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不要惊慌,我自有定夺。”郑烁潇颇为淡定的说道:“我已经联系了都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四家佃户有成丁三十八万余人。”
“只要他们肯答应我们一起举大计,此事必成!”
勃合力犹犹豫豫的说道:“可是从辽东到道荣阳,就是骑马也需要一月路程,我们现在还在这兖州,约定的是六月份,这再不出发,就到不了。”
“而且四大家族,虽然接了我们的金银币,却是纹丝不动,听说最近皇帝派了皇室子弟都在活动,安抚各家不要妄动。”
“动静真的挺大的。”
勃合力伸出手来说道:“勃合力莫慌,我自有安排。”
“敢问郑明公,是什么安排?”阳宗王眉头紧皱的问道。
“轰!”
一声剧烈的爆炸声轰隆隆传来,郑家府,已经被完全炸开。
兖州督都李明浩和巡察御史杨瑒,带领着两千人,已经将郑家外宅围得水泄不通,叫门不开,只好炸门而入。
郑烁潇的造反可能只是开玩笑,但是兖州地方确实高度重视,大皇帝已经下了明旨,要把这是处理好,处理干净,不能留有后患,那他们当然得慎重再慎重。
尤其是世家有那么多的佃户,有可能造反,这些佃户一旦起事,别人不敢说,他们的脑袋,一个都留不住。
郑烁潇声嘶力竭的喊道:“你们是什么人?!”
李明浩大声的喊道:“全部抓拿,一只苍蝇都不可以放过!掘地三尺,所有人即可押解京师!”
李明浩的怒气冲天,若非京城来了旨意,三苗寨真的跟着造反,湖广地面,立刻就是一片狼藉!
他这个河北道兖州督都,是要担责的!
将所有人都抓捕归案。
李隆基的郑家没有搞诛杀九族,只是把郑烁潇直系的亲属全部带走,当然包括郑家的家主。
当所有人落网,当靖安司和玄甲武骑军押解着三十多人向京师而去的时候,河北道官场全都松了口气。
这老几位!终于被送走了!
河北道终于安稳了几分!
当然,走的最快还是李明浩以及巡察御史杨瑒的奏疏,已经办了加急,送入了京师。
李隆基此时正在和太上皇李旦下棋,太上皇身体今岁一直不太好,李隆基抽时间和太上皇下棋对弈。
仗要打,朝堂的事情自然也不会停下。
李旦完全不知道陛李隆基下棋的路数,否则的话,他都六十多岁了,一定不跟陛下对弈。
“陛下。”高力士将军机处军机信件、巡察御史、河北道大都督的奏疏递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看了两眼,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郑家里内斗,朕懒得管。”郑家嫡系全部被抓,庶出子弟自然为了争当家主各自斗争起来,但是他们敢联合起来进行造反,鼓噪声势,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人犯进京了,就送靖安司和刑部进行查补吧,查不完,全都赐死吧。”
世家嫡子不被诛杀是大唐皇帝建国时和二十八门阀世家的盟约,就像是擦屁股纸一样,随时可能撕毁。
大战可能一触即发,大唐军依旧在枕戈待旦,大唐依旧在边疆,等待着对突厥进剿和契丹防御。
这个时候,正价真的撺掇着佃户造反,中原局势立刻失控。
“郑家田亩不是缴税纳赋了吗?”太上皇疑惑的问道。
按照陛下的话,许他们造反,但是必须交税的话,这既然交了税,那也该废为庶人才有道理,这直接就要赐死了吗?
李隆基摇头说道:“朕只是可以造反,没说宽宥他们。”
李旦摇了摇头,毕竟陛下说的话,怎么解读,还不是随陛下的心意吗?
“三郎以为,为何会当初大唐武备不振?”李旦也想如李隆基现在一样,有着强悍的禁军,可惜当时禁军已经成为仪仗队,禁军大多都是世家官员子弟,每日疏于训练,军士大多时间都在勾栏瓦舍,不然的话当时也不能让李隆基掌管禁军军士训练。
李隆基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我以为有很多的方面,《汉书·礼乐志二》:“清和六合,制数以五。海内安宁,文兴匽武,谓修治文教,停止战备。”
兴文匽武通过重视文化和教育,减少军事冲突,从而带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历来的兴文匽武,都是由文臣在推动,所以似乎罪责都在他们的身上也不是那么全面。
大唐朝的兴文匽武确实是由武则天在推动,还包括了那些为了上位,辅助大臣包括李义府、李勣、张光辅、许敬宗,刘仁轨、裴炎等。
佞臣李义府
李义府从贞观年间便入朝为官,也算是老臣了。但他运气不济,出身低微,到高宗时,稍微有点门第,与他平级的官员,都已升迁,唯有他还在做着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
但是他瞅准机会,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目标直指长孙无忌。他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呢?那倒没有,只不过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这倒是真的。
李治为把武则天扶上皇后之位,与关陇集团闹着废后,受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集体抵制,偌大的朝堂之上居然无人站在他身后。
王皇后出自关陇集团家族,是唐太宗为他选的媳妇,如果废了,先是对不起先皇,高宗根基不稳,所以,对于此事也不敢一意孤行。
他通过各种渠道去讨好关陇集团,不惜为长孙无忌三个儿子升官,给长孙无忌送钱送物,但仍旧无法感动关陇一族。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义府跳出来了。他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人,为人阴暗,绰号李猫,小人名声早已在外,因在工作上得罪了长孙无忌,很快就要受到贬谪,如果再不出手,恐怕就要到大西北喝风了。
于是,他写了奏章给唐高宗,核心就是速立武昭仪为后,以安民心。高宗终于有了支持者,一高兴就提拔他为中书省侍郎,从秘书直升副部级高官,得到的回报太大了。
有了李义府作为“榜样”,一大群寒门出身的官员紧跟其后,都上书要求废掉王皇后。高宗登基以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的支持者。
李义府惊雷一声,以小博大,拉开了寒门与豪门之间的一场大战,表面看似废后之后,实质上权力大洗牌。
“笑里藏刀”,这一成语出自李义府,可见其人品行卑劣,凭一时得志上位,后因收受贿赂臭名昭著,最后以谋反罪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面对这种情况,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联合了褚遂良、裴行俭等大臣,也联合上书,要求贬谪李义府。
但在武则天的撺掇下,高宗抢先一步把长孙无忌的得力助手裴行俭贬到了高昌,砍掉了他的羽翼。
接着登场的是李勣。
看似保持中立的李勣
李勣在贞观朝表现突出,主要在军事上,追随李世民平定过窦建德、沈悦、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起义和叛乱。又随太宗东征高丽,先后拔高丽十余城。薛延陀部落叛乱时,也是他率突厥兵讨伐。
到了高宗时代,他在政治上也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对抗长孙无忌上。
太宗死后,长孙无忌一家独大,李勣与他同朝为相,一点便宜没占到,连兵权也被剥夺,一度辞官回家。
在长孙无忌权力极度膨胀时,高宗又把李勣请了回来,把他放到了朝廷第三重臣的位置,三公之一的司空,以此来制衡长孙无忌。
在废后一事闹得不可开交时,李勣公开宣称,说这是陛下家事,臣子无权过问,一句话既表明了立场,又堵上了众人的嘴。
在李勣和一众寒门官员的支持下,废后不可逆转,此后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正式母仪天下。
在这一过对抗程中,关陇集团遭受重创,重臣褚遂良等人被贬,高宗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但长孙无忌并未倒台。
接着上场是许敬宗。
打破姓氏垄断的许敬宗
在废后之争白热化期间,高宗把许敬宗提拔为礼部尚书。长孙无忌被人举报勾结太子谋反,许敬宗多次上书,要求全力追查,大批寒门官员纷纷跟风弹劾。
在众议汹汹之下,长孙无忌被发配到四川,子女被流放岭南,最后他本人自缢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谢幕,而幕后导演就是武则天。
可以说,在扳倒长孙无忌的路上,许敬宗送了他最后一程。但许敬宗对武则天更大加成,则在于重修《姓氏录》。
高宗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理由也很充分,就是因为其中没有武则天家族。
原来的《氏族志》记录的是和太宗一起打天下的勋贵,武则天的支持者大多不在其中。《姓氏录》则打破旧有秩序,“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李勣之家也进入第一等,许敬宗、李义府以宰相资格进入第二等,连以军功至位五品以上的军卒们都成了士族。
一个《姓氏录》打破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基本按照当朝政绩功勋来排定姓氏次第,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进步。
从此,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被彻底打开。所以,许敬宗尽管被不少人列入佞臣,但也有他积极的一面。
他的结局也不错,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
助女皇树立威望的刘仁轨,武则天介入朝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其中有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她在攻灭高句丽之战中的一项重大决策。
在攻灭高句丽的战争中,唐朝原本计划先平其盟友百济,再集中力量剿灭高句丽,却不想被百济平而复叛,还联合日本从朝鲜半岛登录夹击唐军,使唐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危难之时,李治甚至想要御驾亲征。这时,武则天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击败日本。
这个方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唐军顺利灭了高句丽,击败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的心愿。
武则天凭借此事大大提高了声望,从此开始参与朝政,直到掌握政权。
而执行这个策略的人,就是刘仁轨,也是武则天举荐的,当时刘仁轨上疏了《平高句丽五策疏》,在这份上书中,他提出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
刘仁轨在此战中也表现十分突出,在锦江一战歼敌万人,在白江口之战中,以少胜多,让五万日军葬身火海,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是中日两国史上的第一次交战。
此后刘仁轨得到重用,最后病死在任上。
从公元675年始,唐王朝突然遭遇了极端天气的困扰,关中连续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然而在此时,唐朝还与吐蕃在进行着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裴炎果断建议,立刻停止在西域的战争,调边军回关中,修筑水利灌溉工程缓解关中旱情。
这一提议受到了满朝上下的反对,但武则天却给予了支持,对外战争停止,裴炎负责修起了灌溉工程,灌溉良田无数。
尽管旱灾一直持续到公元681年,但关中平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粮食收成日益回升,唐朝因此渡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期。
此后,武则天对裴炎刮目相看,之后被提升为中书省门下,成为署理国家朝政的宰相,同时武则天还任命他为太子太师,成为太子李显的老师。
高宗病逝后,李显即位,成为中书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太后武则天更对他信任有加。
李显上位一个月,武则天就频繁召见裴炎,询问李显的表现,而裴炎也屡次请求武则天问政,因为李显真不是当皇帝的料。
李显要把岳父提拔为宰相,裴炎死活不同意,转头就找武则天告状,俩人密谋决定废帝。
公元683年,裴炎代表武则天宣诏,废除唐中宗李显的皇位,流放岭南。
此后,李旦上位,也不敢说什么话,凡事全由武则天决定,女皇离梦想也更近了。
但这并不是裴炎想要的结果,他支持武则天的工作,并不代表希望武则天当女皇。
知道武则天的心思后,他苦口婆心,多次劝解武则天,还拿吕后的事情做例子,希望武则天不要干越轨之事。
之后裴炎从得力助手,变成了武则天的绊脚石。
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专权,武则天向裴炎问计,裴炎说,只要你归政于皇帝,叛乱自然平息。
武则天大怒,把裴炎下了大狱,无意栽花的裴炎十天后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