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最新章节。
她深知,打草惊蛇只会让对方更加警惕。
她不动声色地回到织言社,召集姐妹们,开始了连夜的赶工。
织言社的灯火彻夜不熄。
织娘们飞针走线,在一匹匹棉布上绣制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些“假账簿”,内容看似与《去岁实征考》无异,甚至更加详实,但细看之下,却会发现日期、亩数等关键处,都埋设着微小的矛盾。
这些矛盾,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地雷,一旦被引爆,便足以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自食恶果。
徐六娘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书吏们,在面对这些“假账布”时,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模样。
第二天,徐六娘特意将几幅“假账布”挂在了村口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猎物的上钩。
县城,一间破旧的学堂。
赵秀才正带领着一群孩童,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识字课本·修订版》。
与之前的版本不同,这本课本新增了一章“如何看懂官样文章”。
赵秀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官府公文中的常见欺瞒手法,一一拆解、剖析。
“‘通融’,就是加税;‘暂扣’,就是没收;‘待查’,就是拖延……”赵秀才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这些词语,并用鲜活的事例,加以佐证。
这些事例,都取自于百姓们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
赵秀才只是巧妙地更改了地名和人名,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
“孩子们,你们要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明辨是非,不被那些人欺骗。”赵秀才语重心长地说道。
他命学生们将这些内容广为传抄,并鼓励家长对照自家的遭遇,进行讨论。
短短几天时间,“如何看懂官样文章”便在北岭一带传开了。
甚至,连送菜的农夫,都能指着告示上的“酌情处置”四个字,不屑地说道:“这分明就是准备欺负人嘛!”
县城,一家热闹的茶楼。
周铁嘴精神抖擞地站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述着新段子《清查记》。
“话说,这位钦差师爷,那是官腔十足,架势吓人。可他万万没想到,刚下乡就被一群村童给考倒了!”周铁嘴绘声绘色地模仿着当时的场景。
“孩子们问他:‘您说‘奉旨稽核’,可有圣旨编号?您盖的章,为何比户部规制小三分?’”
台下听众哄堂大笑,纷纷模仿着孩子们的语气,提问着各种刁钻的问题。
周铁嘴的新段子,迅速成为了县城最热门的话题。
人们在欢笑之余,也开始对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产生了质疑。
当真正的朝廷使者抵达县城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夹道欢迎的百姓,而是源源不断的“请教帖”。
这些“请教帖”上,密密麻麻地列满了各种条文疑问,让差役们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使者们这才发现,他们想要轻松进入村落,收缴那些所谓的“非法私文”,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皓记酒馆。
陈皓站在酒馆正厅中央,望着那幅悬挂在墙上的《民书流向图》,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幅图,是李芊芊耗费数日心血,整理出来的。
它详细记录了近三年来,所有共济文书的流转情况,每一份文本的起点、传递路径,以及最终的归宿,都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注得清清楚楚。
整幅图,犹如一张巨大的蛛网,将北岭一带的百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陈皓特意邀请了王老板,带着几位外地客商,前来酒馆“偶然”目睹这幅图。
“王老板,您看,这就是我们‘皓记’的‘生意账网’。”陈皓笑着向客商们解释道,“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批货物的去向,确保每一笔交易的安全。”
客商们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但他们却从陈皓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掌控力。
王老板心领神会,在一旁补充道:“陈掌柜的这套方法,可是厉害得很。有了它,就算是再狡猾的商人,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客商们纷纷点头称赞,对陈皓更加敬佩。
陈皓之所以煞费苦心地向外地客商展示这幅《民书流向图》,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些有心之人知道,共济文书不仅仅是百姓们用来记录赋税的工具,更是他们连接彼此、保护自己的纽带。
太阳逐渐西沉,将天空染成一片金红色。
陈皓站在酒馆门口,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默默地盘算着。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刘推官,这位身处道德与权力夹缝中的县城佐官,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他会选择与朝廷使者同流合污,还是会坚守内心的良知,站在百姓这一边?
陈皓深吸一口气
就在这时,一名伙计匆匆跑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陈皓的眉头微微一皱,
“知道了。”他淡淡地说道,语气中听不出任何情绪。
他转过身,走进酒馆,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