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与你相遇以后》最新章节。
云殿市的边界处,万顷苍翠,绿树成荫。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一直通往森林的深处,而那条路的尽头,坐落着一座古寺,“佛云寺”。佛云寺处在山极陵山的顶端,且它的坐落方向比较奇特,它是坐南朝北。而一般的庙门是坐北朝南。由此登临极陵山绝顶北望,与通常山巅之上的南望方向恰好相反,“倒看山”的说法由此而来。
处在山顶的佛云寺,吸收了天地的精华,云山雾绕,仙气飘飘。日出时分之际,那一道道光从佛云寺的后方照射过来,像佛光普照一样,散发着金光。乃至佛云寺被后人称作佛门圣地,受到佛祖的庇佑。因此,众多游客、香客到这里烧香拜佛,亦或是观光旅游。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刻有佛云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更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服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走近寺内,虔诚的香客多半进庙必拜,但这里并没有弥漫香火的气息,反而有一种“集大成者”的清净安宁。参天古树,树与古寺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使人心情愉悦。清晨古寺,一众佛门弟子,在大殿内禅经讼佛。一些香客手捧佛经,自愿加入了念经。在如此的环境下,倒真有一种一入佛门清净之地,六根清净的感觉。
走出大殿,南边一条青砖小道,小道旁槐树、松柏笼罩形成的绿荫,给小道增添了一丝凉意,香客经过,倍觉凉爽。小路的尽头通往另一庭院,良缘庭。
良缘庭的由来,起源于庭院中的那颗姻缘树。姻缘树由个体较大的木棉和龙眼组成的,二者分属木棉科和无患子科,并无亲缘关系,但相互依偎,情意绵绵。实质上这是一种简单的植物生理现象,由于二者机缘合凑巧,长得太近,当风吹树摇时,难免互相挤压,受伤后长出愈伤组织。因经常摩擦,愈伤组织异常发达。现二者仅有物理接触,并未真正连理。
只因相传古时候,有一名叫涟漪的女子,与他家相邻的一户人家中,有一名叫孟清池的男子。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父母交情颇深,便为俩人订下了娃娃亲,待他们成年之际,就让俩孩子成亲。光阴飞逝,二人都快成年之际,孟清池父母去涟漪家提亲,双方父母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为他们二人筹办婚礼。然而成亲前一日,边境爆发战争,举国各地征兵。孟清池在砍柴回来的路上,被官兵抓去当兵。涟漪得知伤心的晕过去。春去秋来,在家中的涟漪盼望着孟清池的归来,每天往院子里的那颗树上系红布条。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寒来暑往,家中的父母都觉得孟清池不会回来了,叫她不用等了。她不信,她始终相信他会回来的,回来与她成亲。她对着大树诉说心事,希望他能早点回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六年。也许她的虔诚感动了这棵树,它听到了她的愿望。在又一清晨之际,她爬上树,往树枝上系着红布条。远远走过来一个人影有点熟悉,那人朝涟漪走过来,走近又走近。那人便是她朝思暮想的孟清池,她飞快的下了树,激动的热泪盈眶,朝孟清池飞奔过去,一把抱住。
六年的分离终于让两个有情人重逢,俩人补办了之前那段被耽搁的婚事。涟漪一袭红装,嫁给了孟清池。有情人终成眷属。
因此后人便称这棵树为姻缘树。凡有求姻缘者,取红布条系于此树树枝之上,诚心默念爱人之名,莫不灵验。久之,远道而来求姻缘者络绎不绝。
此树位于院子的中央,树上挂满了一条条鲜艳的红布条,迎风飘扬,从远处看过去像是彩旗飘飘。树干上还绑着两根粗绳做成的秋千,树下一对情侣在嬉笑、玩闹。女子坐在秋千上,男子从后面推着。习习微风吹过,裙摆摇曳,长发飘飘,清脆悦耳的笑声,加上女子迷人的笑容,精致的脸庞更显动人。听着女子的笑声,男子从内心深处扬起了一抹笑容。浓浓的恋爱气息,让周围的想求姻缘的单身汪们羡慕不已,只怕心中的小人都在呐喊,树啊!树啊!快让我脱单吧!好想谈一场不分手恋爱。也让一些单身汪们受不了这波狗粮,自行遁走了。
树的另一边,树枝略高,一姑娘站在梯子上,往树上绑着红布条,眼眸微闭,嘴里念念有词,像是来求缘的。正所谓心诚则灵,相信这棵树会让她遇见她的有缘人。
古往今来,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树上的红布条也越发多了起来。这每一条红布条,背后都藏着一份期盼,或是找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又或者希望可以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冥冥之中,也许这颗树会听到许愿人的心声,让他早一点与爱人相遇。
夕阳西下,人影散乱,但寺院的人并没有减少,仍有许多香客留宿在寺内,寺中享有免费的斋饭,只需移步去五观堂即可。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定感到新鲜:出家人吃饭,坐不窥堂,端身无语,举止安详,既严肃又认真,气氛平和,令人如坐春风。若以一句话概括,吃饭即是修行。佛门中的“吃饭”,正规说法是过堂。堂,就是指斋堂。或许有人初次参加“过堂”会有点不习惯,样样都是规矩,有点约束,但是慢慢的便会自然适应,反而觉得受用。在过堂时,主持和尚坐在斋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居士、在家等坐在出家师父下首或后面一排。饮食之前,先要敲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和半圆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教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吃饭前,饭吃完后,碗筷都应摆在桌边放整齐。
在二时临时斋仪中,维那师在斋堂引领大众念了供养偈之后,呼此偈:“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后,大家齐声唱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开动了。
饭后在寺院散散步,消消食,在寺院后院有一莲花池,池内养着数量庞大的鱼,一片片红鱼鳞映着清晨的阳光,闪闪发亮。鱼儿活泼地到处拥挤,水绵时常荡起层层波纹,非常不安分。起风的时候,湖水又像绿色绸缎似的随风波动。有些信徒索性坐下来逗鱼儿双手捧着鱼料,均匀的洒在湖里。不一会儿看见一群红色的鱼儿,争先恐后的聚集在一边,鱼儿大口的争食。
寺院晚上一般没有什么仪式活动,僧人们都是早早就休息了。寺院有接待香客、游人的房间,寺院不以住宿盈利,所以价格也很亲民。
来佛云寺走一遭,凝神聚气,修身养性。亦或是求缘,到不失为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