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最新章节。
秦靖之的灵柩停在汴京城外的忠烈祠时,汴河的水都像是哭哑了嗓子,连带着满城的苏花都蔫头耷脑的,没了往日的精气神。苏云卿穿着一身素白的孝服,跪在灵前,手里攥着半块烤焦的肉干——那是秦靖之出征前,她塞给他的,回来时就剩这么个边角,上面还沾着燕云十六州的沙粒。
“将军,您倒是醒醒啊!”陆风跪在旁边,哭得像个孩子,铠甲上的血迹还没洗干净,那是昨天跟蒙古骑兵厮杀时溅上的,“您还没看着咱们把蒙古人赶回老家,还没喝上苏姑娘新酿的苏花酒,怎么就走了呢?”
耶律大石站在灵柩旁,手里拿着一把契丹弯刀,那是当年秦靖之帮他夺回契丹旧地时,他送给秦靖之的,如今又送了回来。他红着眼眶,声音沙哑:“秦兄弟,你放心,只要我耶律大石还有一口气,就绝不会让蒙古人欺负大宋的百姓,绝不会让你的心血白费!”
宋宁宗赵扩也亲自来了,他穿着一身素色龙袍,走到灵前,深深鞠了三躬:“秦将军,是朕无能,让你操劳半生,没能给你一个太平天下。朕向你保证,以后一定勤政爱民,跟蒙古人拼到底,为你,为大宋的百姓,争一口气!”
灵堂外,百姓们排着长队,手里拿着香烛和纸钱,一个个哭得撕心裂肺。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到灵前,从怀里掏出一个破布包,里面是一块啃得干干净净的骨头——那是当年金兵破城时,他儿子的遗骨,是秦靖之帮他找回来的。“秦将军,你是大好人啊,你走了,咱们大宋可怎么办啊?”
苏云卿听到这话,慢慢抬起头,擦了擦眼泪,眼神突然变得坚定起来。她站起身,走到灵柩前,拿起秦靖之生前用的长枪,枪尖在烛光下闪着冷光。“大家都别哭了!”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秦师兄虽然走了,但他的心意还在,他想守护大宋的决心还在!咱们不能就这么哭下去,咱们要拿起武器,跟蒙古人拼到底,完成秦师兄没完成的事!”
陆风也跟着站起身,拔出腰刀:“苏姑娘说得对!咱们不能让将军白白牺牲!从今天起,我陆风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把蒙古人赶出去,守护好大宋的江山!”
耶律大石也说:“我契丹骑兵愿意跟大宋的兄弟们一起,跟蒙古人血战到底!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绝不后退!”
百姓们听到这话,也都停止了哭泣,纷纷拿起身边的武器——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菜刀,有的甚至拿着木棍,齐声喊道:“跟蒙古人拼了!守护大宋!”
声音震天动地,连灵堂外的汴河水都好像被震得泛起了涟漪。宋宁宗看着这一幕,心里又感动又愧疚,他知道,自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才能对得起秦靖之,对得起大宋的百姓。
当天晚上,宋宁宗在汴京城的皇宫里召开了紧急会议,召集了所有的大臣和将领,商量怎么应对蒙古人的进攻。苏云卿、陆风和耶律大石也参加了会议。
宋宁宗坐在龙椅上,沉声道:“现在蒙古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咱们大宋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秦将军为了守护大宋,操劳半生,最后却积劳成疾,离我们而去。咱们不能让秦将军白白牺牲,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抵抗蒙古人,收复失地。”
一个大臣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陛下,现在咱们大宋的兵力和粮草都很短缺,蒙古人又来势汹汹,咱们恐怕很难抵挡啊。不如咱们跟蒙古人谈判,向他们称臣,每年给他们进贡,说不定还能保住大宋的半壁江山。”
“放屁!”陆风立刻站起来,指着那个大臣骂道,“你忘了汴京城破时,百姓们被蒙古人杀得有多惨吗?忘了秦将军是怎么为了守护大宋牺牲的吗?向蒙古人称臣,你对得起大宋的百姓,对得起秦将军吗?”
那个大臣被骂得满脸通红,却还嘴硬:“我这也是为了大宋好!要是跟蒙古人硬拼,咱们很可能会亡国,到时候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
苏云卿冷冷地说:“向蒙古人称臣,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最后还是会亡国。咱们大宋的百姓,从来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们奋勇杀敌,百姓们大力支持,就一定能打败蒙古人,守护好大宋的江山。”
耶律大石也说:“没错!我契丹虽然国力不如从前,但也绝不会向蒙古人低头。我愿意率领契丹的所有骑兵,跟大宋的兄弟们一起,跟蒙古人血战到底!”
宋宁宗点了点头:“苏将军、陆将军和耶律首领说得对!咱们大宋绝不能向蒙古人低头!现在,咱们必须尽快筹集粮草,训练士兵,同时联络各地的义士,让他们加入咱们的队伍,一起抵抗蒙古人。”
他顿了顿,继续说:“苏将军,朕任命你为大宋的兵马大元帅,统领所有的军队,负责抵抗蒙古人的进攻;陆将军,朕任命你为副元帅,协助苏将军训练士兵,防守边境;耶律首领,朕代表大宋,感谢你愿意出兵帮助咱们,以后契丹和大宋就是永远的盟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他的大臣,负责筹集粮草和物资,安抚百姓,为大军提供支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都领了旨,立刻分头行动。苏云卿接管军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之前,因为宋光宗的昏庸和奸臣的腐败,军队里出现了很多贪生怕死、克扣军饷的士兵和将领。苏云卿下令,凡是贪生怕死、克扣军饷的,一律严惩不贷,情节严重的,直接斩首示众。
有个将领,仗着自己是奸臣的亲信,不仅克扣军饷,还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苏云卿得知消息后,立刻把他抓了起来,在军营里召开了公审大会。那个将领还想狡辩,说自己是因为身体不适才临阵脱逃的。苏云卿冷笑一声,拿出了他克扣军饷的证据,还有他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证人。那个将领无话可说,最后被斩首示众。
士兵们看到苏云卿这么果断,都很佩服她,军纪也一下子好了很多。苏云卿又开始训练士兵,她根据蒙古骑兵的特点,制定了一套新的战术——先用弩箭射击蒙古骑兵的战马,再用步兵冲锋,最后用骑兵追击。她还亲自示范,教士兵们怎么使用弩箭,怎么冲锋陷阵。
陆风也没闲着,他率领一部分士兵,去各地联络义士。很多义士早就想抵抗蒙古人了,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看到陆风来了,都纷纷加入了军队。很快,军队的人数就增加了不少,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耶律大石则回到了契丹,召集了所有的契丹骑兵,还筹集了大量的粮草和物资,准备随时支援大宋。
几个月后,蒙古人果然再次进攻大宋。这一次,率领蒙古大军的是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他带来了四十万大军,目标是攻占汴京城,彻底灭了大宋。
窝阔台的大军刚到汴京城下,就立刻发起了进攻。他们用攻城锤撞击城门,用云梯攀爬城墙,还派了一部分骑兵,绕到汴京城的后方,想要切断大宋军队的退路。
苏云卿早就做好了准备,她下令,城楼上的士兵用弩箭射击蒙古骑兵的战马,用滚石和滚油对付攀爬城墙的蒙古士兵。陆风则率领一部分骑兵,绕到蒙古大军的后方,袭击他们的粮草营。耶律大石也率领契丹骑兵,从侧面进攻蒙古大军,打乱他们的阵脚。
战斗十分激烈,双方死伤惨重。窝阔台没想到大宋军队的战斗力会这么强,心里很是惊讶。他下令,让蒙古大军加强进攻,一定要在天黑之前攻破汴京城。
苏云卿看到蒙古大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心里也有些着急。她知道,再这样下去,汴京城很可能会被攻破。她想了想,决定采用秦靖之当年用过的战术——水淹蒙古大军。
她立刻下令,让士兵们打开汴河的水闸,把汴河的水引到汴京城外的战壕里。很快,战壕里就灌满了水,蒙古大军的进攻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窝阔台看到这一幕,气得大吼:“苏云卿!你这个女人,居然跟秦靖之一样,用这种阴招!”
苏云卿站在城楼上,朝着窝阔台大喊:“对付你们这些侵略者,不用点手段怎么行?你们要是识相,就赶紧撤兵,否则,我还有更多的招数等着你们!”
窝阔台知道,现在进攻汴京城肯定讨不到好处,只好下令撤兵,在汴京城外扎营。苏云卿看着蒙古大军撤退的背影,松了一口气,可心里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窝阔台肯定还会再来进攻。
当天晚上,苏云卿正在营地里跟陆风和耶律大石商量对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她连忙出去查看,只见一个士兵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将军!不好了!蒙古人夜袭咱们的军营,已经冲进营里了!”
苏云卿脸色一变,立刻拔出长枪,率领士兵朝着营门口冲过去。陆风和耶律大石也带着人赶来支援。蒙古士兵们已经冲进了营里,正在四处厮杀。苏云卿大喊一声:“杀!”
士兵们立刻冲上去,跟蒙古士兵厮杀起来。苏云卿的长枪舞得虎虎生风,每一枪都能刺穿一个蒙古士兵的胸膛。陆风的刀也很厉害,一刀就能砍倒一个蒙古士兵。耶律大石的契丹弯刀更是锋利,蒙古士兵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经过一番激战,蒙古士兵终于被打退了,可大宋军队也损失惨重。苏云卿看着满地的尸体和伤员,心里很是悲痛。她知道,这样的战斗还会继续,还会有更多的士兵牺牲,可她不能退缩,她必须坚持下去,完成秦靖之没完成的事。
第二天,窝阔台又率领蒙古大军进攻汴京城。这一次,他带来了一种新的武器——回回炮。这种炮威力很大,能把巨大的石头抛射到城墙上,对城墙的破坏很大。
回回炮一响,汴京城的城墙就被砸出了一个大洞。蒙古士兵们趁机从洞里冲了进来。苏云卿立刻率领士兵,朝着洞口冲过去,想要堵住洞口。可蒙古士兵们太多了,大宋士兵们根本抵挡不住。
就在这危急关头,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各地的义士赶来支援了!原来,陆风之前联络的义士们,得知汴京城被围,都纷纷率领自己的队伍,赶来支援。
义士们的到来,给大宋军队注入了新的力量。苏云卿见状,立刻下令,发起反攻。大宋士兵们和义士们一起,朝着蒙古士兵冲过去。蒙古士兵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义士赶来支援,一下子慌了神,纷纷后退。
窝阔台看到这一幕,气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他知道,现在再进攻汴京城肯定讨不到好处,只好下令撤兵,退回蒙古草原。
汴京城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大宋的百姓们都欢呼起来,纷纷拿着酒和食物,来犒劳士兵们和义士们。宋宁宗也很高兴,亲自出城迎接苏云卿、陆风和耶律大石,还在皇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
宴会上,宋宁宗举起酒杯,朝着苏云卿、陆风和耶律大石说:“苏将军、陆将军、耶律首领,你们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朕该怎么赏赐你们才好呢?”
苏云卿放下酒杯,笑着说:“陛下,臣不要赏赐。臣只希望,以后大宋的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不再受战乱之苦。”
陆风也跟着说:“陛下,臣也不要赏赐。臣只希望,咱们能尽快训练好军队,筹集好粮草,早日把蒙古人赶回老家,收复大宋的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