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霓虹年代》最新章节。
“这是……”苏曼青接过一包,看见上面用钢笔写着“苏工亲启”。
秦雪梅点点头,声音放得很轻:
“你父亲临终前托人送来的,说当年在酒泉基地,他总把伊面调料包攒起来,留给加班的同事蘸馒头吃。”
话音未落,苏曼青突然惊呼:
“调料包夹层里有东西!”
在显微镜下,调料包铝箔夹层里的粉末闪烁着金属光泽。
“光谱分析显示是高纯度钨矿粉。”秦雪梅的指尖在屏幕上停顿了一下,“1964年,你父亲作为地质队员,在大西北找到的钨矿正是制造火箭喷嘴的关键材料,后来他怕样本被破坏,就偷偷藏在伊面调料包里。”
苏曼青的手忽然抖了一下,显微镜下的粉末仿佛变成了父亲当年的脚印。她想起小时候总闻见父亲衣服上的酱油味,现在才明白那是藏矿粉的掩护。
“这些钨矿粉跟着三鲜伊面的配方一起,在实验室锁了五十年。”秦雪梅关掉显微镜,递给她一张泛黄的便签,“这是你父亲写的:‘等我们的飞船能煮伊面了,就把这包星星撒进太空。’”
某天例行检查时,林晓芸突然发现秦雪梅的粮票戒指不见了。
“别慌,”秦雪梅指着舷窗外,只见一颗微型卫星正缓缓掠过,卫星表面刻着放大版的粮票图案,“陆总说,要让这枚戒指成为‘太空通行证’,所有用粮票编号注册的航天爱好者,都能通过它向天宫号发送祝福。”
与此同时,苏曼青正在食品加工舱忙碌。她把父亲藏的钨矿粉融入新型合金,做成了微型伊面形状的纪念章:
“等回到地球,要把这些‘太空三鲜伊面’送给当年参与钨矿勘探的爷爷们。”
林晓芸凑过去一看,只见纪念章的“面条”上还刻着小字:
“1964-2003从调料包到卫星,中国人的航天梦永远有滋有味。”
地球那边,NASA的航天专家约翰逊正对着显微镜愁眉不展。
“最新情报显示,中国空间站人员佩戴的戒指内圈刻着‘的确良防静电配方’,”他推了推眼镜,对助手说,“立刻分析这个配方,说不定是某种新型太空武器的代码。”
助手苦着脸翻资料:
“博士,‘的确良’好像是种化纤布料……”
约翰逊猛地一拍桌子:
“化纤布料能防静电?这明显是掩饰!你看这刻字的笔画,分明暗含量子通讯频率!”
就在这时,他的邮箱收到一封来自天宫号的邮件,附件是段视频:林晓芸戴着粮票戒指,正在演示如何用的确良布料擦拭精密仪器,旁边的秦雪梅无奈地说:
“这真的只是纺织术语……”
约翰逊盯着视频看了十分钟,突然一拍大腿:
“我明白了!这是文化隐喻!的确良代表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匮乏,防静电象征突破技术封锁,配方则是航天精神的密码!”
他越说越激动,立刻提笔写下论文《从粮票戒指看中国航天的符号学战略》,结果发表当天就收到了中国航天官方账号的回复:
“配图建议用三鲜伊面,毕竟我们的太空厨房更擅长煮面。”
太空站运行满一千天那天,地面控制中心传来好消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粮票星”。
秦雪梅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时,林晓芸正用纳米技术在粮票芯片上雕刻图案:
“看!我把太爷爷的血染粮票刻上去了,旁边还有三鲜伊面的太空版包装。”
苏曼青突然指着舷窗:
“你们看那片云!像不像一锅正在煮的伊面?”
只见地球大气层中,一片卷云正缓缓流动,云丝缠绕的形状酷似螺旋状的太空面条。
秦雪梅拿出通讯器,对准云景拍了张照,附言:
“陆总,地球今天请我们吃‘云吞伊面’,记得让食堂下次煮面时多放青菜。”
在天宫号的纪念品陈列柜里,有个特殊的邮箱,上面贴着一张画:胖龙举着粮票通行证,旁边是碗飘着热气的三鲜伊面。
邮箱里最下面的一封信,是林晓芸太爷爷当年没寄出的家书,信纸边缘还留着干涸的血渍,上面写着:
“等天下太平,咱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我要攒一罐子粮票,换张去星星上的船票。”
而在邮箱的最上层,躺着一包崭新的太空三鲜伊面,包装上印着最新的通讯代码——“2003-06”,代表着天宫号与地球的第两千零二十五次通讯。
苏曼青在包装背面写了句话:
“太爷爷们,这碗面我们替你们在太空煮了,汤里有钨矿粉磨的星星,有粮票熔的月光,还有所有中国人从温饱走向星海的烟火气。”
此刻,粮票芯片在舱壁上投下柔和的光,那些曾经丈量过温饱的纹路,如今正化作导航代码,指引着天宫号穿越星辰。
而在地球的某个小学里,那个捏橡皮泥火箭的小朋友收到了回信,信封上盖着特殊的邮戳——左边是粮票形状的飞船,右边是碗冒着热气的伊面,碗沿上飘着句悄悄话:
“小朋友,你的太空船票,就藏在每一碗认真吃完的面条里。”
这封信不仅承载着梦想与希望,也象征着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