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最新章节。
			     书中还记录了沙参与其他药物的\"七情\"实践:\"沙参与莱菔子同用,虽相恶,然治肺虚兼食积者,少用莱菔子,反能助沙参运化,不伤其功\";\"沙参与藜芦,古云相反,某曾试之,确见呕吐,此必忌之\"。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的总结,比古代医书的笼统记载更具体。
 刘廷玉还常到田间向药农请教,他发现沙参的采收时间与当年的\"运气\"密切相关:\"庚子年燥气盛,沙参需早收十日,免被燥气伤津;辛丑年湿气盛,可晚收半月,借土气养根。\"他把这些观察写入《运气与药收》篇,强调\"医不审运气,不知天时;农不审运气,不知地利\",而莱阳沙参的珍贵,正在于\"天人相参,运气相合\"。
 当时有位江南的医者,读了《昌阳医案》,质疑沙参能治\"心阴不足\",认为医书载其只入肺、胃经。刘廷玉便邀他来莱阳,亲眼见一位心悸患者,用沙参配麦冬、生地,半月而愈。\"您看,\"刘廷玉指着患者的舌苔,\"肺属金,心属火,金能生水,水能济火。沙参补肺阴,肺阴足则能生肾水,肾水足则能上济心火,此乃'间接补心'之理,虽不入心经,却能通心之用。\"江南医者叹服:\"实践出真知,此言不虚!\"
 第十回 薪火相传 仙草映千秋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莱阳沙参的种植曾一度中断。有位叫沙振邦的年轻人,是沙家的第十九代传人,他冒着风险,把祖传的沙参种子藏在陶瓮里,埋在梨树下,才保住了这珍贵的药种。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种子回到昌水岸边,召集失散的药农,重新开垦沙参田。
 他教年轻人辨认\"金镶玉\"土:\"抓一把土,攥紧了能成团,松开手轻轻一捻就散,这才是沙参的好家。\"他讲沙参的四气五味:\"嚼一口生沙参,先甜后微苦,咽下后喉咙里润润的,这就是甘能补、苦能清,性微寒却不伤人。\"他还把《沙参医案》《昌阳医案》里的方子抄成小册子,发给村里的赤脚医生,说:\"这草是莱阳的宝,得让它继续救人。\"
 如今,莱阳沙参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沙参节,不仅有药农展示新收的沙参,还有学者来讲\"中医药文化\",孩子们在田间认沙参叶,老人们在祠堂里讲沙仲礼的故事。昌水岸边的沙土里,仍埋着数百年的药脉;莱阳人的药罐里,还飘着清苦回甘的药香。
 结语
 莱阳沙参,一株生于山海之间的草木,从明代的疫疠中走出,经数百年风雨,成了\"沙参之王\"。它的故事,是一部\"实践先于文献\"的活教材:在医书记载之前,它已在百姓的药罐里治病;在成为贡品之前,它已在莱阳的土地上扎根。它的生长,暗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它的药用,尽显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的中医之理;它的传承,融合了口传心授与典籍记载的智慧之光。
 赞诗
 昌水之阳生仙草,
 山海精气蕴其间。
 春承雨露抽新绿,
 秋纳清霜结玉根。
 甘能补肺滋阴液,
 苦可清热润燥干。
 七情配伍藏玄机,
 五运六气顺天然。
 千年实践凝真知,
 一味沙参写大篇。
 莫道草木无情意,
 天人合一映苍寰。
 尾章
 从《莱阳县志》的寥寥数语,到民间手札的点滴记录;从沙仲礼的草庐验方,到刘廷玉的医案着述;从药农口中的\"三不采\"规矩,到今日的规范化种植——莱阳沙参的故事,正是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土地里、药罐里、百姓的口碑里。这株仙草,不仅滋养了莱阳人的肺腑,更滋养了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文化基因,如昌水般绵长,如莱阳梨般甘甜,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散发着清润的光芒。
 (全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