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最新章节。
巨大的喜悦瞬间冲散了朱常洛心头的阴郁。
“好!好!太好了!这是天大的喜事!我……我要当父亲了!”
“你说得对!南洋就南洋,爪哇就爪哇!为了你和孩儿,我也定要闯出一片天地来!让……让所有人都看看!”
他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或许,远赴海外,对他,对他的小家而言,真的是一个新的开始。
与此同时,朝廷正式昭告天下的平倭捷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群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响……
与别处的欢腾相比,北京城内的军户聚居区,气氛则更为复杂,喜悦中掺杂着更具体的期盼和牵挂。
“听说了吗?倭国平了!京营禁军的弟兄们要回来了!”
“真的?王二狗他爹就在戚大将军麾下,这都出去一年多了!”
“可不是!告示上都说了,大军不日即将凯旋!这下好了,咱家的顶梁柱要回来了!”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我家那小子总算能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巷口树下,几个妇人聚在一起,一边做着针线,一边激动地议论着,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如释重负的轻松。
她们的丈夫、儿子多在京营服役,此次跨海东征,虽然捷报频传,但刀剑无眼,谁能不担心?
如今战事结束,意味着亲人即将归来,这比任何空洞的捷报都更让她们感到踏实和喜悦。
一个半大的小子兴奋地跑来跑去,嚷嚷着:“我爹要回来了!我爹是打倭寇的大英雄!”
与北方军户的质朴期盼不同,在京师酒楼府的一场文会上,一群身着澜衫、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和科举新锐们,正围绕着这场大捷,畅谈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热烈。
一位刚从翰林院散馆、分配到六部观政的新科进士,满面红光地举杯道:“诸兄,共饮此杯!庆贺我皇明王师,荡平倭寇,靖清海疆!此乃千古未有之武功啊!”
众人纷纷举杯应和。
另一位略显清瘦的御史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更重要的是,此战毕,东南再无大患,朝廷每年投入军中的数百万两饷银,这无底洞总算可以填上了!自此,国家重心,当由武功转向文治!”
“张兄所言极是!”
旁边一人击节赞叹:“陛下圣明,削平外患,正该与民休息,大兴文教!”
“想想看,我大明如今户籍已有万万之数,若能偃武修文二十载,不,哪怕只有十载!”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开科举……届时仓廪足而礼义兴,百姓安居乐业,文风鼎盛,远超汉唐盛世,指日可待……”
“哈哈哈,刘兄说得对!往后,正是我辈读书人大展拳脚之时!”
“天下承平,文治光华,方是正道!”
这些年轻的文官们,沉浸在“文治盛世”即将到来的美好想象中。
他们看到了战争结束带来的财政宽松和政治空间,认为这是推行儒家理想、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绝佳时机。
至于那遥远的、刚刚被征服的倭国该如何治理,那些跨海征战的将士们后续的安置与封赏,似乎并不在他们此刻兴奋讨论的核心范畴内。
一种过于乐观的、认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后便可专心内政的氛围,开始在部分文官体系中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