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最新章节。
“柱子来了?”李老师冲他招手,“快上车,孙厂长说路上再给咱们讲讲车间的具体情况。”
何雨柱把自行车锁在招待所门口的栏杆上,拎着布包上了吉普车。车座是人造革的,硬邦邦的硌得慌,他往屁股底下垫了块手帕,这才舒坦些。旁边的王老师却一脸新奇,时不时摸一摸车窗上的把手,嘴里念叨着:“这辈子还是头回坐小汽车。”
李老师笑着打趣:“等咱们把机床修好了,让孙厂长再派这车送咱们回来。”
孙胜利坐在副驾驶,闻言回头笑:“没问题!别说送,就是天天让这车给你们当专车都行。”他从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我给几位说说车间的情况——一车间那台C620车床,是三年前从远东机床厂淘来的,当时看着挺新,运转起来也顺,谁知道……”
车窗外的景象渐渐从校园的绿树红墙变成了工厂区的烟囱厂房,夕阳把烟囱里冒出的烟染成了金红色,像一条条飘带缠在天际。何雨柱望着窗外,忽然想起早上出门时,院里的易中海正蹲在墙根下擦机床零件——想来,轧钢厂停工的事,院里的工人们早就知道了。
“孙厂长,厂里的八级工,没试着修过?”何雨柱忽然问。
孙胜利叹了口气:“试了。就一车间的老杨,八级车工,拿着锉刀琢磨了三天,愣是没敢下手。他说这主轴的公差要求到0.005毫米,咱们厂里的设备根本达不到这精度,瞎修只会越修越糟。”
何雨柱点点头。他知道老杨是谁——上回在厂里食堂碰到过,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据说一手锉刀活能把铁板锉成镜面。连他都没把握,足见这机床的问题有多棘手。
吉普车拐进轧钢厂大门时,夕阳正往厂房后面沉。往日这个点,门口早该挤满了骑着自行车下班的工人,车铃铛声能吵翻天,今天却冷冷清清的,只有两个门卫抱着枪站在门岗里,见是孙胜利的车,只是敬了个礼就放行了。
“这几天都这样。”孙胜利看出了他们的诧异,解释道,“机床一停,大部分工人都放了假,就留下几个技术员和保全工守着车间。”他指着远处一栋亮着灯的厂房,“那就是一车间,咱们先去看那台C620车床。”
车在车间门口停下,刚推开车门,一股混合着机油、铁锈和冷却水的味道就涌了过来。车间里亮着几盏昏黄的白炽灯,光线透过布满油污的玻璃,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十几台机床整齐地排列着,黑沉沉的像一群蛰伏的巨兽,只有那台C620车床周围围着几个工人,正拿着手电筒照来照去。
“孙厂长!”一个穿蓝色工装的老师傅迎上来,手里还攥着个扳手,“您可回来了,这主轴我们又量了一遍,还是没找出毛病。”
孙胜利拍了拍他的肩膀:“老杨,给你介绍下,这是清华大学的李老师、王老师,还有何同志。他们来帮咱们修机床。”
老杨抬眼打量着何雨柱,见他年轻,眼里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客客气气地握了握手:“何同志好,我是一车间的保全工杨德山。”
“杨师傅好。”何雨柱回握过去,指尖触到对方掌心厚厚的老茧,“能带我看看那台车床吗?”
“哎,这边请。”老杨领着他们往车间深处走,脚步在空旷的车间里敲出“咚咚”的回响。他指着那台C620车床,语气里满是可惜,“你看这主轴,断得干干净净,就像被人用锯子锯过似的。我们拆下来看了,断口处全是细小的裂纹,像是……像是被什么东西硬生生拽断的。”
何雨柱俯下身,借着灯光仔细看那断轴。断口处果然布满了蛛网状的细纹,这是典型的疲劳断裂特征。他从包里掏出放大镜,凑近了观察:“断口的疲劳源在靠近轴肩的地方,这里有个0.2毫米的倒角误差。”
李老师也凑过来,用手电筒照着断口:“倒角误差?会不会是装配的时候没装到位?”
“有可能,但不全是。”何雨柱直起身,指着车床的进给箱,“你们看,进给箱的齿轮啮合间隙超标了,这会导致主轴承受额外的径向力。再加上主轴材料本身强度不够,长期这么运转,不断才怪。”
王老师蹲在地上,翻看那堆拆下来的零件:“那其他机床呢?也是这个问题?”
“二车间的镗床更邪乎。”老杨接过话头,“导轨上全是条状的磨损,像是被什么硬东西刮过,我们换了三次润滑油,还是没用。”
何雨柱点点头,心里渐渐有了数。这些机床的问题,看似零散,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源头——要么是材料不达标,要么是装配精度差,更有可能,是这两者兼而有之。那些外国人把淘汰的废品换个壳子卖给中国,不光是为了赚钱,怕是还藏着更阴的心思——让你用着不顺手,修又修不好,最后还得乖乖求着他们买新设备。
“孙厂长,”何雨柱直起身,目光扫过那些黑沉沉的机床,“麻烦让人把所有出问题的零件都集中到一起,今晚我们先测材料成分和几何精度。明天一早,咱们开个会,定修复方案。”
孙胜利赶紧应着:“我这就安排!小周,你带何同志他们去取工具,再把零件都搬到检验台那边。”他看着何雨柱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年轻人单薄的肩膀上,仿佛扛着比机床更重的东西。
何雨柱弯腰拎起那箱千分尺,金属的冰凉透过木箱传过来。他想起孙教授刚才说的话——“有些路,总得有人走”。是啊,从外国买设备固然省事,可人家掐着你的脖子要价,耽误你的工期,这种日子难道要一直过下去?
他抬头望向窗外,月亮已经爬上厂房的屋顶,清辉洒在布满油污的玻璃上,竟透着点清亮。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鸣笛声,悠长而深远,像是在催促着什么。
“李老师,王老师,咱们开始吧。”何雨柱打开工具箱,取出那把锃亮的千分尺,在灯光下校准着零位,“争取早点弄完,让这些机床重新转起来。”
李老师和王老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笃定。他们拿起工具,围向那堆散落的零件。白炽灯的光晕里,三个身影弯腰忙碌着,影子被拉得很长,落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却透着股滚烫的劲。
有些路,难走,却非走不可。就像此刻,他们握着精密的量具,一点点丈量着零件的误差,也一点点,朝着“自己造机床”的路,往前挪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