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杨氏,恭送大汉!

第225章 风雪大灾,全力救民!(2/2)

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弘农杨氏,恭送大汉!》最新章节。

“诺!” 高顺神色肃然,眼中透着坚定。

杨风看向荀彧,继续说道:“文若,传令文远,停止进攻幽州,先应对雪灾。再给子龙调五万兵马,防备草原胡人南下。

这场风雪,胡人的情况不会比我们好多少,他们极有可能趁机南下掠夺。子龙向来稳重,有他镇守北方,必然万无一失。”

“诺!” 荀彧起身接令,神情凝重。

这时,一名官员站起身,面露难色,小心翼翼地说:“主公,大军粮草和百姓补给恐怕是个大问题。加之风雪封路,粮草运输困难,各地粮草,恐怕难以有效运抵再取。”

杨风一挥手,打断他的话,果断道:“不惜一切代价!发动百姓和各地将士官员,组织人力,就算是一人背一点,也要把粮食衣物送到百姓手中。”

“诺。”

这时,一名官员起身拱手道:“丞相,这次雪灾波及范围广,我们是否需要向各方势力寻求粮草和保暖衣物的支援?否则以目前的国库情况,恐怕不容乐观。”

杨风点头,赞许道:“可以。我会上奏陛下,颁布诏书,让各方势力捐赠救灾。”

可另一名官员立刻起身反对:“丞相,万万不可!向各方势力求援,会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困境,说不定有人会乘虚而入!

如今天下大乱,受灾一方很容易成为他人猎物!一旦我们示弱,那些心怀不轨的势力定会蠢蠢欲动。”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满脸担忧。

杨风冷笑一声,目光如炬,自信道:“那就让他们来!谁要是敢趁虚而入,面对的可不止我们几十万大军,而是几百万百姓!只要我们全力救百姓,百姓就会和我们一起抗击外敌!

民心所向,就是我们最大的力量!我们平日里守护百姓,如今有难,百姓定会与我们同仇敌忾。那些企图进犯的势力,必将被天下人不耻,也必将被我军民一心而挫败!”

众人见杨风如此坚定,再无人反对,纷纷低头称是。

荀彧起身问道:“主公,凉州和益州那边,需不需要特殊处理?凉州的韩遂、益州的刘璋,恐会对我方造成极大影响。”

杨风沉思片刻,缓缓道:“刘璋那边,我会上奏陛下,以诏令命其撤兵,他毕竟身为汉室宗亲,若此时不顾北方百姓生死,执意要战的话,定会有损其名望。

至于张鲁和韩遂,这二人没脸没皮,不知好歹,命人王异与徐晃将其挡住,等开春之后再收拾。”

“诺。” 荀彧点头应下。

杨风目光扫过众人:“这次抗灾,不亚于一场大战。我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轻心,若是发现有贪污救灾物资、欺压百姓的行为,玩忽职守者!一律严惩不贷!”

“谨遵丞相号令!” 众人齐声回应,声音在大厅内回荡。

“既然如此,大家就下去办事吧。记住,尽全力救助灾民。我就算饿死冻死,也绝不让百姓受苦!这场雪灾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诺!” 众人齐声回应,声音中满是决心。

风雪依旧在窗外呼啸,大厅内气氛凝重。杨风很清楚,这场抗灾之战,比战场上的厮杀更加艰难。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
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
关于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林飞穿越综武世界,激活系统后因系统无用,躺平摆烂,抄小说充道场秘籍。十年后遣散弟子,本想清净度日,却不知弟子们凭小说领悟的能力震动江湖。杨右挑战唐皇,步惊云寻仇雄霸,众弟子掀起风浪,林飞也被卷入江湖纷争。
十三柳
敕封一品公侯
敕封一品公侯
关于敕封一品公侯:现代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秦渊意外穿越,沦为大华皇朝一枚跛脚赘婿。一次意外,他发现自己的大脑居然能检索整个图书馆的知识库,然而当下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身份的枷锁。在夹缝中生存的同时,命运的暗线不知不觉中悄然展开。这辈子命犯桃花,挡不住的孽缘,他该怎么抉择?他这跛腿如何能恢复如初?求医问道,困难重重?莫名其妙成了神秘的鬼谷派门人,竟然意外的吃香,世人敬畏且忌惮,却又想从他身上获取隐秘的
孟子骑单车
元末:红旗漫卷,替天行道
元末:红旗漫卷,替天行道
关于元末:红旗漫卷,替天行道:雇佣兵程毅意外魂穿元末,一睁眼就出现在红巾军战败现场。为了活命,他带着五百红巾军逃亡丹江,却因为江水阻隔,目睹数百人被如猪狗般屠戮,血染江河,因而义愤填膺。记忆流转,两世交叠,他意识到此后数百年的一切,他的每一个抉择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未来!为他心中的未来!他决定,裹上红巾,踏入乱世。金戈铁马,笑傲豪杰,汉家不为奴,元末我为尊!
倦鸟落旧林
红楼:开局听劝系统,贾颜逆袭
红楼:开局听劝系统,贾颜逆袭
关于红楼:开局听劝系统,贾颜逆袭:贾颜穿红楼,成贾家庶子,觉醒听劝系统!凡是带恶意的建议,都会触发良性逆转!王夫人让他往东,他偏往西,结果越反着来越好运!
小绿叶芽
中国古代奇闻录
中国古代奇闻录
本书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本书中同时含有未经科学证实的内容,请理性看待,拒绝封建迷信,拥抱科学生活。希望各位读有什么想看的故事可以留言,尽量满足各位读者,或者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请在评论区多多留言。
仁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