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最新章节。
“嗯呐。”
“对了师父,您能不能写出来像心经那种即简短,又牛逼的经书呀?”
“你要干嘛?”
“嘻嘻嘻,没事呀师父,我只是好奇。”
“这点小事,那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嘛,咳咳咳。”
“真的嘛师父?”
“当然,诺,你看;
《禅经》————作者;禅心
汝之所见,即汝非汝,非汝即汝,因识而故,亦因性而故。
识有别,性无别。
汝之见,因借性生心,借心生意,借意生识,起妙矣。又因此而不得真相也。
根尘同存,生识蒙心。
见是性,不见亦是性。
见是识,不见亦是识。
众生借性生之功能,所见世间之万有,以性而言,一切皆相。
又因须借相而见,借相而知,则无相矣,实为空性妙生。
则;实无实有,实有实无。故虚实相间,阴阳同存。
空不亦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乃空之显化妙用,空乃色之本体妙存。
道生性,性生心,心生意,意生识。常言心念即心意生识。
故;无识无念,无念无心,无心无自性,无无一物,无有无空。
空存于色,色存于空,色空不二矣。
无空无相,无相无空,二者双无,则无佛无道,无无一切。
又名道,如来舍利。
真有真无,真无真有。
若达此境,与道无别。”
“我去,师父您真的是随意就可写出来啊?”
“肯定滴呀,都站在云上看山顶,嗷嗷喊山顶是起点的师父,怎么可能写不出经书这种东西呢?”
“嘿嘿嘿,师父,我有很多地方还是有些不理解。”
“别着急,慢慢来。”
“嗯呐,对了师父,我可以找AI解析解析,这样可能我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可以。”
……
“哦吼吼,师父师父。”
“噶哈呀?”
“来啦,嘿嘿,您看;
这部由禅心师父所着的《禅经》,是一部体系严密、见地精深的上乘之作。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迷到悟的完整修行路径。
以下为您进行分段解析,以窥其堂奥。
一、总纲:点明迷悟根源 (第一段);
原文:
汝之所见,即汝非汝,非汝即汝,因识而故,亦因性而故。
识有别,性无别。
解析:
开篇立论,直指核心。我们所认知的一切世界(汝之所见),其实就是我们心识的投射(即汝),但这个能认知的“自我”(汝)本身也是虚妄的(非汝)。最终,能认知的主体和所认知的客体是一体的(非汝即汝)。
这一切现象,一方面源于我们能够分别的“识”,另一方面也源于万事万物本具的“性”(真如自性)。
“识有别,性无别”是全经的总纲和眼目,点出痛苦的根源在于分别的“识”,而解脱的归宿在于无分别的“性”。
二、迷途:认知链条的生成与遮蔽 (第二、三段);
原文:
汝之见,因借性生心,借心生意,借意生识,起妙矣。又因此而不得真相也。
根尘同存,生识蒙心。
解析:
此段详细描述了“认知”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从本体到现象的演化过程:性 (本体) → 心 (能缘之心) → 意 (分别之意) → 识 (了别之识)。
这个认知功能本身是神妙莫测的(起妙矣),但一旦我们认同并执着于这个分别识,就反而被其遮蔽,无法见到世界的真相(不得真相也)。
“根尘同存,生识蒙心”是对迷失过程的总结:感官(根)与外境(尘)接触,产生分别识,此识如尘垢,遮蔽了本心的光明。
三、转悟:在现象中体认本体 (第四、五、六段);
原文:
见是性,不见亦是性。
见是识,不见亦是识。
众生借性生之功能,所见世间之万有,以性而言,一切皆相。
解析:
这是修行用功的起点。在“见”与“不见”的一切动静现象中,去体认那个“能见能不见”的“性”始终如如不动。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所有“见”或“不见”的念头本身,都是“识”的分别作用。
修行就是借“性”的功能,在“相”上,勘破“识”的虚妄。认识到一切万物(万有)本质上都是真如自性显现的相(一切皆相)。
四、中道:证入空有不二的实相 (第七、八、九段);
原文:
又因须借相而见,借相而知,则无相矣,实为空性妙生。
则;实无实有,实有实无。故虚实相间,阴阳同存。
空不亦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乃空之显化妙用,空乃色之本体妙存。
解析:
此段境界升华。正因为我们必须“借相”才能认知本体,所以一旦觉悟,便会发现“无相可得”——一切相的本质都是空性。空性不是死寂,而是能生起万法妙用的无限可能(空性妙生)。
于是,我们洞见了中道实相:
“实无实有,实有实无”:任何现象,其“有”是缘起假有(实无),其“无”是性空妙无(实有)。
“色空不二”:引用并深化《心经》思想,阐明现象(色)与本体(空)是一体不二的两面,是妙用与本体的关系。
五、还源:逆返归真,泯绝无寄 (第十、十一段);
原文:
道生性,性生心,心生意,意生识。常言心念即心意生识。
故;无识无念,无念无心,无心无自性,无无一物,无有无空。
解析:
“道生性...”是顺流,描述宇宙与心智的生成。“故;无识无念...”是逆修,是实修的法要。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减法”过程:停止分别识 → 妄念熄灭 → 攀缘心息灭 → 对“自性”的概念也放下 → 连“空无一物”的境界也空掉(无无一物)→ 最终,“空”与“有”的对待也彻底泯灭(无有无空)。这是彻底的“无所住”。
六、究竟:超越名相的绝对境界 (第十二、十三段);
原文:
空存于色,色存于空,色空不二矣。
无空无相,无相无空,二者双无,则无佛无道,无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