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最新章节。
序幕:战场上“剑锋所指,绩效所向”的硬核劝谏
在公元394年某个风和日丽(也可能黄沙漫天)的陇西日子,西秦集团的“区域总经理”乞伏轲弹同志,正带着三万精骑,迎战前秦苻崇和仇池氐王杨定组成的“复仇者联盟”四万大军。结果,开局不利,第一波团战打输了。乞伏轲弹同志看着损失惨重的“报表”,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风紧,扯呼?保存实力才是王道啊!”
就在他准备下达“战略性撤退”(俗称跑路)指令的关键时刻,只听“锃——”一声,一道寒光闪过,不是闪电,是剑光!只见他身边的“司马”(相当于高级参谋兼军纪委员)翟瑥同志,拔剑出鞘,剑尖直指自家主帅的鼻梁骨(也可能是胸口,史书没写那么细,反正很吓人就对了)。
空气瞬间凝固,连马儿都不敢打响鼻了。翟瑥同志开启了“职场咆哮体”模式,声音洪亮得估计连对面敌军都能听见:“老大(主上)那么英明神武打下了这份基业,把兵权交给你这位皇亲国戚当元帅,是让你来摸鱼的?输了一小仗就想跑?你对得起老板的信任吗?对得起兄弟们流的血吗?(主上以雄武开基,所将之兵以付将军,宜竭力致命,以副本望!)现在咱们还有兵有将,是爷们就该死战报国!(今兵虽失利,势犹可战!)你今天敢退一步试试?信不信我当场就‘优化’掉你,拿你祭旗,给兄弟们加个‘鸡血BUFF’?(将军若退,便当斩将军以徇众!)给我冲!(将军其勉之!)”
好家伙!这哪是提建议?这简直是“物理性”KPI考核!把“末位淘汰制”玩成了“当场淘汰制”!乞伏轲弹同志被这“剑锋所指,绩效所向”的硬核劝谏惊得一身冷汗,瞬间CPU过载重启成功。面子?里子?保命要紧!他赶紧点头如捣蒜:“诺!诺!兄弟说得对!冲!必须冲!给我往死里冲!”(轲弹曰:“诺。”)
于是,一场惊天大逆转上演了。被逼到墙角(也可能是被剑指着后背)的乞伏轲弹,爆发出洪荒之力,带着被翟瑥“骂”醒的军队,嗷嗷叫着反扑回去。结果?不仅把“复仇者联盟”揍得找不着北,还顺手把对方两位大佬——杨定和苻崇给“永久性优化”(阵斩)了!西秦集团不仅避免了破产清算,还趁机吞并了陇西大片优质“资产”,完成了关键性的“市场扩张”。
庆功宴上,集团大老板乞伏乾归拍着翟瑥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小翟啊!你这‘员工意见反馈’的方式……够硬核!够直接!效果杠杠滴!‘司马’这职位配不上你了!去!给我当‘吏部尚书’(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定州刺史’(大区总经理)!以后集团里谁再敢摸鱼划水、临阵退缩,你就用这法子,给我往死里‘激励’他们!”(当然,后面这句是笔者脑补的老板内心OS)。
就这样,靠着一次史上最硬核的“向上管理”,翟瑥同志,这位来自敦煌的“浔阳翟氏”子弟,完成了职场三级跳,一跃成为西秦帝国的核心高管。他的简历上从此多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履历:“曾以物理手段成功激励直属上司超额完成关键业绩指标(KPI),并直接促成公司重大战略并购。”
第一幕:鲜卑硬汉的“简历优化”之路——从砍人到“砍”流程
翟瑥wēn(有时也写作翟勍qíng,可能是史官手滑或者他自己用了曾用名),可不是什么草根逆袭。人家是正儿八经的“陇西豪族”,敦煌“浔阳翟氏”的公子哥。在讲究“拼爹”、“拼祖宗”的十六国时代,这张“镀金名片”足以让他躺平享受人生。但翟瑥同志偏不!他的人生信条大概是:简历再漂亮,不如砍人砍得漂亮;家世再显赫,不如功勋显赫! 职场晋升?全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硬核绩效”!
平川之战后,他从“高级参谋/军纪委员”(司马),如同坐上了老板的专属火箭,直接蹿升到“中央组织部部长兼河北分公司老总”(吏部尚书兼定州刺史)。别人升职靠做精美的PPT汇报、写天花乱坠的述职报告、搞点办公室政治。翟瑥呢?他的升职报告大概就一行字:“于阵前物理说服主帅反败为胜,斩敌酋两名,拓地千里。老板看着办。” 效果立竿见影。
时间转眼到了公元395年。大老板乞伏乾归觉得“河南王”这个title不够霸气,决定升级公司品牌,正式称“秦王”,国号还是“秦”,但前面加了个“西”字以示区别(西秦集团正式挂牌上市!)。新公司新气象,不能再像以前部落联盟那样“草台班子”了,得正规化!现代化!于是,轰轰烈烈的“汉化改制”运动开始了。
翟瑥同志,这位刚刚用剑证明了自己“执行力”的鲜卑猛男,被老板委以重任——牵头组建“汉化改制办公室”,担任办公室主任(实际主导者之一)。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群习惯了骑马砍杀、大碗喝酒的鲜卑壮汉,围坐在案几旁,抓耳挠腮地研究《周礼》、《晋官品》这些汉人的“管理宝典”。空气中弥漫着困惑和羊肉味。
翟瑥(可能一边擦着佩剑一边吐槽):“咱以前抢地盘,讲究的是马快、刀利、嗓门大!现在倒好,得研究什么‘三省六部’、‘九品中正’?还得搞KPI考核?年终述职咋写?‘本年阵斩敌将XX名,效率同比提升XX%’?” 吐槽归吐槽,翟瑥同志的执行力是顶级的。他和左仆射边芮、右仆射秘宜等“改革派”紧密合作(边、秘二人更像是汉人“技术专家”)。翟瑥以其鲜卑贵族的身份和老板的绝对信任,成为了平衡“宗室勋贵”与“汉人技术官僚”的关键枢纽。
“吏部尚书”这个职位选他,老板真是神来之笔! 你想啊,管人事,最重要的是啥?公平?能力?在乱世,更重要的是老板的绝对信任和能镇得住场子的“物理说服力”! 有翟瑥坐镇吏部,那些仗着是老板亲戚就想混吃等死的宗室们,敢乱伸手要官?想想平川之战那把剑!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汉人寒士,也看到了希望,毕竟这位“活阎王”部长,似乎只认能力不看出身(至少表面上是)。翟瑥推动建立的这套“胡汉共治”体系,硬生生地把西秦从一个“家族作坊+部落联盟”,拉扯着向“中央集权正规军”转型。这为西秦接下来短暂的强盛,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制度地基”。
第二幕:边疆“大区经理”的硬核日常——从“砍”流程到砍人(again)
公元397年六月,老板一纸调令,把我们的“翟部长”从繁华(相对而言)的中央,调到了西秦帝国的“西大门”——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担任“兴晋太守”。这职位听起来是“封疆大吏”,风光无限?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简直就是“发配边疆”,而且是发配到了“高压锅”上!
枹罕是什么地方? 那是西秦的西部门户,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卡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咽喉要道。西边,是青藏高原上虎视眈眈、随时可能俯冲下来抢一把的吐谷浑骑兵(想象成高原上的“狼群”);北边,是占据河西走廊、同样不是善茬的后凉政权(隔壁的“恶霸邻居”)。这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敌情极其复杂”的“三极”地区。堪称西秦版“叙利亚”。
翟瑥同志接到调令,估计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皱也没用)。卷起铺盖,带上家伙(主要是那把剑),二话不说就上任了。站在枹罕那饱经风霜的城头,放眼望去:黄河像一条桀骜的玉带奔腾而去,远处的群山苍茫起伏,一片肃杀。吐谷浑的游骑像秃鹫一样在边境线上盘旋侦查,后凉的斥候也时不时探头探脑。翟瑥摸了摸剑柄,冷笑一声:“想啃老子这块硬骨头?小心把你们的牙都崩飞喽!”(内心OS:正好手痒了!)
“翟太守”的硬核管理模式立刻启动。
搞基建! 城墙哪里破了?修!加高!加厚!护城河挖深!瓮城修起来!把枹罕打造成一个带刺的铁桶(西秦版“棱堡”)。
练精兵! 手下这帮兵油子?不行!给我往死里练!队列、格斗、骑射、守城……翟总亲自督阵,训练不合格?想想那把剑!很快,“翟家军”的战斗力报表直线上升。
情报网! 广布眼线,吐谷浑的帐篷扎在哪?后凉的军队调动到哪?必须门儿清!知己知彼,才能……嗯,主动出击或者守株待兔。
效果如何?史书用了三个字:“羌虏惮之”。(羌人、胡虏都怕他!)这评价,简洁有力,信息量巨大。吐谷浑的骑兵远远望见城头飘扬的“翟”字大旗,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想想这位爷“优化”主帅和阵斩敌酋的彪悍战绩,大概率调转马头:“撤!今天不宜打劫,风大!去隔壁村看看……” 后凉的军队也轻易不敢来捋虎须。翟瑥同志用实力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人事总监”,更是顶级的“大区经理”,其威慑力堪比现代“战略核潜艇”——不用开火,往那一戳,就是定海神针!
光守?那不符合翟瑥的性格!公元398年,老板觉得时机成熟(也可能是翟瑥报告写“敌人太怂了,求战!”),决定主动出击,教训一下西边那个不消停的吐谷浑。翟瑥同志立刻被授予“冠军将军”(听起来像年度销售冠军,实则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号)头衔,作为副总指挥(排名在秦州牧乞伏益州、武卫将军慕兀之后),率领两万西秦精锐铁骑,浩浩荡荡杀向青海草原。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茫茫草原,天高地阔。西秦的铁骑如同赤色的潮水,席卷而来。马蹄声如闷雷,刀枪映日生寒。翟瑥一马当先,那把饱饮过敌人鲜血的佩剑再次出鞘,指向吐谷浑部落的方向。虽然史书对这场战役的具体战果惜墨如金(可能战报被吐谷浑的羊吃了?),只笼统地说“遂讨吐谷浑”。但结果很明确:西秦的势力范围成功拓展到了青海东部。 这相当于把公司的“业务版图”又向西推进了一大块。
战斗间歇,篝火旁,翟瑥灌下一口烈酒,抹抹嘴,对着同僚豪迈地说:“吐谷浑?听着挺唬人!在咱西秦铁骑面前,啥都不是!抢来的牛羊,够兄弟们涮三个月的火锅!”(当然,涮火锅是笔者的美好想象,当时可能是烤羊肉)。戍边拓土,这位“冠军将军”实至名归!
第三幕:历史滤镜下的“真·打工人”——剑与笔的悖论统一
翻遍正史《晋书》,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翟瑥这么猛的一个人,竟然没有自己的独立传记(Single Biography)!他的光辉事迹,像散落的珍珠,被记录在《乞伏乾归载记》的字里行间。但每一颗“珍珠”,都闪烁着硬核的光芒,尤其是平川之战那场“硬核绩效面谈”:“瑥拔剑怒曰:‘主上以雄武开基,所将之兵以付将军,宜竭力致命,以副本望。今兵虽失利,势犹可战,奈何违命轻退,自挫威武乎!将军若退,便当斩将军以徇众,将军其勉之!’轲弹曰:‘诺。’遂进战,大败定军,斩定及崇。”
寥寥百字,一个活脱脱的十六国版“魏征(敢谏)+ 尉迟恭(能打)”复合体跃然纸上!他不玩文人那套“文死谏”的悲情戏码,信奉的是“能动手(物理说服)尽量别吵吵(无效劝谏)”。这种“剑锋所指,绩效必达”的风格,堪称中国古代职场“向上管理”的巅峰(且危险)之作。
敦煌出土的文献,为我们揭开了他家族的神秘面纱:他是“敦煌浔阳翟氏”的重要成员。这个家族不简单,自北朝时期就迁居河西走廊,是根正苗红的“移民一代”。他们深知在乱世立足不易,硬是凭着过硬的军功(砍人技术),一步步从“新移民”打拼成了“地方豪强”,最终跻身“士族”行列(完成了阶级跃迁)。翟瑥的血脉里,流淌着武人的彪悍基因(砍人)和士族的文脉追求(治理)。他侄子翟奉达后来成了五代时期着名的天文历法家,搞的是最高精尖的“星象KPI”。这说明翟家是“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算星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