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第300章 何为盛世(2/2)

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河套百姓饱受谢、虞、魏、孔、张家剥盘,如同水深火热!陛下,臣请进军,尽快剿灭突厥冥顽不明之徒!”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吊民伐罪,此乃周礼、春秋之大义!”

魏之古的这个吊,表示慰问的意思,可不是吊起来的意思。

他是正经进士出身,这句的确是出自《孟子》,就是惩戒首恶,慰抚百姓,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百姓大悦。

金濂为什么如此的愤怒?

因为谢、虞、魏、孔、张家在河套地区居然拥有超过了四万顷田,共计四百多万亩地,比寿王府还多了一万顷,至少半个陛下的官田了!

谢、虞、魏、孔、张家怪不得会如此的丧心病狂,炸毁了多伦山口的火药库,还要谋求炸毁集宁城大军的火药库,这几家的根,压根就不在江南,而是在河套!

“四百万石米粱!他们怎么敢!”

魏知古的怒气已经冲天了。

要知道江南的米价和京师的米价是完全不同的,京师的米价和大同府的米价也是完全不同的。

京师米一石四十文,江南的米粱价格稍贱也是十五文,但是到了朔州一石米就要四百文,到了云中城一石米要八百文甚至一千文。

河套一年光谢、虞、魏、孔、张家收亩算地租,就要整整四百万石米粱。

少一天,朝廷少多少赋税,边方少多少粮草!

魏知古能不急吗?他看见灯盏里有两个灯芯他都心疼!

怪不得谢、虞、魏、孔、张家要逃跑,人家哪里算是大唐人,人家分明是河套人!

李隆基示意魏知古坐下,他刚才还此乃乱命,臣不奉诏,这一下子就换了个立场,其画风转的太快了,一时间,让朱祁钰有点不适应。

这是打算不等大军打完仗,他就打算迁民耕种了?

王敬业作为盐铁会议的新人,整个人都变得呆滞了,这就是大唐朝的盐铁会议吗?

好像对于陛下而言,出于公心,利于大唐,利于大唐百姓,那就是最大的恭顺。

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

大唐强,则陛下强。

李隆基无奈的说道:“至少明年才会迁民,徐有贞要给朕上了治理河套黄河的奏疏,朕才能知道河套地区到底能养多少百姓,迁民几何,这不能乱。”

“尤其是河套现在有多少人?谁都不知道,迁多迁少,都得细细商议,你先坐下。”

金濂坐下,也不顾君前失仪,又咬牙切齿,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迁,定要迁!”

姚崇深吸了口气,脑海里却是回忆,他开口说道:“武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前六十余年所做的事儿,尽数荒废掉了,最后仅剩云州、丰州六府,军卒不过三万,还不如贞观二十六年。”

“陛下,臣想不明白,兴文就一定要匽武吗?”

“太祖时期,百废俱兴,太祖鼓励文治,设立府州县卫儒学堂,难道不是兴文吗?”

“太宗皇帝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李隆基说道“太宗皇帝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太宗皇帝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帝王个人可能作出的不慎重的决定。”

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在一些方面与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有相似之处。

但也不同,主要还是对皇帝的政治决策慎之又慎,制定出符合当下的政治策略。应该是相互协作监督关系,而不是三权制约和独立关系。

李隆基继续说道:“太宗皇帝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形成君臣共济致治国家政策。”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臣愚钝,今日方才解惑。”姚崇说道。

姚崇哪里愚钝,这是在谏言,希望李隆基如太宗皇帝一样,能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国之蛀虫,为了一家之死,竟公然勾结胡人对大唐军队动手,损公肥私啊!”

卢怀慎说的角度,是站在了大唐的军卒的角度。

这一点是事实,否则以贞观年间的大唐军队,何至于出现突厥墨啜可汗呢?

李隆基看着卢怀慎略有愤怒的眼神,卢怀慎屡次都提到了武周朝的重文轻武招致的灾祸,证明他对兴文匽武一事极其的不满。

李隆基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才知道,一些政策,完全是有些偏离了正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掰回来。”

他忽然话风一转说道:“唐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极限:东起高丽半岛,抵达日本海;西临里海,占有半个中亚,抵达大食(阿拉伯);南至越南横山,越过北部湾,有了交趾府(越南),抵达中南半岛;而北部则越过瀚海(贝加尔湖),占有整个突厥。

姚崇说道:“唐高宗李治虚心纳谏、勤于政事。登基之初,李治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汉疆喋血风云录
汉疆喋血风云录
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乱世之中,儿女情长,汉家江山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磨难,华夏一族,第一次差点亡族灭种,少年追随拯救汉家的大英雄冉闵,几经血战,终于见到了曙光。当然还应该有谢安,王羲之,苻坚,王猛这些青史留名的风流人物,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姓名,还有属于他们的故事传说。历史的责任,亲人的嘱托,推动着少年不得不,奋力拼搏,向上攀登。一部热血温馨的奋斗史!
汉家一小卒
我有无敌舰队
我有无敌舰队
关于我有无敌舰队:古有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为大秦、保社稷。今有我王新打破百年之不变局,合并华夏神州,引领炎黄再临世界巅峰。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佣兵自重,割据地方,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十国末年,分裂本应被大宋一统,但历史被神秘力量所改变,大宋并未出现,华夏大地依旧四分五裂。王新魂穿百年来到这个世界,灵魂附身落难世家少爷身上。在这个恶意满满未知世界中,看他如何用科学
晓小锋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刘甸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穿越到汉桓帝刘志私生子刘甸身上,并绑定了争霸系统。各个时代并不安分的开国之主,正史中的文臣武将,野史演义中人物,江湖中的侠剑客,齐聚汉末,掀起东汉末年的诡异乱斗。
柏路松芯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战狼卫:开局救下德凯副队长
『单女主』『理智主角』『人设不崩坏』皇甫武正——睁开眼睛——我是沙...我是创世神!!皇甫武正还没从巨大的疼痛中反应过来感觉自己的手好像被人拿起来转了个什么东西“嗯,还行只见轮盘指向的地方『巨神战击队地神套装』(内容包括:裂地变,地神符手链,战狼战击士,苍龙战击士,虎吼战击士,巨甲战击士)“行了,修正一下战力设定,好像就没啥缺的了,去吧皮...去吧皇甫武正!!!皇甫武正:???哎哟**!!!
终极天剑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这吕布,绝对有问题
关于这吕布,绝对有问题: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那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始终不过,一场繁华。白门楼兵败被杀的吕布,带着满腔意难平,重回十八年前。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想做一些,我认为对的事……
来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