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三国,我怎么成了华雄?》最新章节。
张承:"..."
他默默决定,把这个雕像放在书房最角落,眼不见为净。
然而,王铁柱的创作热情才刚刚开始。没过几天,他又送来一套水泥茶具。
"主公请看!"他献宝似的捧着一个水泥杯子,"用这个喝茶,别有一番风味!"
张承好奇地接过杯子,结果差点闪了腰——这杯子少说也有五六斤重!
"这...怎么喝?"
"主公力气大,肯定没问题!"王铁柱信心十足。
张承试着举杯喝了一口,结果水泥杯沿在嘴唇上磨掉一层皮。
"..."
更离谱的是,这套茶具还包括一个水泥茶壶,壶嘴因为制作时没掌握好角度,倒茶时会准确地把茶水溅到使用者脸上。
张承强忍着把茶具砸了的冲动,问道:"你们就没想想,水泥更适合用来做什么?"
王铁柱一愣:"做什么?"
"比如...修路?盖房子?筑城墙?"张承咬牙切齿地提醒。
王铁柱恍然大悟,眼睛瞬间亮得像两个小灯笼:“主公说得对!修路!盖房!筑城墙!这才是正道!是小的们糊涂,光想着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了!”
张承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明白了就赶紧去办!先调拨……算了,老子亲自去安排!”
水泥成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张承雷厉风行,立刻以郡守府的名义发布了“渔阳建设令”,将新成立不久的“水泥司”权限提到最高,可调动城内大部分闲置劳力和部分轮休的士兵。同时,他任命关靖为总协调,负责统筹物料和人力;让严纲带着他的骑兵队负责维持秩序和运输调度。
整个渔阳郡如同一个被抽动起来的巨大陀螺,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旋转起来。
首先动工的是郡守府前的主干道。王铁柱带着工匠们连夜画出施工图,天刚蒙蒙亮,大批征召来的民夫和俘虏就已经就位。搅拌水泥的场地支起了十几口大锅(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容器),按照新琢磨出的配比,将石灰石、黏土、铁矿粉等混合煅烧后的熟料碾碎,与水、砂石搅拌成灰浆。
“快!快!这边倒料!”
“夯实!都给我夯实咯!”
“注意找平!别搞得跟山路似的!”
工地上吆喝声、号子声、石料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尘土混合着水泥灰弥漫在空中,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却干得热火朝天。张承挽着袖子,亲自在现场监督,时不时上手比划两下,急眼了甚至想亲自去扛石料,被关靖和李敏死死拉住。
“主公!主公息怒!您是一郡之首,坐镇指挥即可,岂能亲身犯险……”关靖苦口婆心。
“坐镇个屁!看着他们磨磨唧唧的老子着急!”张承指着一段刚铺好、正在养护的路面,“看见没!这才叫路!平坦!结实!以后下雨天再也不用踩一脚泥了!”
仅仅几天时间,一条平整、坚硬的灰色大道就取代了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从郡守府门口一直延伸向主要城门。第一批好奇踩上路的百姓都惊呆了,用脚跺,用棍敲,发现这“灰泥路”果然硬如磐石,顿时引发了全城轰动。
道路的成功给了张承巨大的信心,他立刻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为饱经风霜的渔阳城墙。
城墙的修补工程更为浩大。脚手架沿着墙根密密麻麻地搭了起来,工匠们站在上面,小心地将搅拌好的水泥砂浆填补进城墙的裂缝和破损处,再用特制的木板模具进行加固和塑形。原本斑驳、布满箭孔和破损的古老城墙,开始被坚韧的灰色水泥一点点“缝合”、“加固”,仿佛披上了一件坚硬的铠甲。
赵云麾下的士兵们也加入了这场“筑城运动”,负责将烧制好的水泥熟料从城外的工坊运到城内。车队络绎不绝,马蹄声、车轮声从早响到晚。严纲骑着马来回巡视,确保运输线路畅通无阻,他那大嗓门成了工地上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都让开!水泥车来了!”
“那边那个!别偷懒!赶紧卸货!”
“好家伙,这玩意儿凝固了真硬,以后敌人来攻城,怕不是要撞得头破血流?哈哈哈!”
整个渔阳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空气中终日弥漫着水泥特有的灰土气息和劳动的喧嚣。虽然忙碌,虽然辛苦,但看着一天一个样的道路,看着日益坚固的城墙,无论是官吏、士兵、工匠还是普通百姓,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充满希望的干劲。他们亲眼见证着一种神奇的材料,正在将自己生活的这座边城变得更好、更安全。
张承站在初具雏形的水泥路上,望着远处正在被水泥“武装”的城墙,叉着腰,对身旁拄着拐杖的郭嘉得意道:
“奉孝,瞧见没!这才叫实干兴邦!比什么吟诗作对、雕水泥疙瘩实在多了!”
郭嘉看着主公鼻尖上沾着的一点水泥灰,又看了看眼前这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难得没有毒舌,只是晃了晃酒葫芦,悠悠地灌了一口:
“主公此言……倒是不虚。只是望主公日后莫要心血来潮,想把全城都用水泥糊一遍才好。”
张承:“……就你屁话多!走,陪老子去看看城墙西北角修得怎么样了!”