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天下秦二世

第四十章 又弄出个粉卫(2/2)

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阴谋天下秦二世》最新章节。

兽敌站在胡亥身侧,有些跃跃欲试:“圣上,臣在东面山岭间布有千卒,要不要从后面把楚骑啃一块下来?”

胡亥摇摇头:“远了用弩箭起的作用不大,贴近又会有伤损,没这个必要,他们就现在这样灰溜溜的离开就已经够我乐一阵了。”

他略一思忖:“你使人传诏令回去,让任嚣拔营到直逼析县三至五里攻守皆宜的地方扎新营。跟任嚣说,咱们虽然只有三万卒,但要按十万卒的规模布营,这就足够让析县的西楚军胆战心惊的了。”

_

项羽现在也很难受。

本以为刘邦是因为武关秦军突然大增才仓促间亲自来南阳坐镇,宛城的守备应该不会那么强,但自己显然料错了。

宛城的城墙坚固高大不说,还有样学样的在城上立起了投石机抛射火罐。虽然只能投射百多步,不比秦军的投石机能抛射数百步远,射程也不稳定,但这极大地限制了楚军攻城的人员密度。更何况宛城的每面城墙上还有不下三十架床弩,冲车、可搭跳板的攻城楼车都被这些投石机和床弩烧毁击毁,到现在没有丝毫进展。

更可恨的是,刘邦肯定是把现有的南阳粮秣都收入了宛城,因为宛城附近的各城各乡亭内,除了抢百姓家里的自食粮食外,完全搜罗不到多余的粮秣。乡亭的示警体系也颇为完备,楚军还未到,百姓们大部分就背着粮食四下逃散,抢粮也抢不到多少。这一来西楚军只能依靠陆路粮道从陈郡运粮。虽然没有汉军骚扰,但运粮途中人吃牛喂造成的耗损要比水运大了太多。

唯一让项羽比较高兴的事情是,秦人出武关了。

他准备算上析县的两万多楚军在内一共分出六万卒去打秦军,由项声领四万卒继续围攻宛城,先已派出由龙且率领的二万卒正在悄悄向析县方向移动。

刘邦被封在宛城内,就算只留下四万卒也与宛城兵力相当,加上西楚军战力强于汉军,项羽并不担心刘邦从背后捣乱,他还把范增留在宛城外辅助项声,可保万无一失。

项羽没有立即随龙且军往析县,他在等秦军攻析县。

之前的消息比较乱,有说秦人在武关增兵一万多的,也有说增兵五万的,最可信的还是最初打探到武关守关军二万之外又增加了一万多。可就算秦军出武关图谋南阳,守关军也不会被大量调出来,所以项羽估计秦军可动用来南阳的最多五万,很可能只有三到四万,这是他根据中尉军五万调来四万考虑的。

在他看来,现在自己在伐刘邦,秦人必定知道西楚军有十万,加上汉军四万,如果在这时候出武关道,很可能面临楚汉合兵十四万的威胁。楚汉矛盾再大,秦也是山东各方一致的敌人。可秦人既然出来了,一箭不发就缩回去又不是秦军的风格,所以项羽判断秦军最有可能是攻取析县,然后在楚军大举反击前退回去,也算亮个相以示自己的存在。

不过项羽对这种近乎瞎玩闹一样的行动实在无法理解。就算西楚不伐汉王,秦人把南阳夺了,汉军必然也要想再夺回来,如果汉军夺不回来,就很可能联合西楚一道来夺。

大概秦人认为刘邦先去彭城端项羽的老窝,被打的丢盔卸甲的回来还不老实,刚求过和就又在韩地给西楚添堵,在这种情况下西楚怎么也不会帮汉国。

项羽冷冷一笑,刘邦是讨厌,但秦人才是自己最痛恨的敌人,也是对山东威胁最大的敌人。就算在刘邦刚攻破彭城的时候,若秦人敢于出关中,他也会放弃对刘邦的厌憎与他联合起来伐秦。

从析县报来的消息说秦军已经出了武关道,在析县西四里秦人扎下了十万卒的大营。项羽是不相信秦军会出十万卒的,但也无所谓,他相信自己的西楚军六万一定能战胜秦军十万,在巨鹿已经证明了这点。

看来秦国那个小皇帝还真是个昏庸之主,做事实在不着调。

项羽几乎可以肯定秦军没有十万,现在故意做出个十万的样子,真实兵力应不超过五万。

“大王,老臣认为秦军也就三万多不到四万。”范增很同意项羽的判断,“若秦军扩充,我等在关中的斥侯总能查探到一些痕迹。如果秦军未扩充,那关中也就是中尉军的五万卒,秦人现在没有灭国危机,不会把北疆军与河西军紧急调回。而且若秦人真的要大举对山东开战,也不会从武关这个地方出兵,从函谷关沿河水出兵才是正道。”

“五万中尉军要为武关和潼关做后备,所以秦人肯定不会全调出来。”项声在一旁附和着:“上将军所言甚为有理。”

“可关中除了中尉军,还有秦帝的二万五千卫尉卒。”丁固提醒着。

范增瞪了他一眼:“卫尉要来了,说明秦帝也来了。这当口那个小皇帝会以身涉险跑出关中?老夫看最多就是会把那个山地曲借给中尉军。”

项羽颌首:“孤认同亚父的判断。孤认为秦军摆出十万卒的营帐规模,就是吓吓人,让汉军和我楚军都不敢去攻击而已,或许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把孤放在析县的那二万多卒吓走,不战而取城。”

“可这样也有个麻烦,就是在秦军攻析县时我西楚军突然出现,秦军可以快速收兵撤回武关,能给予秦人的打击不大。”范增捻着胡子摇头:“而对宛城的围攻兵力只余四万卒,汉王就有可能突围而走。”

“突围走了又如何?”项羽毫不在意,“他除非投秦,不然也不过就是躲回河南郡,孤自可从荥阳、成皋一路打到雒阳。比起刘季,秦乃孤的第一大敌,他们既然出秦关,孤早就说过秦人敢出关就要打,正好满足他们。”

范增一脸的不同意:“现在秦军虽出武关,以大王雄威必可大挫其锋,可就算秦军真有十万卒,因其背后就是武关道,大王并无围而歼之的机会。秦军一旦战败必向武关退却,其在沿途已经立有多道营栅,到时候又会烧营栅相阻,并不能收全功之效,最好的战绩也就是杀伤万卒而已。大王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先去掉汉王这个掣肘,再使齐国归服,这样大王就可再次统合山东各国力量伐秦,攻破秦关,这样才是真正的破秦之道。”

项羽犹豫了起来。范增的头脑很清醒,所说的也很在理,杀死秦卒并没有多大意义,仍然达不到灭秦的目的,伤亡万卒并不是秦无法承受的损失。

胡亥就如韩信挤兑魏王豹的手法一样,不停的用各种招数逗引项羽,挥兵出关是第一手,虚冒十万卒恐吓析县是第二手,很快项羽就看到了第三手。析县报来的敌情消息中有一条引起了他的注意:秦营面向析县的营门附近曾现百十个女卒的身影,骑马执兵、着甲披红,簇拥着一个黑衣公子,几名将军随侍一旁。黑衣公子身边似乎还有几个宫装女,但因距离太远无法确定服饰。

这个时代的军中就算有女人,也不过是领军将军偷偷带上最宠小夫人,加上侍婢不过数人。军中带着女人往往被认为是败战之兆,所以就算领军将军敢于私带,也会将这些女子限制在自己私帐周围很小的一个范围内。比如项羽总是把虞姬带着征战,但绝对不会让虞姬像析县消息中所说秦营的景象那样,公然在军营内士卒面前招摇。

身边带着女人在军营里游荡已经很跋扈骄狂了,而能带着上百的披甲女卒在军营里这么肆无忌惮的黑衣小哥……项羽看了看范增,又看了看帐中的其他将军们。

“秦帝!”钟离眛没憋住先叫出声来。

胡亥这第三手就是用自己为饵,钓项羽来析县攻伐。

胡亥的宫中三卫中,经曹穿和吴子水逐个询问,只有四十一个人有较强意愿回军伍去搏战功。这其中贴身甲卫只有两个人,盾卫只有十人,锐卫多一些,有二十九人。胡亥根据他们的意愿,分别遣到北疆秦锐、河西秦啸中,因为最后真正去夺回山东的依旧不出这两支劲旅。

他在去北疆旅游时就留下了越姬等四个锦卫在宫人中选拔粉卫,等他回到咸阳时已经挑选的差不多了,宗室贵胄得知这一消息后还送了一些族中女子来参与挑选。皇帝喜欢出游,粉卫是近身护卫的女卫队,总在皇帝眼前晃悠着,要是一个不留神被皇帝看上了呢?那个容貌并不出众的臧姬不就是因为给皇帝打扇守夜(外面并不知道有锦卫这么个女保镖组织),现在连皇子都有了。

整百的粉红宫卫,壮观的女子阵列。全都出众的漂亮肯定达不到,但也都说得过去,最低也是臧姬那个水准,身材更不必说,细腰宽臀,经过兵练还另有一股飒爽之姿。

三卫里仍有不少单身汉,面对这些粉卫不乏垂涎三尺之徒,就像当初对锦卫的觊觎。胡亥声言谁想要粉卫为大夫人都可允准赐婚,但除了每次怀孕给假一年、诞生哺育给假一年外,都必须继续在宫中当值到三十岁,由宫中出钱雇佣仆看护所育子女两年到三岁。

至于想要粉卫为小夫人的一律不准。

胡亥弄粉卫并不是为自己更便于荒唐找机会,公开理由是向外部显现自己的荒谬昏聩,不公开的原因还真的就是瞎闹的心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鲁国风云
春秋,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时代,是如今的我们能见到的和坚持着的许多文化和习俗习惯的起源,是我们的根!读历史,为什么不读春秋?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讲述春秋十二诸侯之鲁国文化的历史杂谈。鲁国在三百年春秋史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
千里草人
夏鼎商鼐
夏鼎商鼐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明代杨慎这首道尽多少古今兴衰,沧海桑田。夏代,作为第一个正史留名的朝代。它揭开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序幕,真...
百里行检
战国小大名
战国小大名
天文是后奈良天皇的第三个年号。天皇家丧失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权力中心足利家同样山河日下。武田、北条和今川三家在善德寺会盟,关东大名面临着势力重整;关西诸国中,陶晴贤与尼子晴久衰落,毛利元就趁隙发展;近畿三好家意欲取足利家而代之,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迎娶了蝮蛇女归蝶;一个长相酷似猴子的青年成为了织田家拿鞋的仆役。九州中部阿苏家,一个孩童也悄然而至。天下,即将进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空门有佛
欢乐宋
欢乐宋
王大卫穿越到了大宋朝,还是双穿,他一边捣腾两边的东西挣大钱,一边等待汝瓷和钧瓷问世挣更大的钱。你以为他是腹黑男主,他却为了朋友杀辽使,平青唐,战西夏,争霸海域。你以为他不解风情,他却为了心爱的女人,追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王大卫说:大宋朝,我来了,全都给我嗨起来!
王大胃
汉疆喋血风云录
汉疆喋血风云录
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乱世之中,儿女情长,汉家江山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磨难,华夏一族,第一次差点亡族灭种,少年追随拯救汉家的大英雄冉闵,几经血战,终于见到了曙光。当然还应该有谢安,王羲之,苻坚,王猛这些青史留名的风流人物,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姓名,还有属于他们的故事传说。历史的责任,亲人的嘱托,推动着少年不得不,奋力拼搏,向上攀登。一部热血温馨的奋斗史!
汉家一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