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东北谢文东》最新章节。
张彩霞疑惑地拿起那颗东西,放在嘴里嚼了嚼,一股清甜的香味在舌尖散开,比白面还要细腻香甜。她眼睛一亮:“这是?”
“新米。”谢文东笑了,“今天小周煮了点试验田的新米,给了我几颗。你尝尝,是不是比白面还香?等明年咱们多种几亩,给你和建国顿顿做白米饭吃,让你也享享福。”
张彩霞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她扑进谢文东的怀里,哽咽着说:“我不要什么福,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咱们一家人好好的,就够了。”
谢文东紧紧抱着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轻声说:“放心吧,我没事。等水稻种成了,咱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夜里,两人躺在床上,谢文东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了当年在黑风岭当绺子的时候,那时候他以为,这辈子就是打家劫舍,过一天算一天。直到遇到张彩霞,遇到八路军,他才知道,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可以为了更多的人。他想起当年和鬼子打仗,弟兄们一个个倒下,临死前还喊着“守住黑风岭,守住乡亲们”,那时候他就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现在,种水稻就是一个机会,他必须抓住。
几天后,水渠挖通了。当山泉水顺着水渠流进田里,干涸的土地被浸湿,泛起一层细密的水光时,谢文东和小周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谢文东蹲在田埂上,伸手捧起一捧泥水,看着水珠从指缝间滴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接下来就是育苗。小周在田里搭了个育苗棚,用塑料布盖着,保温保湿。张彩霞发动村里的妇女们,一起来帮忙选种、浸种、播种。女人们一开始还有点犹豫,怕帮倒忙,但看到张彩霞那么认真,也都跟着动起手来。
选种的时候,张彩霞教大家挑那些饱满、没有病虫害的稻种,一个个仔细地筛选着,像是在挑选珍宝。浸种的时候,要控制水温,每天还要换水,女人们轮流守在育苗棚里,不敢有半点马虎。
这天早上,张彩霞像往常一样去育苗棚查看,刚掀开塑料布,就惊喜地叫了起来:“东子!周同志!你们快来看看!”
谢文东和小周连忙跑过去,顺着张彩霞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育苗床上,一颗颗嫩绿的小芽破土而出,顶着细小的种壳,像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探出头来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阳光透过塑料布照在嫩芽上,泛着晶莹的光泽,让人看着心里就欢喜。
谢文东蹲在育苗床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嫩芽的叶片,那柔软的触感让他心里一阵悸动。他转头看着张彩霞,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这玩意儿比打鬼子还得细心。打鬼子靠的是猛劲,这育苗,得靠耐心。”
张彩霞看着他眼里的笑意,也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嘛。你看这小苗,多嫩啊,可得好好照顾。”
小周也激动得不行,他看着那些嫩芽,对谢文东说:“谢同志,太好了!育苗成功了!接下来就是插秧了,只要插完秧,好好管理,秋收肯定能有好收成!”
插秧那天,村里不少人都来看热闹。刘老栓也来了,他站在田埂上,看着谢文东和小周在水田里弯腰插秧,动作虽然生疏,却很认真。王二狗也来了,嘴里叼着根草,吊儿郎当地看着,嘴里还念叨着:“这么细的苗,插在泥里能活吗?我看悬。”
谢文东没理会他,只是专注地插着秧。水田里的泥很深,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膝盖,拔出来都费劲。谢文东弯着腰,一手拿着稻苗,一手往泥里插,动作越来越熟练。太阳越来越毒,晒得他头晕眼花,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水田里,溅起细小的水花。
张彩霞怕他累着,送水过来的时候,硬拉着他歇会儿。谢文东直起腰,捶了捶酸痛的腰,看着田里插好的稻苗,整整齐齐的,像一片绿色的地毯,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东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张彩霞递给他一块毛巾,让他擦汗。
“没事,再插一会儿,争取今天插完。”谢文东接过毛巾,擦了擦脸,又弯腰继续插秧。
旁边的村民们看着谢文东这么拼命,心里也渐渐动摇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说谢文东是个实在人,要是真能种成水稻,也是为村里办了件好事。有人甚至开始打听,明年能不能也跟着种水稻。
时间一天天过去,稻苗渐渐长高,从嫩绿变成了深绿,在风里轻轻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谢文东每天都会去田里查看,浇水、施肥、除虫,样样都做得一丝不苟。张彩霞也经常跟着他去田里,帮他递水、递工具,两人在田埂上并肩走着,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这天,谢文东在田里除虫,忽然听到有人喊他。他抬头一看,是刘老栓,手里提着个篮子,快步走了过来。
“东子,歇会儿,吃点东西。”刘老栓把篮子递给他,里面装着几个窝窝头和一碟咸菜。
谢文东愣了一下,接过篮子:“老栓叔,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这水稻长得咋样。”刘老栓蹲在田埂上,看着田里的稻苗,点了点头,“长得不错,比我想象中好多了。看来你这小子,还真有点本事。”
谢文东笑了笑:“都是周同志教得好。老栓叔,你要是感兴趣,明年也可以种几亩,我教你。”
刘老栓叹了口气:“唉,之前是我老糊涂了,不该怀疑你。要是真能亩产超千斤,明年我肯定种。”
两人正说着话,王二狗也晃了过来,他看着田里的稻苗,撇了撇嘴:“长得是不错,可能不能结稻穗还不一定呢。别到时候光长苗不结穗,白忙活一场。”
谢文东没理他,只是拿起一个窝窝头,大口吃了起来。他知道,说再多都没用,等秋收的时候,用事实说话最有力。
转眼就到了秋收的季节。1952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年更热闹。黑风岭村的晒谷场上,挤满了村民,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看着谢文东和小周收割水稻。
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秆,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金光。谢文东挥舞着镰刀,割下一束束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张彩霞和妇女们则在一旁帮忙捆稻穗、脱粒,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脱粒机轰隆隆地响着,金黄的稻粒从机器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堆成了一座小山。小周拿着个麻袋,装了满满一袋稻粒,放在秤上称重。
“大家快看!”小周激动地大喊,“这一袋稻粒,足足有一百五十斤!这两亩地,保守估计能收两千斤!”
“什么?两千斤?”
“我的天呐,两亩地收两千斤,那亩产就是一千斤啊!”
“比玉米高太多了!这水稻真是个好东西!”
村民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刘老栓激动得手都抖了,他快步走到稻堆前,抓起一把稻粒,放在手里掂量着,嘴里念叨着:“一千斤,真的是一千斤!东子,你可真是为咱村立了大功啊!”
王二狗站在人群后面,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有惊讶,有嫉妒,还有点尴尬。他没想到,谢文东真的把水稻种成了,而且收成这么好。他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只能悻悻地转身走了。
晒谷场上,村民们围着金灿灿的稻穗,欢呼雀跃。有人拉着谢文东的手,不停地道谢;有人问他明年能不能教自己种水稻;还有人已经开始盘算,明年要把自家的几亩旱地改成水田。
谢文东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转头看向张彩霞,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充满了幸福。他想起了当年在山上的艰难岁月,想起了和鬼子浴血奋战的日子,想起了和张彩霞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他知道,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晚上,谢文东家的院子里,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香喷喷的白米饭,有炒鸡蛋,还有炖猪肉——这是家里最丰盛的一顿饭。谢文东、张彩霞、小周、村长李老根、刘老栓等人围坐在一起,庆祝丰收。
“来,东子,我敬你一杯!”李老根端起酒杯,眼里满是敬佩,“你为咱黑风岭村办了件大好事,以后大伙儿的日子肯定能越来越好!”
“是啊东子,谢谢你!”刘老栓也端起酒杯,“之前是我不对,不该怀疑你,你可别往心里去。明年我肯定种水稻,你可得教我。”
谢文东端起酒杯,和大家一一碰杯:“大家客气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多亏了周同志教技术,多亏了彩霞和妇女们帮忙,也多亏了大伙儿的支持。明年咱们一起种水稻,让黑风岭村的每个人都能吃上白米饭!”
众人纷纷点头,举杯痛饮。张彩霞看着谢文东,眼里满是温柔。她给谢文东夹了一筷子肉,轻声说:“多吃点,这段时间你辛苦了。”
谢文东握住她的手,笑了笑:“不辛苦,只要能让你和孩子,还有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再辛苦我也愿意。”
饭桌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憧憬着明年的美好生活。小周说,明年要在村里推广水稻种植,争取让全村都种上水稻;李老根说,要组织村民们修水渠、整水田,做好准备工作;刘老栓说,要把自家的几亩旱地都改成水田,好好跟着谢文东学习种植技术。
夜深了,客人们都走了。谢文东和张彩霞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格外平静。张彩霞靠在谢文东的肩膀上,轻声说:“东子,你看,咱们真的做到了。”
“嗯。”谢文东应着,伸手搂住她的肩膀,“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张彩霞忽然说:“东子,村里这么多人都想种水稻,明年肯定要种很多亩。可是,咱村的山泉水够不够用啊?要是水源不够,肯定会有矛盾的。”
谢文东的心猛地一沉。他之前只想着推广水稻种植,让大伙儿多打粮食,却没想过水源的问题。黑风岭村的山泉水虽然不少,但要是全村都种水稻,用水量肯定会大增,到时候水源分配肯定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是啊,水稻种植是成功了,可推广到全村,真的那么容易吗?水源分配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会不会因为争水,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
夜色渐浓,北风又开始呼啸起来,吹得院子里的树叶沙沙作响。谢文东的心里,也像是被风吹起了波澜,充满了担忧和疑惑。
水稻种植真的能顺利在全村推广吗?一场关于水源的纷争,会不会悄然爆发,打破黑风岭村刚刚迎来的平静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