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最新章节。
序幕:一块神秘的宫门石碑
公元5世纪初的某个清晨,北燕国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皇宫大门刚刚开启,侍卫们便发现门前的石碑上,被人连夜刻上了一段新鲜热辣的文字。内容并非歌颂天子英明,而是详细记述了当朝吏部尚书、广宗公马弗勤大人,如何笑纳前朝工匠李训的巨额贿赂,并为其量身定做,安排了一个“方略令”的官职。
这无异于一份贴在中央机关公告栏上的实名举报信,还是石刻版,删都删不掉!一时间,朝野哗然,八卦纷飞。吃瓜群众们兴奋地交头接耳,政敌们则暗中冷笑,准备看一场好戏。
我们的主角,马弗勤马大人,就此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并非雄才大略的君主,也不是算无遗策的谋臣,更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他,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乱世之中,一个初创政权在理想与现实、法治与人情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无奈抉择。
第一幕:龙城开局——从创业小弟到人事总监
故事要从头说起。时间拨回到公元407年,当时的龙城还属于后燕。那位以荒淫暴虐着称的后燕昭文帝慕容熙,正为他的宠妃苻训英举行一场极其奢华的葬礼。悲剧的是,这位皇帝要求百官痛哭流涕,没有眼泪就要治罪,搞得大臣们一边拼命挤眼泪,一边在心里骂娘。
就在这出荒诞剧达到高潮时,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冯跋。他和他的一群兄弟们,策划了一场惊天政变。他们混入送葬队伍,甚至搞来了一辆运尸车,藏在车下潜入皇宫。时机一到,冯跋从车底钻出,振臂一呼,如同后世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不过场景从大泽乡换成了龙城皇宫,口号可能更接地气:“兄弟们,跟我干,有肉吃!”
这场“龙城起义”的核心团队,据史书记载,共有二十二位功臣。他们就像一家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押上全部身家性命,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在这份“二十二罗汉”的名单里,就有我们今天的男主角——马弗勤。
史书对马弗勤的早期事迹着墨不多,我们无法得知他在那场政变中是负责喊口号还是负责撬门。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属于冯跋的“核心班底”,是信得过的自己人。所以,当冯跋成功上位,建立北燕政权,开始“论功行赏,分股份”的时候,马弗勤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吏部尚书,并封爵广宗公。
这吏部尚书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就是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人事总监。全国的官员选拔、考核、任免、升降,都归他管。位高权重,堪称“管官的官”,是皇帝之下最具实权的职位之一。在那个门第观念依然残存的年代,一个寒门子弟能坐上这个位置,绝对是逆袭的典范,堪称“北燕职场”的励志传奇。
此时的马弗勤,可谓春风得意。从起义时的“创业小弟”,一跃成为国家“人事总监”,手握无数人的仕途前程。他大概会觉得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却不知道,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第二幕:珠宝与官印——李训行贿案的神转折
北燕初建,百废待兴,同时也意味着秩序混乱,有机可乘。这就引出了本案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李训。李训原本是后燕宫廷里的工匠,大概相当于皇家装修队的老师傅。后燕灭亡时,政局一片混乱,李师傅凭借其职业便利和过人的“胆识”,顺手牵羊,窃取了大批宫廷珍宝,成功实现了“财务自由”。
然而,在那个乱世,光有钱没有权,就像小儿抱金于闹市,随时可能被人抢走。李训深谙“权力是最好的护身符”这个道理,他决定“转型”,弄个官当当,把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洗白”。
于是,他盯上了手握人事大权的马弗勤。某日,李训抱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走进了马尚书的办公室。当包裹打开,里面宫廷珍宝的光芒,据说差点闪瞎了马大人的眼。据《十六国春秋》记载,这批赃物的价值惊人,堪比龙城半年的税收。
考验人性的时刻到了。马弗勤的手,想必在官印上摩挲了许久。他可能第一回想的是党纪国法(如果当时有的话),第二回想的是寒窗苦读的艰辛与起义创业的风险,第三回……他的目光可能被珠宝的流光牢牢吸引住了。最终,人性的贪婪战胜了制度的约束(或者说,当时的制度约束力本身就不强)。大笔一挥,李训就从一名在逃的“皇家盗贼”,摇身一变,成了北燕的“方略令”(一个具体职能不详,但肯定是政府编制的官职)。
这个操作,后来被史官冷静地浓缩成一句话:“弗勤受其赂,立为方略令。”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无数起权钱交易中不起眼的一桩。但有意思的转折来了——这事被人捅出去了!而且是以一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有人将此事详细刻在了宫门的石碑上。这相当于今天的“微博热搜第一”,加上“今日头条”推送,还是官方地段实名举报,想压都压不住。
当时的宰相,是冯跋的弟弟冯素弗。这位皇弟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得知此事后,据说气得拍碎了好几张案几(心疼当时的家具)。他立刻找到哥哥冯跋,义正词严地进言:“大哥!这事儿要不严肃处理,咱们这朝廷不成土匪分赃窝点了?以后谁还跟咱们讲规矩?”
压力给到了皇帝冯跋这边。一边是铁证如山的腐败行为,一边是自己创业的老兄弟;一边是朝廷法度,一边是团队人情。怎么判?
冯跋的处置方案,堪称帝王级平衡术的经典案例,值得后世管理者反复揣摩。
对行贿者李训——斩立决! 所有行贿的珠宝,全部充公,归入国库。这一招,既彰显了打击不法行为的决心,又充实了刚刚建立的、可能还比较空虚的国库,可谓一石二鸟。
对受贿者马弗勤——批评教育,继续留用! 冯跋亲自出面为马弗勤开脱。他在朝会上发表了一番高论,大意是:各位爱卿啊,咱们国家刚刚创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大业草创,彝伦未叙”)。马爱卿呢,是寒门出身,从小日子过得苦,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所以一时糊涂,犯了点“君子之志”上的错误。我们要理解,要给他改正的机会。
对舆论和制度——借题发挥,整肃风气! 冯跋借着这个案子,大力整顿官场风气,严令禁止贿赂行为。史书记载,效果居然出奇的好,“请赇路绝”,意思是行贿受贿的门路被彻底堵死了。
这个判决,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双标”,甚至有点“魔幻”。杀鸡儆猴,杀的是行贿的“鸡”,饶了受贿的“猴”。但深入分析,冯跋有其深意:李训是前朝余孽,无足轻重,杀了既能平民愤又能立威;马弗勤是创业兄弟,核心团队,杀了会寒了老臣们的心,动摇统治根基。用现代管理学术语来说,这叫“保护核心骨干,牺牲外部合作方以维护组织稳定”。
冯跋那番“寒门子弟难守节”的论调,也被网友戏称为“五世纪最硬核的职场PUA”——你看,不是我不想严办,是你自己出身不好,境界不够,我得包容你。既做了人情,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第三幕:生存密码——在创业公司的腥风血雨中稳坐钓鱼台
如果我们把北燕政权看作一家刚刚完成天使轮融资的“创业公司”,那么其内部的权力斗争,绝对比任何商战片都精彩。冯跋的团队,并非铁板一块。在巩固权力的过程中,他清洗了不少当年的“联合创始人”。
比如,同样是“二十二功臣”之一的孙护,因为他的三个弟弟都被封了县公,势力太大,引起了冯跋的猜忌,最终被赐死。另一位功臣务银提,仅仅因为抱怨自己的封地太偏远,就被冯跋找借口杀掉。可以说,北燕初期的朝堂,弥漫着一股“兔死狗烹”的肃杀之气。
然而,我们的马弗勤马大人,在经历了如此严重的行贿丑闻之后,居然安然无恙。他不仅没有在后续的政治清洗中倒下,反而似乎稳坐钓鱼台,继续做他的吏部尚书。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生存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