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最新章节。
太庙廊下,一堆歪七扭八的“童书”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得整个朝堂嗡嗡作响。
李二脸色铁青,朝堂之上鸦雀无声,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柳奭率先发难,他捋着胡须,一脸痛心疾首:“陛下,此乃大逆不道!孩童本应诵读圣贤书,如今却被蛊惑,书写这等…这等市井俚语,简直是斯文扫地!臣请陛下明令禁止‘俚语乱典’,重修《火政律》,务必让民间文书,都得经过官方校勘,方可流传!”
礼部尚书也跟着跳出来,声泪俱下:“柳大人所言极是!这简直是动摇国本啊!想我泱泱大唐,诗书礼仪之邦,怎能容忍这等…这等歪风邪气!”
李承乾站在一旁,看着这群跳梁小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禁?
呵呵,他们越禁,老子越要反着来!
“父皇,儿臣以为,此事虽有不妥之处,但出发点却是为了百姓福祉。一刀切的禁止,恐怕会适得其反。”李承乾慢条斯理地说道,“儿臣请命,由民生司刊发一本《童解版火政律》,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让百姓明白火政的重要性。”
李二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承乾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童解版火政律》,全篇采用简图与短句,力求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比如,‘贪墨配炭者杖八十’,咱们就画成一个差役抱着炭,被恶犬追着咬的画面,保证让百姓一看就明白!”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这太子殿下,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
没过多久,一本油墨味儿还没散尽的《童解版火政律》,便随着新一批的炉具,免费发放到了百姓手中。
洛阳城外,一个满脸皱纹的农妇,颤巍巍地接过这本小册子。
她识不得几个字,但上面的图画,却让她看得津津有味。
她指着差役抱炭被狗咬的画面,恍然大悟:“哎呦喂,原来贪墨配炭,是要被打的呀!我说我家那老头子,怎么总是被克扣炭票呢!这回我知道该打谁了!”
与此同时,万里之遥的广州。
“南洋技商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崔琰穿着一身干练的工装,穿梭于各个展台之间,用流利的“国际通用语”(也就是夹杂着各种方言的“大唐官话”),与各国的商人洽谈着合作。
一个来自暹罗的商人,看中了大唐的煤膏,想要签订一份大额订单。
然而,当他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汉字合同时,却犯了难:“崔小姐,恕我直言,这些字…我看不懂啊!”
当地的通译赶紧上前,想要用官话重新拟定一份合同。
崔琰却摆了摆手,微微一笑:“不必了,我还有更好的办法。”
只见她从箱子里取出一份特殊的合同——《交易图契》。
这份合同,用九幅连环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付款、验货、运输、违约等各个流程。
双方只需要在图画下方,按上手印,便可生效。
那暹罗商人看着这新奇的合同,顿时眼前一亮:“妙啊!崔小姐,你真是太聪明了!就用这个,我们签了!”
事后,崔琰将此事写成奏报,寄给了远在长安的李承乾:“殿下,当文字成为门槛,图像就是钥匙。”
李承乾阅后,深以为然,立刻批转户部:“今后凡是涉及到民生的契约,都必须准备图文双版,以方便百姓理解。”
而在幽州,韩十四正带着一群戍边孤儿,进行着“安全生产”培训。
这些孩子虽然能够背诵《安全守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是状况百出。
韩十四挠了挠头,心想,光靠背诵可不行啊,得让他们亲眼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有多危险!
于是,他索性带着孩子们,用泥塑还原了十起爆燃事故的现场。
他用不同颜色的泥土,标注出错误动作与正确解法,然后将这些“泥塑事故现场”,立在营地入口,称之为“哑巴教科书”。
一开始,那些老兵对这种“花里胡哨”的教学方式,嗤之以鼻。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兵看到自己的儿子,指着一个“拧错阀门导致爆炸”的泥塑,大声说道:“爹,你上次就是这么拧的!”
那个老兵顿时愣住了,脸色涨得通红。
从那以后,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复训,还逢人就夸:“这‘哑巴教科书’,真是比啥都管用!”
在遥远的河西走廊,王元楷正率领着队伍,巡查着当地的民生情况。
他发现,当地的牧民,喜欢用石堆拼出一些巨大的符号。
这些符号,形似风轮与火焰交织,看上去神秘莫测。
王元楷好奇地询问当地的向导,才知道这些符号,是贺兰越石的弟子们,创造的“大地记事法”。
不同的石堆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风向变化、水源位置、故障预警等等。
一开始,王元楷还以为这是什么异端邪说。
直到他亲眼目睹,一支商队凭借着这些石堆符号,成功避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
他才意识到,这些看似无用的石堆,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