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最新章节。
			     随着他的出现,一大群人向他拱手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挺直了身体,神色严肃,拱手回礼,“众卿免礼。”
 之后,李承乾看到这些臣子纷纷让开了一条路,他迈步上前,走到御阶中段。
 在唐朝的朝会礼仪中,太子的站位有严格规定,既体现储君地位,又需遵循君臣尊卑。
 常规朝会时,太子站在皇帝所坐的御座正前方台阶中段,约在御座下方第三至第五级台阶,面北背南。
 从左右方位来看,若皇帝面南而坐,太子通常稍偏东侧(左为上),与宰相、亲王形成三角布局。
 在来之前,他也做过一番功课。
 很显然,群臣没有人跳出来,说明他并没有什么问题。
 站在自己所应该站的位置,李承乾面色肃穆,目光沉静如水。
 这一幕,落在朝堂众位臣子眼中,纷纷面露诧异。
 李承乾对于这些臣子打量着自己的眼神视而不见,他知道,八岁的他能够站在这里,很可能是李世民为了让他在群臣面前亮一次相。
 至少,在李承乾看来,他不应该这么早接触政事。
 在他这种年纪,读书才是他该干的事情。
 或许,李世民也有别的想法也说不定。
 没过多久,李世民不怒自威地出现了,文臣武将全都排好,李承乾领着呼啦啦的一群人纷纷向李世民拱手行礼,“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李世民用手做虚扶之态,“众卿可有事启奏?”
 “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说话的正是长孙无忌,长圆脸,短须,身材高大,目光锐利、神态威严。
 李承乾默默打量着此人,也就是他名义上的舅舅。
 对于此人,李承乾承认长孙无忌此人很有才能,但是,此人在李治即位后,以“顾命大臣”身份独揽朝政,排挤异己,如制造“房遗爱谋反案”诛杀吴王李恪(太宗庶子,有威望的潜在政敌),被史家认为“以私怨害公义”。
 而且,长孙无忌还打压寒门,维护关陇贵族利益,反对科举寒门士子晋升。
 对于长孙无忌,李承乾心中的想法是,可用但不可大用。
 因为此人私心过重。
 随后,李承乾将目光看向大殿东侧首位的卫王李泰,也看到了他眼中跃跃欲试的神色,似乎想要表现一番。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轻点了下头,便继续开口道:“今国本已定,太子聪慧,为大唐计,太子除了需要接受圣人学问,还需要对于大唐政务熟悉,微臣以为可在朝臣中择选臣子教会太子处理政务。”
 李世民闻言,沉声道:“可。不知众位爱卿哪位愿意传授太子处理政务之能?”
 朝堂上众臣纷纷闭口不言,都低着头。
 这些人,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他们自然听说过当今陛下对于卫王之宠爱胜过太子,而且,皇权之争,已经开始了。
 他们谁也不想过多参与此事,并且,在他们看来,陛下的这番询问也是在试探众臣,看看有谁会耐不住性子参与皇权斗争。
 他们都不傻,陛下如今正当壮年,谁若是率先投靠太子,纵使能够在太子登基后有从龙之功,但有个前提,是能够活到那一天。
 陛下正值壮年,年富力强,立下太子名分也不过是为了安天下人心罢了。
 李世民看着满朝大臣都没有人站出来,神色有些不悦。
 尤其是他的目光时不时地瞄向李渊时没有支持自己的那些朝臣。
 李世民的目光,让那些人如芒在刺。
 但即便如此,那些人也不敢冒头。
 真的冒头了,那就是蠢人。
 李世民见此,想着朝廷需要整顿一番,尤其是朝堂上还有父皇太多的旧臣,他下意识地想起了魏徵(“徵”简化字为“征”)。
 对于此人,他是自己要杀他时都敢骂自己且不求饶的人,这种人如果放在朝堂上,或许,对那些尸位素餐之人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刀。
 见无人应声,李世民开口道:“此事,就此作罢。”
 下一瞬。
 李泰站了出来,拱手道:“父皇,儿臣有事起奏。”
 李世民和颜悦色地看向李泰,说:“准。”
 李泰浑身一震,仿佛得到了莫名的力量,还挑衅地看了一眼李承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