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最新章节。
她拿起一张文书仔细端详,只见其上的印章,虽极力模仿松记特有的残纹,但布料用的却是府城上好的绸缎,手感光滑细腻,与松记粗糙的麻布有着天壤之别。
更可笑的是,文书的格式也十分僵硬,通篇都是些官样文章,没有丝毫个人陈述的空间,更像是某种官府的公文,而非百姓自愿签署的协议。
徐六娘心中冷笑,不动声色地带回一份文书,连夜交给了陈皓。
皓记酒馆的后院里,陈皓就着昏黄的灯光,仔细地研究着那张红边文书。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纸面,感受着绸缎特有的滑腻触感。
“他们学得了形,却抄不来痛啊……”陈皓的语气很轻,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
“没挨过饿的人,是写不出‘浮粮三斗’这四个字的力道的。”
石头是邻村的一个孤儿,自幼便在松记酒馆帮忙,也算是“共济体系”最早的受益者之一。
他聪慧早熟,在陈皓的支持下,也开始学习认字读书,是“识字运动”中少年们的代表人物。
陈皓命石头暗访“义文堂”,务必摸清他们的底细。
石头依计而行,假装走投无路,前去“义文堂”求助办理减免。
那些师爷见他衣衫褴褛,便立刻露出了贪婪的嘴脸,要求他缴纳二百文的“印信费”,并让他在空白的文书上按手印。
石头佯装不懂字,一边唯唯诺诺地答应着,一边偷偷地观察着账册。
他发现,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有八十多户人家登记,而且大多都是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回来的路上,石头恰巧遇到了赶集归来的周铁嘴。
周铁嘴是县里有名的说书艺人,一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素有“活史官”之称,是引导舆论风向的最佳人选。
石头将“义文堂”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周铁嘴。
周铁嘴听罢,捋了捋胡须,他嘿嘿一笑,说道:“放心吧,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当天晚上,县城的茶楼里便多了一段新段子——《假印记》。
“话说有个堂口,专收穷人的手印,说能通天,结果打开一看——通的是地府索命簿!阎王爷一看,好家伙,这么多人想来投胎,赶紧差人把他们都给带走了!”
周铁嘴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逗得满堂听客捧腹大笑。
“这故事编得好啊!真是解气!”
“可不是嘛!现在这世道,骗子太多了,防不胜防啊!”
“以后可得小心点,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茶楼里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县城。
与此同时,陈皓也没有闲着。
他命赵秀才连夜起草了一份《辨伪十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教导百姓如何识别真假文书。
《辨伪十法》中写道:
“一看布料粗细:真文书用的是粗麻布,手感粗糙;假文书用的是绸缎,手感光滑。”
“二查签名语气:真文书语气诚恳,饱含真情实感;假文书语气生硬,官腔十足。”
“三验是否有个人陈述:真文书会有个人的遭遇和诉求;假文书通篇都是空话套话。”
“四比联署间距:真文书的联署间距紧密,体现了百姓的团结;假文书的联署间距疏松,毫无凝聚力。”
其中一条更是画龙点睛:“真文书上有汗渍、油痕、孩子涂鸦——那是生活盖的章!”
徐六娘组织织娘们,将《辨伪十法》绣成挂帘,悬挂于各村的入口处。
那些五颜六色的挂帘,不仅美化了村庄,也成了百姓们识别真假文书的最好教材。
一位老人指着自家门口那幅挂帘,自豪地说道:“这比我儿子写的还明白!以后谁也别想骗我!”
与此同时,刘推官也察觉到了“义文堂”背后有人指使。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件事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很可能涉及到更大的阴谋。
他决心彻查此事,却遭到了李老爷的阻挠,被以“办事不力”为由,调离了稽核事务。
刘推官虽然心中不甘,但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李老爷抗衡。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暗中调查。
他借着巡视乡学的名义,绕道北岭,在讲字台外徘徊许久。
他知道,陈皓一定会在那里留下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