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这群神仙不对劲!》最新章节。
与此同时,胡惟庸已经被朱元璋擢升为太常寺卿,主管宗庙礼仪和祭祀,属于正三品。到了洪武三年,李善长已经66岁,半生辛劳,让他实在力不从心。
李善长建议中书省要增加年轻的官员,根据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调到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
由于当时徐达征战在外,常遇春已经病逝,因此,胡惟庸进入中书省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实际上只有3个人,分别是李善长(左丞相)、汪广洋(左丞)、杨宪(右丞)。
不久后,李善长便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为了丞相人选煞费脑筋,当时,在朱元璋考虑范围内的丞相候选人只有3个人,分别是:杨宪、胡惟庸、汪广洋。为此,朱元璋还特地请教刘伯温。
朱元璋问:“李善长要告老还乡了,我想让杨宪接替他,担任丞相,你觉得如何?”
刘基说:“宪有相才,无相器。”
意思是说,杨宪虽然有能力,但没有丞相的器量。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何如?”
刘基曰:“此褊浅。”
意为汪广洋的见识太过狭隘,不适合做丞相。
朱元璋:“胡惟庸何如?”
刘基:“小犊耳,将偾辕而破犁。”
刘伯温的意思是说:胡惟庸就像是个心高气傲的牛犊,让他来犁地,说不定地没犁好,犁子还被他搞坏。
之后的两个月,杨宪因为太过激进而被朱元璋诛杀,中书省只剩下汪广洋和胡惟庸二人可供选择了。
经朱元璋反复权衡,他决定放李善长归乡,让汪广洋来做右丞相,胡惟庸升为左丞。
此时,中书省名义上还有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徐达。但是,徐达只占了个名分,并不插手中书省事务,中书省的实际上由汪广洋和胡惟庸把持。
李善长走了,杨宪死了,徐达“有名无实”,挡在胡惟庸前面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汪广洋了。
于是,胡惟庸开始露出他狡黠的一面,他开始筹划,如何成为继李善长、徐达、汪广洋之后的明朝第四位丞相。
汪广洋是一位老实人,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能力不足。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对丞相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汪广洋的劣势逐渐暴露出来。
再加上胡惟庸凡事都表现得异常积极,有时候胡惟庸甚至会越过汪广洋,直接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对治国理政的看法,这更加让朱元璋觉得汪广洋遮挡了胡惟庸的才能。
于是在洪武六年,朱元璋抓住汪广洋的错处,将汪广洋贬到广东担任行省参政。此后,胡惟庸开始以左丞的身份主持中书省,半年后,胡惟庸正式“转正”,担任右丞相。
至此,胡惟庸终于圆了自己的丞相梦。
从历史角度来看,朱元璋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作为皇帝,他还是比较勤奋和敏锐的。胡惟庸自洪武六年当上丞相,到洪武十三年结束,他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当丞相近7年之久,可以说,胡惟庸是有丞相之才的。
若胡惟庸是个庸才,他必然会步汪广洋的后尘。别忘了,汪广洋就是因为能力不足才被罢免的。
所以,胡惟庸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庸”字,但他并非庸才。
然后,随着胡惟庸丞相生涯的延长,他开始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