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缔造了高武纪元》最新章节。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地区,会出现相似的纹饰结构!”
 “工艺水平的问题也是一样,”王烛继续道:
 “不同地区的冶炼技术可能不同,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就能做出类似的纹饰。就像现代人,不需要懂太多物理知识,也能画出螺旋线一样。”
 江雨涵的笔几乎要跟不上思路了:
 “所以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有问题,与其去找工艺传播的证据,不如先研究这些纹饰背后的自然规律?”
 “这只是一种思路,”王烛提醒道:
 “具体怎么做,还是要你自己判断。毕竟论文是你的,我只是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江雨涵认真地点点头。
 研究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建议再好,也只能作为参考。
 “咦,”她突然注意到展柜里的说明牌:
 “这件鼎是在陕省出土的,但纹饰风格和我们上个月修复的那件豫省出土的很像……”
 “要不要比较一下?”王烛问道:
 “看看是不是也能找到类似的规律。”
 江雨涵立刻来了精神,拉着王烛就往另一个展区走去。
 “就是这件,”江雨涵带着王烛来到一个展柜前:
 “上个月刚完成修复,纹饰保存得特别完整。”
 展厅里陆续有游客进来,大多是像往常一样,随意看看就走,一个穿着灰色休闲装的中年人正站在不远处的展柜前,认真地阅读着文物说明。
 “你看这里,”江雨涵指着青铜鼎的腹部:
 “这组纹饰的布局,是不是和刚才那件很像?”
 王烛微微点头:
 “不只是像,连细节的处理手法都很接近。你看这个转角的衔接……”
 中年人听到这番对话,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来。
 “对!”江雨涵有些兴奋:
 “但是据说这两件青铜鼎的出土地点相距超过六百公里,按理说不应该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分析一下,”王烛说着,指向鼎身上的一处纹饰:
 “如果把这些线条延伸……”
 中年人装作对隔壁展柜感兴趣的样子,悄悄往这边靠近了几步。
 “我明白了,”江雨涵快速在本子上画着:
 “这件鼎的螺旋结构和刚才那件是一样的,而且转角的弧度都是黄金分割!”
 “还有这里,”王烛指着另一处:
 “注意看夔龙纹的排列,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六边形。这种构图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蜂巢……”
 中年人已经完全不掩饰自己的好奇了,干脆站到了旁边的展柜前,认真听着他们的交谈,这种解读文物的方式,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所以,”江雨涵若有所思:
 “这些工匠虽然相距很远,但他们观察自然的方式是相同的?他们都发现了这些基础的几何规律?”
 “很可能,”王烛说:
 “就像现在的建筑师,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会运用相似的结构力学原理。这些自然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也能发现这些规律。”
 中年人听得入神,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那这样的话,”江雨涵继续推演:
 “我是不是可以根据纹饰中的几何规律,来判断不同青铜器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
 她的话还没说完,突然注意到旁边站着个人,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来。
 中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些唐突,略显尴尬地咳嗽了一声:
 “抱歉,我不是有意偷听,只是觉得你们的讨论很有意思。”
 “没关系,”王烛礼貌地笑了笑:
 “这里是公共展厅。”
 “我一直以为古人制作青铜器,主要是凭经验和传承,”中年人坦诚地说:
 “没想到还能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去理解。你们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吗?”
 “我是这里的研究生,”江雨涵解释道:
 “他是……”
 她看了看王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介绍。
 “我是来参观的学生,”王烛说道:
 “对文物比较感兴趣。”
 “学生?”中年人的目光在王烛脸上停留了几秒,看上去如此年轻,却能说出这样深入的见解。
 “你对文物的理解倒是很独特。”
 他说着,又看了看展柜里的青铜鼎:
 “你刚才说的那个黄金分割,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当然,”王烛走近展柜:
 “您看这个位置……”
 江雨涵站在一旁,看着王烛耐心地为这位陌生人讲解。
 虽然是临时起意的解说,但王烛的语言依然清晰有条理,既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专业难懂,又能准确传达核心的内容。
 “江学姐,”王烛时不时会转头看向江雨涵:
 “这些纹饰的特点,和你论文里提到的区域性特征很像。你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对比一下异同。”
 他一边为中年人解释黄金分割的概念,一边不忘提醒江雨涵注意观察的细节,这种照顾到两个听众的讲解方式显得自然而不做作,既没有让中年人觉得被忽视,也没有耽误江雨涵的学习。
 中年人时不时点头,眼神中的兴趣越来越浓,偶尔还会插话问一些细节问题,而王烛总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