睛亮得不像孩子,“她说,有人一直没把话说完,所以糖才会自己发热。”
陆寒喉结动了动,没再问。
抵达教学点已是午后。
教室里冷得能呵出白气——供暖系统故障,室内恒温仅12℃。
可讲台上那一盘刚拆封的“泪酿·冬语”糖块,表面温度计显示:38.5℃,分毫不差。
更诡异的是,每当有孩子含糖说话,糖体竟会轻微震动,频率与声带波动完全同步,仿佛在“听”。
陆寒蹲下身,拿起一颗糖对着光看。
晶莹剔透的琥珀色里,似有细密星点缓缓流转,像被封存的呼吸。
“它听得见。”萌萌忽然伸手摸了摸铜锅壁,脸颊贴上去,“妈妈说,要说给糖听的话,得慢慢说,不然它跟不上。”
陆寒心头一震。
当晚,他调取全部生产记录,发现这批糖正是使用了首锅“蓝焰”余料复炼而成——那场火焰腾起三尺、空中回荡童谣的那一锅。
而配方中唯一未解析的天然矿物微囊,来自苏悦早年一篇未发表的论文草稿《情绪共振材料初探》。
他立刻联系程远。
实验室灯光通明。
显微镜下,糖体内部结构呈现出蜂巢状嵌套微囊,每一粒都具备压电效应,能将声波转化为热能,其分子排列方式与苏悦手稿中的理论模型吻合度高达97.6%。
“这不是食品。”程远摘下眼镜,声音发涩,“这是……记忆载体。”
他试图逆向提取技术,建立可复制的能量转化模型。
可就在他即将完成建模时,实验记录本被人用蜡笔涂满——一页页全是同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捂着嘴,头顶气泡写着:“她说秘密藏在糖里,不是实验室里。”
是萌萌。
程远看着那些稚嫩笔触,忽然笑了,又忽然红了眼。
第二天,他递交辞呈,转而启动“温语计划”——在全国三百座心声亭座椅中嵌入同源材料,让每一个倾诉者坐下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回应式温热”。
试点首日,一名自闭十年的少年坐下一分钟后,突然伏椅痛哭:“椅子……好像抱了我一下。”
消息传来时,苏怜正在主持首届“默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
考场设在旧礼堂,三十名考生面对同一道题:空白试卷,一盒温感糖,十分钟“无声授课”。
多数人手足无措,有的写板书,有的比手势,甚至有人试图用投影仪播放PPT。
只有一名年轻女教师,默默拆开糖纸,将糖放入口中,闭目静坐三分钟。
然后她起身,用指尖蘸取融化的糖丝,在黑板上缓缓编织出一行动态诗行:
云不说话
风替它走路
你不说
我替你甜
字迹如呼吸般起伏,糖丝随心跳微微颤动。
监考官查验糖体,重量减少恰好对应她闭目期间的心率加速曲线——能量消耗完全匹配情绪波动峰值。
苏怜走上前,亲手为她戴上认证徽章:“真正的倾听,是从心到糖的距离。”
这句话当晚就被刻上了基金会新碑文。
而陆寒站在教学点外的山坡上,望着教室里那口日夜不熄的铜锅,心中某种沉睡的东西正在苏醒。
原来她早就算到了一切。
用眼泪熬糖,用记忆升温,用沉默传递语言——她不是在做慈善,是在建造一座桥,连接所有不敢说出口的爱。
手机震动,工程队发来秦岭古道勘探图。
“沿途发现一处废弃邮局遗址,建筑结构与萌萌梦境描述高度一致,地基下疑似有密闭空间。”
陆寒低头看向熟睡在怀里的萌萌,小脸还带着笑,嘴里含着半颗未化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